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县历史上的水传说,有关繁塔和苍龙的传说

2020-11-23 14:05:49 字数 5927 阅读 2727

1楼:爱梦游的钕子

开封是河南省省辖市,中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称汴梁、汴京、东京,简称汴,七朝古都,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开封之名源于春秋时期,因郑国庄公选此地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

汉代景帝时(公元前156年),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七个王朝在此建都,历经千年梦华。北宋时期,开封(史称东京)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历经九代帝王。

东京城周阔30余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组成,人口达到150余万,是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繁华的世界大都会,而显赫于世。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东京开封城的繁华景象。

北宋也是继唐代以后科技、文化、艺术发展的又一鼎盛时期,创造了一代灿烂辉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宋文化。清正廉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图强变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岳飞等历史名人,都曾在开封留下光辉的足迹,他们的丰功伟绩,作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传颂。

开封还是中国最早有犹太人定居的城市。北宋时,一批犹太移民经天竺(印度)迁徙到当时繁华宋都东京,宋皇帝御旨:“归我仲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

古代开封犹太人同汉、回民族保持着和睦的关系,按照本民族习俗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绵延700余年。由于历史、文化和自然等因素,开封犹太人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留下了一段独特令人回味悠长的历史。右下图为开封龙亭。

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封一带就有人类活动。夏朝(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夏第七世帝杼迁都于老丘(今开封市东约22公里),至第十二世胤,历经六世约157年。春秋时期,公元前743年至前701年,郑庄公在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筑“启封”城。

战国时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山西安邑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时称大梁。公元前225年,秦灭魏,置砀郡,立浚仪(大梁)、启封两县。两汉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封县为开封县。

东魏在开封设置梁州。北周灭北齐后改梁州为汴州。公元712年,开封县治移置汴州城内与浚仪县同廓。

公元907年,后梁建都开封,升汴州为开封府,号称东都。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都开封。公元938年称开封为东京。

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开封,建立北宋。北宋开封人口达150万,不仅是国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市。公元1126年金攻陷开封,改开封为汴京。

公元1214年金朝迁都开封。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于开封。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橚为周王驻藩开封。

明代,开封经济繁荣,号称“八省通衢”、“势若两京”。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明军扒开黄河,开封城遭破坏,城中37万人,仅剩3万余人。清代设开封府,清末开封辟为商埠,民族资本工业兴起,先后创办了机械、兵器、面粉、火柴、烟草等工厂。

**期间,开封为河南省会。

1948年10月24日开封解放,同年11月6日成立开封特别市人民民主市**,12月23日改称开封市人民民主市**。建国初期,开封为河南省会;1954年10月省会迁郑州,开封为省辖市。1982年开封被国务院首批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有关繁塔和苍龙的传说

2楼:匿名用户

繁塔,位于开封城外东南1.5公里的高台上。高台附近传说在很早以前居住过姓繁的人家,所以人们称这个高台为繁台,因塔建在繁台上,故称繁(读薄)塔。五代后梁高祖朱温曾在台上阅武,所以曾有一个时期叫高台为讲武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曾在台上兴建寺院,落成之日,恰巧是周世宗柴荣的生辰“天清节”,为了作柴荣的功德院,便给寺取名天清寺。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将后周的末代皇帝周恭帝从皇宫赶出后,曾逃到天清寺避难住了一段时间。

古代的繁塔很高,台面宽阔,每年春天,繁台上桃李争春,百花吐艳,绿树繁茂,殿字峥嵘,人们春游赏花,烧香拜佛,饮酒赋诗,称“繁塔春色”为开封八景之一。

北宋时期,天清寺的名声很大,与当时的相国寺、开宝寺、太平兴国寺并称为京都四大名寺。据北宋王瓘写的《北道刊误志》记载,宋开宝年间(968——975年),重修天清寺时,同时在寺内兴建了一座砖塔,名为兴慈塔,也称天清寺塔,因其座落在繁台上,故俗称繁塔。繁塔的兴建与铁塔不同、铁塔是北宋**出钱修建的,所以建得很快。

繁塔是由当时的官僚倡导,从民间募集资金修建的,所以建得时间很长。现存繁塔里面洞壁上镶嵌石刻中有建塔捐献过钱财和实物者的姓名和年月。石刻题记表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繁塔才建起一个高高的塔基,到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甚至到宋淳化元年(990年),还不断有人向建塔工程捐献钱物。

根据塔内碑刻内容推测,繁塔大约筹建于开宝中期,竣工于宋淳化元年(990年)以后。从筹建到竣工前后经历了20多年。繁塔是等边六角形宝塔,原塔高九层,是当时开封最高的塔,这比著名的开封铁塔高得多。

元末天清寺毁于兵火,九层繁塔因雷击遭到部分损毁,明洪武十六年(1384年),僧人胜安在天清寺南前楼废址上兴建佛殿,因寺前有国相门,故取名国相寺。洪武十九年(1386年)又在天清寺原址上复建新寺,仍复原名天清寺。同时,僧人胜安、圆真等在寺西北白云阁废址上建寺,名为白云寺,国相寺、天清寺、白云寺在繁台上南北排列。

明朝末年,黄河水淹开封,三寺淹毁,和尚散离。清朝初年,僧人桂山和尚带领门徒去山西五台山朝拜。途经开封时在繁塔门洞里居住数年,后来他依靠河南巡抚张自德的力量,在繁台上又重建一座寺院,名为国相寺,新寺规模宏大,大门向南,寺殿数进,内有钟鼓二楼,正殿之后为繁塔。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泛滥,水淹开封,国相寺又严重毁坏,直到公元1927年寺院最后冲毁。从此以后,繁台上就剩下一些民房了,繁台也因黄河泥沙淤积而成为平地。

开封有两座古老的高塔,一座叫繁塔,一座叫铁塔。繁塔原高九层,73米;铁塔十三层,55.88米。当地流传着一句民谣:

“铁塔高,铁塔高,铁塔只搭繁塔腰”。就是说如果两座塔要站在一起比个子,繁塔活似景阳冈打虎的武松,而铁塔就像卖炊饼的武大郎。可是现在的繁塔反而比铁塔低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历史传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由于太子朱标早死,帝位便传给长孙朱允坟,就是明建文帝。朱元璋的两个儿子,也就是封在开封的周王朱肃和封在北京的燕王朱棣很是不平,他们为父皇打天下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对寸功未立、乳臭末干的侄儿当皇帝不服气;于是联手将建文帝推翻。后来燕王朱棣当了皇帝,周王也不甘心,千方百计要取而代之。

有次周王朱肃重病昏迷不醒,嘴里说胡话:"你我肩膀一般齐,凭什么你君临天下,我早晚要把你拉下马。"这一番话被犹太名医奄诚听到,于是连夜逃到京城告御状。

明成祖朱棣听后龙颜大怒,下令将周王软禁于北京,又将周王府的银安殿和繁塔等处拆除或铲除一部分建筑物以示警告。因为古人相信,建筑物的高度是很有讲究的,任何普通人的房屋高度不得超过王侯,而王侯的不许超过帝王。开封周王在城内建有这么高的建筑,这还了得?

当了皇帝的朱棣觉得开封"王气"太重,必须铲除,这就是历史传说的"铲王气"。

后来到了清代,人们为了古塔美观大方,便在残塔上修建了一座小塔,就形成了现在状若"编钟"的独特塔形。繁塔现今高度为36.68米。

繁塔下部三层,是一座六角形的楼阁式佛塔,最低一层每面宽13.10米,从下向上,各层逐级收缩,到第三层呈平顶,平顶上的七级小塔高约6.5米,约为下部一层的高度,下部三层大塔的高度约30米,从下面大塔低部到小塔的顶尖,总高为36.68米。繁塔全身内外遍镶佛像砖,一砖一佛,包括菩萨、罗汉、乐伎等共108种,近万尊。

宋代佛像在性格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艺术家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在观赏时备觉亲切而生动。佛像所穿袈裟线条流畅,面部和手脚的刻画表现为丰满、圆润、细致。端坐在单莲座或束腰莲座上的佛像表情慈祥、庄严,仿佛在倾听人们的祈求。

骑青狮的文殊和骑白象的普贤二位菩萨头戴宝冠,表情温和坦然,给人一种无所畏惧的感觉。观音菩萨或四臂、或六臂、或十二臂,袒胸露臂,气度娴雅,表现了女性的善美与尊严。玄藏负经求法像表现了他不辞劳苦、求佛心切的刻苦精神。

繁塔现存宋代十六罗汉造像虽为数不多,但形象特别生动。降龙罗汉面目清秀,文质彬彬;伏虎罗汉袒胸露腹,叱咤风云;有的罗汉草履柱杖,抬头凝望;有的罗汉手持如意,闭目沉思。每位罗汉刻画得生动鲜明,相貌迥异。

综观整个内外壁佛像造型 ,技艺堪称娴熟绝妙。菩萨宝冠上的化佛造型虽小如瓜子,但也眉发毕现,细致入微,充分显示了宋代艺术家雕刻模制的高超技巧。从现今残存在佛龛中的色迹来看,当初整个外壁的佛像都是着彩描绘的,当时应该是色泽鲜艳,容光诱人。

繁塔内外壁有一部分佛砖是明代修葺时增补的。宋代佛龛的底部扁平,明代仿制的佛砖龛底吴现半圆形。明砖缺乏宋代佛像那种精妙生动、神采焕发的情致,显得有些呆滞。

大部分明砖还模有"周府吴"三字阴文模记。繁塔南塔洞内的乐伎佛和石刻佛经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南塔洞室为六角形,顶部以小砖叠砌成藻井,内部遍嵌佛像砖。

乐伎佛造型最复杂,这里的乐伎佛共20尊,都是菩萨装束,身披彩衣,头饰化佛,衣纹流畅。他们各执不同乐器,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一层塔心室的前壁上。排箫乐伎双手握箫,口对策管;吹笙乐伎双手捧笙,以指按孔;击拨乐伎一拍一合,轮流拍击;腰鼓乐伎左手以掌抚鼓,右手以杖击鼓,神情专注,悠然自得;琵琶乐伎横抱琵琶,左手抚弦,右手执拨,双目半闭,姿态从容。

乐伎们以不同的姿态操持着20件共13种乐器,个个刻画得生动逼真,各有情趣。她们无声的演奏仿佛把我们的思绪引往千年以前的天清寺,进人了一曲公元十世纪庙堂**演奏的余韵之中。这是目前国内所见到的惟一阵容完整,乐器种类齐全的宋代佛教寺庙乐队。

繁塔内还保存着许多珍贵的石刻,共178块。南塔洞东西壁上分别镶嵌着四幅石刻佛经,每幅由六块青石拼成,周边饰以莲花浮雕,技法精妙,线条顿挫转折,劲力自然,毫无雕刻凿痕,如同模制一般,表现了宋代劳动人民极高的雕刻技巧。南塔洞上左壁撰刻的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右壁撰刻的是《十善业道经要略》,在繁塔第二层南塔洞的东西壁上镶嵌的是《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上下卷全文,佛经书法均出于北宋书法家赵安仁的手笔,他的字体秀丽端庄,浑厚有力,是我国保存完好的、难得的北宋书法大家作品。

在第一层塔心宝地坪以下1.7米处发现了地官,但可惜早已被盗,盖地宫的青石被掀在一边。这是一块极为珍贵的"塔铭"。过去史料对建塔的确切年代记载不详,人们猜测不已,争执不休,塔铭的发现澄清了这个千载疑问。

地宫里的东西塔铭也记载详尽,如水晶瓶、水晶棺、金棺、银棺、舍利石匣等,这些存放舍利器物多采用的是上等材料,最精良的工艺制作而成,如果能保存至今,将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 以上为介绍的是一层南塔洞,南塔洞不能登塔,登塔需从北门进入。繁塔的结构复杂而奇特,每层各不相通。

入塔须从北门入,内有石砌路道,绕内壁盘旋而上可到第三层,第二层须从蹬道转出塔外,沿外壁而入,十分危险,所以为了大家的安全我们直接到第三层参观。第一层和第二层结构基本相同,都分南北两个塔洞,均为碑刻。由于繁塔是当时老百姓募捐而建的,所以在我们登塔过程中,上方的每块蹬道上都撰刻着捐施人的姓名、籍贯和心愿,这为建塔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如果初次登塔,里攀外旋犹如进人迷宫一般,令人感触良多。 繁塔第三层内部同样遍嵌佛像砖,从窗口向外望,古色古香的开封城在大地和蓝天的衬托下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如果从小门绕出,盘旋而上可到塔顶。

顶部有座装饰性的小塔。关于这座小塔,还有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呢!据说东海龙王的三太子是一条性情暴躁的苍龙,一次到黄河的源头游玩,在急着回东海的路上,由于繁塔太高,挡住了他的去路,所以大发脾气,尾巴一下子甩在了塔上,竞将塔的上半截卷到了东海里,而它的尾巴也因为用力太猛而被打断。

就变成了现在的小塔,民间就把这条龙叫做"秃尾巴老苍"。这虽然是个神话传说,但暗示着繁塔是被雷电击毁的。

繁塔原高九层计73米,极其雄伟壮观,是当年登高四望,饱览大宋京都繁华美景的良好去处。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曾怀着极大的兴趣至繁塔玩赏,有意思的是诗人面对高耸入云的巨塔,终因力不从心,示敢登监,他在诗中写道:"二三君少壮,走上浮图巅。

何为苦思我,平步犹不前。苟得从而登,两股应已挛。复想下时险,喘吁头旋。

不如且安坐,休用窥云烟。"可风当年繁塔之高,繁台四周光之美。中秋之夜塔灯齐放,"万盏明灯彻云宵"的景色,更为诱人。

尤其是百花争艳大地复苏的春天,在此登高下瞰,景色尤为壮观。宋代诗人石曼卿曾写诗赞道:"台高地迥出天半,了见皇都十里春"。

如此绝妙的景色被人们誉为"繁台春色",名列"汴京八景"之一。

繁塔自开放以来,中外游人不断,它的历史文物价值、建筑、雕刻艺术价值吸引着更多的旅游者、研究者来访。目前,开封市人民**已做出决定,要对繁塔周围环境进行治理,把它和千古名园禹王台连成一体。到那时,这里将成为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游览区,必将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