解释“条条马路通罗马”的出处,它的含义和原意有何区别

2020-11-23 17:22:44 字数 4966 阅读 2285

1楼:匿名用户

出自流氓兔的故事,真的!没有骗你,我在那本书上看过!

“条条大路通罗马“出处在**,他所表达的含义与原意有何区别

2楼:有趣爱分享

"条条道路通罗马"是古罗马历史上传下来的一句俗语,在古代,罗马原是一个小小

的城邦,后来统一了意大利,发展为强盛的国家,并一度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它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的辐射四方的大道,以加强自己的军事和政治的统治,这样四通八达的道路也沟通了文化,繁荣了商业**,从而在中世纪的人民生活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时民间流传下来的俗语"条条道路通罗马",便用来比喻一件事物处于人心所归的中心地位,能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力和物力。

后来,在17世纪,法国寓言作家拉.封丹(1621-1695),又把这句话写进了《仲裁人,慈善团教士和隐士》这篇寓言。寓言说:

这三个人都希望进入天堂,成为真正的圣者,但各人选择的道路却不同,然而,他们相信:条条道路通罗马。以后,就引申了这个成语的含义,表示虽然所走的道路不同,但是可以达到共同的目的地。

后来,人们用“条条道路通罗马”来比喻达到同一目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和途径。

3楼:匿名用户

原是在罗马帝国时期,修建了类似我国古代“驰道”的大路,当然要通向首都罗马。

后来表示的意思当然引申了。

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出处?在现实社会中表达的含义与原意有何区别呢?

4楼:匿名用户

汉尼拔是古代迦太基(其首都在今日突尼斯境内)的军队统帅,也是世界古代杰出的军事战略家。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前201年)爆发后,汉尼拔率军取道西班牙,穿越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直抵亚平宁半岛,于前216年攻占了阿非乌斯河畔的小城——罗马的重要粮库坎尼。坎尼的失陷使罗马大为震惊,也最终促使罗马下了决战的决心。

当时,罗马已集结了8万步兵和6千骑兵的强大兵力,而汉尼拔只有4万步兵和1万骑兵。

面对数量占压倒优势的敌人,汉尼拔考虑的不是如何避其锐锋,而是怎样利用这一带的平原充分发挥自己骑兵的优势,在决战中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他很明白,迦太基步兵虽经过了多次残酷的战斗考验,但总的素质还是比对手略逊一筹;而自己骑兵的质量则胜过对方,特别是迦太基马种优良、纪律严明的重骑兵,更具有明显的优势,于是,他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示弱骄敌,诱其尽快出战。

公元前216年8月2日(会战开始之前),汉尼拔作了周密部署。他知道该地夏季中午常刮东南风,因此首先占据了顺风的位置,然后指示部分骑兵和轻步兵埋伏在附近有树林和沟壑的山岗上。接着他精选了500名持长剑的勇士各带一把匕首,藏在衣服下面,准备按计行事。

他还把步兵摆成一个向前凸出的弧形,为了吸引敌人,特意将较弱的高卢兵和西班牙兵配置在弧形的突出点上,将他的骑兵排列在步兵的两翼,并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机动作战。罗马人把全体步兵列为三行,行间留有间隔,骑兵靠在两侧。另外,两名执政官各带一千精选的骑兵作为支援部队集结在战阵两端。

会战开始了。罗马人一开始就用步兵猛攻对方的突出部,而迦太基步兵则奉命且战且退,迦太基的阵式逐渐变成了凹进去的弧形。罗马人满以为敌阵**不久将被突破,他们完全可以包抄、聚歼敌军,因此奋力向前,战斗队形变得越来越密集。

这时,汉尼拔下令两翼骑兵齐出,进攻罗马骑兵并包围他们的步兵,罗马骑兵虽然马匹较差,骑术欠佳,但仍顽强抵抗着。汉尼拔亲率一支机动骑兵上前增援也未能立即奏效。

为了更快打乱敌阵,汉尼拔向那500勇士发出了信号。他们得令后离开了队伍,拖着长剑,像逃兵似地投向敌阵。罗马的前锋指挥官收容了这批人,缴了他们的长剑就让他们到阵后去了。

这时迦太基阵营侧翼有成队的非洲精锐步兵喊叫着“溃逃”而去,引得罗马人前去追击;不料这喊声正是预定的信号,埋伏着的迦太基步兵、骑兵一齐杀出,消灭了罗马追兵后又从侧翼猛攻敌阵,这时夹着尘土的大风刮起,罗马人的投石器无法瞄准目标,而顺风的迦太基人却恰恰相反。看到时机已到,那500名假装投降的士兵纷纷抽出匕首,从背后冲杀罗马士兵,并用罗马人的盾与剑武装自己,在敌阵中横冲直撞。罗马人不知道对方到底有多少混入己阵的诈降者和伏兵,也难于分辨这些与自己持同样**的敌人,队伍逐渐混乱。

看到战局不妙,主战最坚决的瓦罗带着少数骑兵飞快逃跑了。以后,随着鲍罗斯和多数将领、元老的相继战死,罗马军队的士气终于涣散了,罗马的大门向汉尼拔轰然洞开。“坎尼之战”——这个战争史上的辉煌战例,从此成了一个几乎众所周知的谚语,那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谚语意指人生目标的实现,不只有一条路可走。同时也有劝慰失败者不要灰心丧气或者一条路走到底之意。在坎尼之战中,汉尼拔进行了周到的准备,充分掌握和利用了地形、气候及敌人的弱点,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的精良骑兵的作用和士兵们的勇敢精神,从而弥补了兵力上的劣势,最终将战役引向了胜利。

5楼:匿名用户

条条大路通罗马 是欧洲的俗语

在中国的对应版本是条条道路通北京

意思就是达到成功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要拘泥于某一样

6楼:匿名用户

回答者:star1573回答的不错

7楼:匿名用户

我也同意star1573的回答`

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出处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所表达的含义有何区别?

8楼:清田雪樱

汉尼拔是古代迦太基(其首都在今日突尼斯境内)的军队统帅,也是世界古代杰出的军事战略家。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前201年)爆发后,汉尼拔率军取道西班牙,穿越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直抵亚平宁半岛,于前216年攻占了阿非乌斯河畔的小城——罗马的重要粮库坎尼。坎尼的失陷使罗马大为震惊,也最终促使罗马下了决战的决心。

当时,罗马已集结了8万步兵和6千骑兵的强大兵力,而汉尼拔只有4万步兵和1万骑兵。

面对数量占压倒优势的敌人,汉尼拔考虑的不是如何避其锐锋,而是怎样利用这一带的平原充分发挥自己骑兵的优势,在决战中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他很明白,迦太基步兵虽经过了多次残酷的战斗考验,但总的素质还是比对手略逊一筹;而自己骑兵的质量则胜过对方,特别是迦太基马种优良、纪律严明的重骑兵,更具有明显的优势,于是,他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示弱骄敌,诱其尽快出战。

公元前216年8月2日(会战开始之前),汉尼拔作了周密部署。他知道该地夏季中午常刮东南风,因此首先占据了顺风的位置,然后指示部分骑兵和轻步兵埋伏在附近有树林和沟壑的山岗上。接着他精选了500名持长剑的勇士各带一把匕首,藏在衣服下面,准备按计行事。

他还把步兵摆成一个向前凸出的弧形,为了吸引敌人,特意将较弱的高卢兵和西班牙兵配置在弧形的突出点上,将他的骑兵排列在步兵的两翼,并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机动作战。罗马人把全体步兵列为三行,行间留有间隔,骑兵靠在两侧。另外,两名执政官各带一千精选的骑兵作为支援部队集结在战阵两端。

会战开始了。罗马人一开始就用步兵猛攻对方的突出部,而迦太基步兵则奉命且战且退,迦太基的阵式逐渐变成了凹进去的弧形。罗马人满以为敌阵**不久将被突破,他们完全可以包抄、聚歼敌军,因此奋力向前,战斗队形变得越来越密集。

这时,汉尼拔下令两翼骑兵齐出,进攻罗马骑兵并包围他们的步兵,罗马骑兵虽然马匹较差,骑术欠佳,但仍顽强抵抗着。汉尼拔亲率一支机动骑兵上前增援也未能立即奏效。

为了更快打乱敌阵,汉尼拔向那500勇士发出了信号。他们得令后离开了队伍,拖着长剑,像逃兵似地投向敌阵。罗马的前锋指挥官收容了这批人,缴了他们的长剑就让他们到阵后去了。

这时迦太基阵营侧翼有成队的非洲精锐步兵喊叫着“溃逃”而去,引得罗马人前去追击;不料这喊声正是预定的信号,埋伏着的迦太基步兵、骑兵一齐杀出,消灭了罗马追兵后又从侧翼猛攻敌阵,这时夹着尘土的大风刮起,罗马人的投石器无法瞄准目标,而顺风的迦太基人却恰恰相反。看到时机已到,那500名假装投降的士兵纷纷抽出匕首,从背后冲杀罗马士兵,并用罗马人的盾与剑武装自己,在敌阵中横冲直撞。罗马人不知道对方到底有多少混入己阵的诈降者和伏兵,也难于分辨这些与自己持同样**的敌人,队伍逐渐混乱。

看到战局不妙,主战最坚决的瓦罗带着少数骑兵飞快逃跑了。以后,随着鲍罗斯和多数将领、元老的相继战死,罗马军队的士气终于涣散了,罗马的大门向汉尼拔轰然洞开。“坎尼之战”——这个战争史上的辉煌战例,从此成了一个几乎众所周知的谚语,那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谚语意指人生目标的实现,不只有一条路可走。同时也有劝慰失败者不要灰心丧气或者一条路走到底之意。在坎尼之战中,汉尼拔进行了周到的准备,充分掌握和利用了地形、气候及敌人的弱点,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的精良骑兵的作用和士兵们的勇敢精神,从而弥补了兵力上的劣势,最终将战役引向了胜利。

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出处

9楼:匿名用户

公元前六、七年到公元后一百廿五年左右,包括埃及在内,大部份都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罗马帝国不但是国势强盛,而且由于治理得法,整个说来维持得相当太平,造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罗马和平」景象。罗马帝国内也因政治的安定,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人民和货物交往频繁,因此许多的交通要道都修建得很完善。

「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著名谚语便是这样得来的。

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来历及含义?

10楼:鄙视花开

这句谚语意指人生目标的实现,不只有一条路可走,出自“坎尼之战”

1、这句谚语意指人生目标的实现,不只有一条路可走。

2、同时也有劝慰失败者不要灰心丧气或者一条路走到底之意。

3、在坎尼之战中,汉尼拔进行了周到的准备,充分掌握和利用了地形、气候及敌人的弱点,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的精良骑兵的作用和士兵们的勇敢精神,从而弥补了兵力上的劣势,最终将战役引向了胜利。

4、罗马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罗马帝国的中心,交通四通八达,从个行省到罗马都有大路相通,非常方便,所以有此说。

5、后来就转意为达到目的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显然,“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条谚语应该出现在罗马帝国崩溃以前,起初它很可能是拉丁谚语,而且很早就被翻译成其他语言,例如日耳曼语,现在德语还有“alle wege führen nach roma”的说法。日耳曼人虽然不像高卢人那样“罗马化”了,但他们也有以罗马为中心、或者为“正统”的观念;德意志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人们常说的“第一帝国”,德语全名便叫“heilige romalische reich deutscher nation”(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