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什么要在开封做首都,宋朝为什么要选开封做为首都?

2020-11-23 14:05:49 字数 4591 阅读 1521

1楼:匿名用户

开封为都始于五代。中晚唐以来,全国经济重心逐渐由黄河下游移向江南,东北契丹的兴起使中原政权的主要边患不再来自西北,依靠江南物资支撑而又漕运不济的关中屡遭战火摧残,日趋衰落,已丧失择都条件。于是,以北控燕赵、南通江淮、舟车辐辏、人庶浩繁为优势的开封遂取代长安、洛阳,成为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首都。

如果包括金朝末年躲避蒙古压力从中都(今北京市)迁都于此,开封建都历时二百二十一年。开封之兴起主要得利于水陆交通之便,城市盛衰与运河通塞息息相关。开封四野平畴万里,无险可守,除加强城垣防御性建设之外,只好悉举天下之兵宿于畿甸。

北宋一代,冗费俱增,国家始终处于积贫积弱之势,与定都开封,不得不依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这一时期,分据一方的地方政权大多以所在州(郡)的治所为国都。如十六国时成汉立国益州,以成都为都城;前凉据有凉州,以姑臧为都。

各割据政权一般只设国都而无陪都之制。

宋朝为什么要选开封做为首都?

2楼:匿名用户

开封为都始于五代。中晚唐以来,全国经济重心逐渐由黄河下游移向江南,东北契丹的兴起使中原政权的主要边患不再来自西北,依靠江南物资支撑而又漕运不济的关中屡遭战火摧残,日趋衰落,已丧失择都条件。于是,以北控燕赵、南通江淮、舟车辐辏、人庶浩繁为优势的开封遂取代长安、洛阳,成为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首都。

如果包括金朝末年躲避蒙古压力从中都(今北京市)迁都于此,开封建都历时二百二十一年。开封之兴起主要得利于水陆交通之便,城市盛衰与运河通塞息息相关。开封四野平畴万里,无险可守,除加强城垣防御性建设之外,只好悉举天下之兵宿于畿甸。

北宋一代,冗费俱增,国家始终处于积贫积弱之势,与定都开封,不得不依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这一时期,分据一方的地方政权大多以所在州(郡)的治所为国都。如十六国时成汉立国益州,以成都为都城;前凉据有凉州,以姑臧为都。

各割据政权一般只设国都而无陪都之制。

3楼:匿名用户

开封为都城的历史,要从殷商时期的周文王--姬昌说起.战国时期有魏国,魏是姬姓,周文王之子毕公高的后代.这一脉人传下来,到了毕万的时候,毕万在晋献公那里做事情,晋献公十六年,以魏姓封毕万,为大夫,世世代代为晋卿.

这魏姓再传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时,令魏桓(huan读第二声)子的儿子魏文侯斯为诸侯.那时他的疆域非常的散漫,主要是现在山西西南部的河东和现在河南北部的河内,以现在山西东南部的上党为交通通道.国都原来在安邑(读si ),也就是现在山西的夏县,到了惠王六年的时候,迁都到大梁,就是现在的开封了,呵呵,定国号为梁.

再后来传到魏王假的时候,于秦始皇二是三年(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

开封建城距今已近3000年。现在的开封城垣,是清代的开封府城.相传在2000多年前,周文王之子毕公高,曾经在此筑城。

而“开封”之名始于春秋,是郑庄公取“开拓封疆”之意而得名的。战国时,魏惠王将国都迁到这里,定名“大梁”。五代梁太祖建都开封,改名“东都”。

后汉、后周、北宋均沿称“东京开封府”。金灭北宋后,改东京为“汴京”。元明时代,开封又曾称为“汴梁”和“北京”。

因此,开封素有七朝古都之美誉。

从古代“天下九州”的意义上来说,这里是“兖州”之域,春秋时为郑地,战国时为魏都,居于中原要地,是有名的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据说大禹塞荥阳泽开渠以通淮泗,名莨菪渠,就是后来的汴渠。汉时河、汴决坏,汉明帝曾遣使者修治汴渠,隋大业中更令开导,引河水入汴口,名通济渠,再东引入泗,连于淮,至江都宫入于海,亦请之御河,河畔御道植柳,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

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公私漕运商旅轴轳相接。单从汴梁连接着汴渠与通济渠这一点上,就可见其地位之一斑。

帝国中心枢纽的地位,决定了东京汴梁的迅速兴盛。唐之汴州旧城,周回不过二十里一百五十步,本朝太平兴国年间大事扩充,新城周回增至四十八里又二百三十三步,称为国城,又曰罗城,使东京的面积增加了一倍,没过多久,便一跃而成为帝国最大的城市。东京陷落后,它的风华繁盛成为当时无数人心目中的美好追忆,并被发之笔端。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便是其中最出色的一种,人们从中可以看到正史记载里所无法具备的东京的生动形象。

汴梁自古就是有名的“四战之地”,即所谓四面平坦无险可守而极易遭受攻击。后周显德七年(960)春,周恭帝派赵匡胤率军北上抗辽。至开封北40里之陈桥驿,赵匡胤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被拥立为皇帝。

接着,回军开封。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赵匡胤为皇帝,从而建立了宋王朝(史称北宋)。可是为什么要定都在这里呢?

其实当初选择开封后,就准备迁都.为什么没迁呢,下边就是这个小故事使得开封成为了都城.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初四,太祖西幸洛阳。西京洛阳原本是太祖的出生之地,他在此度过了充满美好回忆的少年时光。不过,皇上自从十二岁离开后,十年仗剑漫游,十年戎马倥偬,君临天下后又日理万机,一直再也没能很好地重游故地。

此番亲身体验到西洛山川关河的雄壮,一刹那间大生感慨。太祖想,据此险固之地而立都,则可以不繁冗兵而自固,岂非天赐之便?新朝开国皇帝这时开始后悔自己匆匆建都开封的草率,于是提出迁都。

一代雄主发自内心地认为:一迁洛阳,再迁长安,效汉唐故事,应该是绝妙的霸策。可惜的是,从驾的大臣无不反对。

首先是起居郎李符上疏不可,太祖不听。祭祀先祖罢,皇上赖着不肯起驾东返,那意思就是想造成既定事实。对此,群臣甚是惊骇,一时无有谏者,但有位不肯服输的大臣再度上言。

这是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他的话说的似乎很实在:东京有汴渠,因而便有了江淮每年数百万斛的漕米,都下数十万兵马仰给于此,陛下留居此地,米从何出?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安固已久,岂能动摇根本?!

那就径迁长安!皇上的主意在那一刻还是坚决的,所以他赌气说出此话。

终于有人叩头了,凡是懦弱无识而又自命效忠的人最后总是会祭出这个法宝。这是晋王赵光义,皇上的御弟、新朝主要的军事统帅,同时也是太祖黄袍加身的始作俑者之一,他的话自然有着相当的分量。晋王以首叩地言辞恳切:

陛下,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啊!

太祖沉默了。他明白这件事情一旦错了就无法改正,一时间说不出一句话来,只能以沉默回答晋王。

看来开封当时被定为国都真的是很不容易啊,呵呵.

宋代为什么以开封为首都??

4楼:heaven昔昔

开封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作为北宋首都168年,个中缘由,须做具体分析。

一、交通漕运优势。隋朝开通大运河,其中的通济渠(汴河)途经开封,最后入淮入江。因而开封便成为锁控江淮的咽喉重地。

特别是唐中期以来,北方藩镇割据,战乱频频。**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相对稳定的南方地区,**对南方依赖增强,故而苦心经营开封,使它在战乱的环境中迅速崛起。延至五代后周时,开封交通更加便利。

从水路有通往南方广大地区的汴河,通往齐鲁的五丈河,通往陈蔡颖许的蔡河。陆路更是四通八达。所谓:

“大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荆湖之运漕”。便利的交通能将物资快捷地运往开封。而此时的长安和洛阳,由于一直是各派军阀争斗的战场,受到较大破坏,特别是关中地区,经济更是凋弊不堪,以至皇帝也不得不率臣下就食于洛阳。

物资运至开封易,转运洛阳尚有相当难度,更不要说关河遥遥的长安了。另外一个方面,赵家政权吸取中唐以来的教训,对待地方采取弱枝强干的**集权政策,京城驻有大量的精锐部队。解决城市人口和如此众多军队的消费问题,当是首要问题,开封以其便利的地理交通成为建都的首选城市。

二、政治地理优势。长安和洛阳以山为塞,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开封地处中原,无山川之险,四战之地,形势涣散,不利于守。

这是定都的不利因素。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当政权强大时,它的位置却是有利控制中原的。开封“西索温洛,东镇齐鲁,背依燕赵,面控江淮”,战国梁惠王据此而霸中原。

而且经过周世宗的改革和夺取江淮,开封的地位更加巩固。从北宋代周到宋太宗二次北伐,这一时期宋政权在战略上是攻势而非守势,要着手一系列的统一战争:南方仍存在若干名义上臣服的割据政权,无论南下还是北上,开封的位置都比洛阳优越得多。

以开封为都利兵利战。从后勤保障上讲则可节省民力。即使统一完成后,赵宋王朝削弱地方的守内政策也客观上要求以开封为首都。

一旦出现反叛可以从开封出发,迅速地予以镇压。在这样的历史格局下,以开封为都从政治和军事上来讲都是很重要的。

三、历史和城建优势。五代以前,首都设置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摆动,随着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开封城的崛起,五代以来,都城则在开封和洛阳之间交替。开封先后成为梁晋汉周四个政权的首都。

历代悉心经营,特别是后周世宗时期,一方面,取土虎牢修筑开封外城,使开封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三重城墙的城市,城高池深,有效地弥补了不利于守的缺憾。另外一方面,令王朴经营规化城内,拓宽道路,绿化环境,又允许临街开店,取消了坊市分离制度,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至宋取代后周前夕,人口已达百万,实际上已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

此时的开封已经初步具备了帝都的风范。而洛阳则因战火频仍,面目已非往日。因而选择首都,开封自然是当仁不让。

四、官僚群体意识的有力影响。宋代周是以兵变形式实现的较为平和的政权更替,赵匡胤再三告诫兵将不得擅劫府库,凌暴后帝。一改往昔兵变恶习,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民心的政策,不仅稳定了政局和社会生活,而且对开封的发展也起了有益的作用。

所以在赵匡胤欲西迁洛阳时,晋王赵光义敢于提出“在德不在险”的定都方略。另外,追随赵宋起家的将相也多为后周旧臣,他们大多在开封安家多年,安土重迁的意识无疑应占主流,所以定都开封更符合他们的群体利益,受到他们的支持。

总之,以开封为都固然有较大的缺憾,同时也并非太祖本意,但却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诸历史因素积累的必然。所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以开封为都应该是一个较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