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下购买力平价说的基本内容或者理论

2020-11-23 14:08:01 字数 6273 阅读 5616

1楼:匿名用户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说明汇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未来的汇率波动幅度等于与两国间通货膨胀率之差。假设中国通胀率为8%,美国的通胀率为5%,说明未来人民币会贬值3%。

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

2楼:11审计学

36.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1)本国人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该外国货币在发行国有购买力;外国人需要本国货币,则是因为本国货币在本国有购买力。

(2)按一定比率用本币购买外币,也就是购进了外币购买力,所以,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之商。

(3)购买力平价理论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考试在吧?我也帮同学在 你要名词解释不?

3楼:匿名用户

(1)本国

人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该外国货币在发行国有购买力;外国人需要本国货币,则是因为本国货币在本国有购买力。

(2)按一定比率用本币购买外币,也就是购进了外币购买力,所以,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之商。

(3)购买力平价理论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

**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cassel , 1866~1945)加以发展和充实 ,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它已成为当今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如果用一般物价指数的倒数来表示各自的货币购买力的话,则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

用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pa和pb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一般物价的绝对水平。

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评价有哪些

4楼:匿名用户

该理论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期,是世界经济动荡不安的产物。当时各国相继从金本位制改行纸币流通制度,随之而来的就是通货膨胀。此时提出该理论是适时并有一定道理的。

具体表现在:

该理论较令人满意地解释了长期汇率变动的原因。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物价剧烈波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具有相当的意义。因为它是根据两国货币各自对一般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比率,作为汇率决定的基础,能相对合理地体现两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另外,从统计验证来看,相对购买力平价很接近均衡汇率。

该理论有可能在两国**关系新建或恢复时,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均衡汇率。 它是西方国家最重要的、唯一的传统汇率决定理论。为金本位制崩溃后各种货币定值和比较提供了共同的基础。

 70多年来在汇率决定理论中一直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对当今西方国家的外汇理论和政策仍发生重大影响。今天,许多西方经济学家仍然把其作为**长期汇率趋势的重要理论之一。但是,在许多方面仍受到批评,具体表现在:

理论基础的错误: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但货币数量论与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不相符合的。 把汇率的变动完全归之于购买力的变化,忽视了其他因素。

如国民收入、国际资本流动、生产成本、**条件、政治经济局势等对汇率变动的影响,也忽视了汇率变动对购买力的反作用。 该理论在计算具体汇率时,存在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物价指数的选择上,是以参加国际交换的**商品物价为指标,还是以国内全部商品的**即一般物价为指标,很难确定。

绝对购买力平价方面的“一价定律”失去意义。因为诸如运费、关税、商品不完全流动、产业结构变动以及技术进步等会引起国内**的变化从而使一价定律与现实状况不符。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说,定义我有,可是看不懂....

5楼:匿名用户

购买力平价是决定汇率学说之一,它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

(l)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金本位制崩溃,汇率波动剧烈,铸币平价说和外汇供求说已经无法解释汇率的决定,于是瑞典人卡塞尔提出购买力平价说。

(2)购买力平价说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说和相对购买力平价说。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指在每一个时点上汇率取决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说是指当两国都有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过去的汇率×两国通货膨胀之比。

(3)如果有甲、乙两国,甲国有通货膨胀,而乙国的物价不变,那么,甲国的货币在乙国的地位下降。

(4)汇率决定于两国购买力之比,购买力取决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取决于各自的货币数量。其他条件不变时,外币的汇率和本国的物价水平成正比,与外国的物价水平成反比。

(5)购买力平价说在外汇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是对内价值的体现。该理论在各国放弃金本位制的情况下,指出以国内外物价对比作为汇率决定的依据,说明货币的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揭示了汇率变动的长期原因。

但是,它仍有缺陷:

第一,从理论基础上看,购买力平价说的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卡塞尔认为两国纸币的交换,决定于纸币的购买力,因为人们是根据纸币的购买力来评价纸币的价值的,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事实上,纸币代表的价值不取决于纸币的购买力,相反,纸币的购买力取决于纸币代表的价值。

第二,它假设所有商品都是**商品,忽视了非**商品的存在。

第三,它还忽视了**成本和**壁垒。

第四,它过分强调了物价对汇率的影响,汇率的变化也可以影响物价。

第五,它忽视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所产生的冲击。

第六,它只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的分析,没有对物价如何影响汇率的传导机制进行具体分析。

利率平价理论:在两国间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去获取较高的收益。但是投资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的时候,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造成的收益变动。

套利者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往往将套利业务与掉期业务进行。即投资者将资金调往高利国获取利差的同时,卖出远期高利率国货币,买进远期低利率国货币。结果造成远期外汇市场上高利率货币贴水,而低利率货币远期升水。

随着这种套利活动的不断进行,远期价差就会不断扩大,直到两种资产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同,这时远期汇差正好等于两国利差,利率平价成立。利率平价说在描述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忽视了外汇管制、交易成本、投机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按照利率平价去**远期汇率往往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如果大家都去签订远期外汇合约,都在远期把本币转换成外汇,那么远期对于外汇的需求自然就增加了,当远期到期时,远期的即期外汇市场中,外汇的供不应求,自然外汇的**会提高,本币自然贬值了,直接标价法下汇率自然上升了。

这里所说的远期汇率是指远期到期时的即期汇率。而非即期签订远期合约中约定的汇率。这个远期汇率是根据即期汇率算出来的。

个人理解 仅供参考 嘿嘿

6楼:谷歌别知道

购买力平价 ppp: 如果麦辣鸡腿堡在美国值2.00美元一个,而在英国值1.

00英磅一个,那么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一定是2美元兑1英磅。如果盛行市场汇率是1.7美元每英磅,那么英磅就被称为低估通货,而美元则被称为高估通货。

此理论假设这两种货币将最终向2:1的关系变化。

利率平价 irp: 利率平价规定,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升值(贬值)必将被利率差异的变动所抵销。如果美国利率高于日本利率,那么美元将对日元贬值,贬值幅度据防止无风险套汇而定。

未来汇率会在当日规定的远期汇率中被反映。

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

7楼:热心网友

(1)本国人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该外国货币在发行国有购买力;外国人需要本国货币,则是因为本国货币在本国有购买力。

(2)按一定比率用本币购买外币,也就是购进了外币购买力,所以,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之商。

(3)购买力平价理论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

**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cassel , 1866~1945)加以发展和充实 ,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它已成为当今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如果用一般物价指数的倒数来表示各自的货币购买力的话,则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

用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pa和pb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一般物价的绝对水平。

急求!汇率决定基本理论四个内容

8楼:匿名用户

(一)国际借贷说

国际借贷

说,也称外汇供求论,由英国经济学家葛逊(glgoschen)于1861年在其出版的《外汇理论》(the theory of foreign exchange)一书中提出的。这一理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较为流行。

该理论认为,外汇和其他商品一样,**的变动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即将外汇汇率看作是外汇的**,其波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而外汇的供求又是由国际收支所引致的国际债权债务关系,即国际借贷决定的。国际借贷的差额是决定汇率变动的基础。

如果一国的债权大于债务,国际市场上对该国货币供不应求,该国货币汇率上升;反之则下降。在国际借贷中,只有那些已经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即流动借贷,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关系。对于那些虽然形成了借贷关系但没有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也叫固定借贷,并不会马上对外汇市场的供求产生影响。

一般认为该理论只能解释短期汇率的变动,但无法解释长期汇率的决定。

(二)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说(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又称ppp理论,起源较早,后来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cassel)于1922年在《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4)一书中加以系统阐述,是汇率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一价定律是购买力平价说的基本假设前提。

该理论认为,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其购买力之比。也就是说,汇率与各国的**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从静态的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说明的是某一时点上的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从动态的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及变动,说明的是某一段时期内两国货币汇率的变动取决于两国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的变动率之比。实际上,相对购买力平价是在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上考虑了两国货币的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

(三)汇兑心理说

汇兑心理说是国际借贷说与购买力平价说的结合,由法国学者阿夫达里昂(aaftalion)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提出的外汇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需要外汇是因为要购买商品与劳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具有效用)。效用是外汇的价值基础,真正的价值在于其边际效用。而这又是人们主观心理决定的。

人们主观上对外汇的评价不同,造成了外汇供求的变化,导致汇率的变动。它说明了客观事实影响主观评价,而主观评价又反过来影响客观事实。如外汇供给增加,边际效用下降,心理评价降低,汇率就会**。

这种主观评价下外汇供求均衡时形成的汇率,就是外汇市场上的实际汇率。该学说的基础是主观效用论,主要解释了短期汇率的形成,但是不能说明长期汇率的决定基础。

(四)利率平价说

利率平价说,又称远期汇率论或利率裁定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mkeynes)于1923年提出,后由其他的经济学家如爱因齐格(einzig)等发展而形成。

该理论认为,在两国间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去获取较高的收益。但是投资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的时候,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造成的收益变动。套利者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往往将套利业务与掉期业务同时进行。

即投资者将资金调往高利国获取利差的同时,卖出远期高利率国货币,买进远期低利率国货币。结果造成远期外汇市场上高利率货币贴水,而低利率货币远期升水。随着这种套利活动的不断进行,远期价差就会不断扩大,直到两种资产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同,这时远期汇差正好等于两国利差,利率平价成立。

利率平价说在描述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忽视了外汇管制、交易成本、投机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按照利率平价去**远期汇率往往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程度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