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哪些国家重视法律,古代哪个国家把法律刻在大理石

2020-11-23 12:37:49 字数 6277 阅读 3639

1楼:忧郁黑黑的帅哥

其实没有国家不遵守法律的,只是有的国家发展不健全,或是没意识到相关方面的问题

古代哪个国家把法律刻在大理石

2楼:匿名用户

《汉谟拉比法典》是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一前1750年在位)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并且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

古代哪些帝王重视民生

3楼:云南新华电脑学校

唐朝二十一帝再解读

在古代历史中,皇帝无疑是给予历史进程影响最多的人。时势造就英雄,而皇帝个人的政治作为、性情禀赋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历史的面貌。本文试结合唐代近300 年的历史变迁,对活动于这一时代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唐朝皇帝,做简明扼要的评价。

李渊 李渊(566~635)7 岁就继承了祖父李虎的爵位,受封唐国公。因姨母是隋文帝独孤皇后,为皇室姻戚,因此李渊的仕途颇为顺利,政治上深得隋廷信任。大业末年,因征辽徭役繁重而民生凋敝,最终导致反隋起义,时山东有李密、杜伏威,河北有窦建德、刘黑闼,河南有王世充,西北有薛举,隋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中。

贵族阶层也秘密聚合,寻求出路。

李渊开始在山西招兵买马,仅 10 天即募兵万人,并建大将军府,置三军,派遣其子建成、世民、元吉分控河东、河南等地,同时秘结突厥率兵相应,随后麾师三万,西下关中,扫平隋朝沿途守将,占领长安。而此时阻绝江都(今扬州)的炀帝已被侍从杀害,继立的傀儡恭帝被迫让位于李渊。公元618年,李渊即帝位(庙号高祖),改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

然而,李唐得天下不久,宫廷内部即为王位继承而生祸端,626年,李渊次子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长兄建成和弟弟元吉,李渊被迫退位,九年后于抑郁中死去。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李渊形象为史臣歪曲最多。事实上,李渊绝非平庸之辈,起兵太原时他虽年逾半百,但以超人胆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群雄逐鹿中完成了统一大业,这一点只在温大雅撰《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有较详细的记录。总之,作为奠定唐朝300年基业的开国之主,李渊在武德年间基本上完成了各项军国制度建设,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治世明君

太宗李世民

太宗李世民(598~649),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渊起兵时,年仅21岁的李世民随父南征北战,先后参与平定薛举、刘武周、宋金刚势力,铲除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武装等战役,颇有战功,被封为“天策上将”。而唐太宗政治生涯最可称道的方面,还在于他是儒家理想“君道”的完美践行者。

太宗为秦王时即锐意经籍,开文学馆优崇学士,这些“智囊”成为日后贞观**的骨干。由于亲身经历了隋朝迅速土崩瓦解的过程,太宗继位后每以隋为鉴,身居王位却如履薄冰,他励精图治,从谏如流,朝中人才荟萃,善谋划决断如房玄龄、杜如晦,坦率直谏如魏徵,都深得信任。贞观年间,太宗完善了宰相议事制度,推行均田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人民安居乐业,国力昌盛,“贞观之治”被后人传为佳话。

隋末唐初,突厥势力强大,几乎各种政治势力包括李渊都向突厥称臣纳贡。武德九年(626),突厥以唐天下甫定,国基未固,联兵20万大举南侵,直逼长安渭滨。太宗亲临渭桥,说服了颉利可汗。

此后,唐对突厥采取开明政策,最终使颉利可汗入朝归附。唐太宗还与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联姻,扩大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被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

当然,太宗发动玄武门兵变手足相残,为其一生无法洗刷之罪名。此外,他晚年三次兴兵征辽,无功而返,国力损耗,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开拓万里疆域

高宗李治

李治(628~683)是太宗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舅父为唐初元勋长孙无忌。或许得益于母系一方势力,并非嫡长子的李治被立为太子,六年后即帝位,年仅22 岁。贞观之后,唐代社会安定,治世局面得以保持和发展,因此高宗格外重视文教,他创立了皇帝亲自策试的“制举”,重视史书编纂,传世廿四吏中《隋书》、《南史》、《北史》都在高宗朝最终完成。

外,高宗诗文书法均有令誉,他为功臣李勣亲笔书写的碑文至今仍藏昭陵。

4楼:瑞雪

基本上都很重视,不然无法长久统治国家。

古代哪个国家的法律规定杀人或伤害不算犯罪

5楼:水心镜

古今中外,正当防卫都不算犯罪。刽子手砍人不犯罪。捕快抓贼伤了贼不犯罪。古时候父母打死打伤孩子不犯罪。

6楼:匿名用户

貌似是传说时期。也就是大禹那段

中国古代国家和法律产生于哪个朝代?

7楼:匿名用户

至公元前21世纪夏启建立夏王朝时,中国的国家和法律制度即正式形成。

奴隶制法为习惯法,夏代法律称为“禹刑”。

但直到战国初期魏国李悝的《法经》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

8楼:我爱你王一

我国在有了人类就有了习惯法了,但是不叫法律,在秦之前叫法,后商鞅变法都把法改成律,直到近代才统一叫法律了。

法律是社会进步的庄严记录。古代统治者比较重视法律,近代以来法制建设更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据所学

9楼:手机用户

:(1)、《汉谟拉比法典》(1分)古代两河流域人或古代巴比伦人(1分)

(2)、《独立宣言》(1分)标志美国诞生(1分)(3)、制宪会议(1分)1789年(1分)

试题分析:法律是社会进步的庄严记录,近代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颁布了多部法律文献。本试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联系综合及分析能力,尽管题目难度不大,但是重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找我情况和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结合能力。

(1)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成文法典,竭力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为后人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经济关系和西亚法律史提供了珍贵材料。

(2)美国《独立宣言》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宣告独立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美国诞生,7月4日从此以后成为美国独立纪念日。

(3)《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由制宪会议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以美国的《独立宣言》为蓝本,采用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点评:本试题考查全面,涉及到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法律制度发展方面的内容,考查细致全面,而且考察角度多样化。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

国不可一日无法,古代有关法律的故事有哪些?

10楼:牙牙的弟弟

1、鼠狱

张汤是杜县人。他父亲当长安县丞,有一次出门去,张汤当时是小孩,父亲就让他在家看门。父亲回家后,看到老鼠偷了肉,就对张汤发怒,用鞭子打了他。

张汤掘开鼠洞,找到偷肉的老鼠和没吃完的肉,就举告老鼠的罪行,加以拷打审问,记录审问过程,反复审问,把判决的罪状报告上级,并且把老鼠和剩肉取来,当堂最后定案,把老鼠分尸处死。

他父亲看到这情景,又看到那判决辞就象老练的法官所写,特别惊讶,于是就让他学习断案的文书。

2、作法自毙

商鞅变法,首先取消了贵族的特权,规定重新按军功大小给予爵位。贵族由此失去了无功受禄的特权,对商鞅十分不满。但商鞅有秦孝公支持,贵族虽怀恨在心,仍然毫无办法。

秦国经变法以后,很快强盛起来,生产率大大提高,国库充盈,将士作战勇猛,威震六国。商鞅因变法有功,受封商地十五邑,号商君,人们从此称公孙鞅为商鞅。

变法过程中,太子的老师触犯了法律,贵族和朝臣对这件事抱着幸祸态度,看商鞅怎样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商鞅为了新法能得以实施,请示孝公,依法严厉地作了公正处置。

太子曾为老师说情,但无济于事,太子对商鞅开始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孝公在位二十二年驾崩,太子嗣位,史称惠文王。

贵族们知道惠文王痛恨商鞅,便纷纷制造流言蜚语,有人甚至诬陷商鞅谋反。惠文王十分清楚商鞅没有谋反的动机,更没有谋反的可能,但是为报恩师之仇出气(一说惠文王是为了揽权,且暂时麻痹秦国老氏族),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自孝公死后,自知失去靠山,不敢久居京城,返回自己的封地。当他风闻有人诬告他谋反的消息后,情知早晚必罹杀身之祸,便只身逃出家中,打算潜往它国,躲灾避祸。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寒鸦背着夕阳余辉,结队归林。商鞅急于逃离秦境,匆匆赶路,来到关下,不想被守关军士拦住,声称“商君有令,黄昏后非公事不得出城。”商鞅这才意识到必须投宿住店。

他来到一家旅店,要求住宿。

老板走出来说:“既是客人我们当然欢迎,请问您是谁,弄不清身份,我会被杀头的。这是商君的法令,违背不得呀。

”商鞅当然不敢承认自己的身份,走出旅店,仰天长叹: “我这是作法自毙呀!”

商鞅后来被车裂而死。那刑罚十分残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即用五辆车分别用绳索缚住受刑者的头部与四肢,然后驱赶着马,将人活活撕成六段,令人耳不忍闻。

惠文王杀了商鞅,却继续执行商鞅的政策。秦国日益强盛,为赵政(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与军事基础。

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3、太守断牛

南北朝时期,于仲文曾经担任过北周时安国太守。郡里有一家姓任的、一家姓杜的,都说自己家丢了牛。

后来,任家找到一头牛,杜家却说牛是自己的,两家各执一词,告到州郡(jùn),州郡长官审来审去,判断不出到底谁在撒谎,案子也一直拖着。

益州有一位**替他出主意说:“你去向于太守求助,太守一定有办法。”州郡长官照办了。

于太守听了听案情,说:“这案子很容易解决。”他让两家各把自己的牛群赶到郡衙(yá)前面,又让人把要认领的牛放出来,松开绳子。要认领的牛慢腾腾地走进了任家的牛群。

于太守之前又命令属吏悄悄把要认领的牛身上弄出了一点儿伤,借此观察两家的反应。任家见到牛的伤口后心疼不已,杜家却一副无动于衷(zhōnɡ)的样子。于太守据此判决,将牛断给了任家,杜家服罪而去。

4、巧断**

向敏中在西京任职期间,发生了这样一个案件,有名和尚路经一村落,见天色已晚,就央求屋主请求借住一宿,但被屋主婉拒,不得已,和尚只好暂且栖身屋主停放在屋外的车厢里。

到了半夜,和尚突然惊醒,看见一名贼人背着一名妇人,手上提着包袱翻过屋墙后,匆忙离去。和尚不由在心中盘算道,早些时屋主拒绝我入屋借宿,如今若这屋主发现妻子跑了,财物也不见了,明天一定会找我算帐,不如赶紧离开此地。

不料和尚因心慌没留意,竟误坠一口枯井中。坠入枯井后。才发现那位随强盗**逃逸的妇人,已被强盗灭口,弃尸井中。

第二天,屋主果然循着脚印追踪至到井边,把和尚送进官府,和尚百口莫辩,只好供认,自己先诱拐妇人携带财物与自己私奔,但因害怕屋主派人追捕,只好杀了妇人再投井弃尸,而自己也因不小心而落井,至于放在井边的财物,则不知是何人取去。

狱卒将报告呈送府台,府台认为罪证确实,应即宣判。只有向敏中认为赃物遗失非常可疑,于是单独审问和尚,终于得知实情,于是派密探到各地访查。

一天,密探走进村落中一家小吃店吃饭,老板娘听说他从府城来,就问他:“和尚杀人的案子,现在有没有新的发展?”密探故意骗她说:“昨天已判刑处死了。”

老板娘问:“如果现在抓到真凶会怎么样呢?”“这件**案已结案,和尚也处死了,即使抓到真凶也没有差别,官府不会再过问了。”

老板娘说:“这话听了真难过,那妇人是我们村子里一个叫某甲(人的代称)的年轻人杀的。”接着把某甲的住处指给密探看,密探于是循所指方向将某甲逮捕并取出赃物,某甲坦承罪状,和尚也无罪释放。

5、断案如神

张咏做杭州知府时,有一个名叫沈章的人,告他哥哥沈彦分家产不公平。张咏问明事由,说道:“你两兄弟分家,已分了三年,为甚么不在前任长官那里告状?”

沈章道:“已经告过了,非但不准,反而受罚。”张咏道:“既是这样,显然是你的不是。”将他轻责数板,所告不准。

半年后,张咏到庙里烧香,经过街巷时记起沈章所说的巷名,便问左右道:“以前有个叫沈章的人告他哥哥,住在**?”左右答道:“便在这巷里,和他哥哥对门而居。”

张咏下马,叫沈彦和沈章两家家人全部出来,相对而立,问沈彦道:“你弟弟曾自我投告,说你们父亲逝世之后,一直由你掌管家财。他年纪幼小,不知父亲传下来的家财到底有多少,说你分得不公平,亏待了他。

到底是分得公平呢,还是不公平?”

沈彦道:“分得很公平。两家财产完全一样多少。”又问沈章,沈章仍旧说:“不公平,哥哥家里多,我家里少。”沈彦道:“一样的,完全没有多寡之分。”

张咏道:“你们争执数年,沈章始终不服、到底谁多谁少,难道叫我来给你们两家一一查点?现在我下命令,哥哥的一家人,全部到弟弟家里去住;弟弟的一家人,全部到哥哥家里去住。

立即对换。从此时起,哥哥的财产全部是弟弟的,弟弟的财产全部是哥哥的。双方家人谁也不许到对家去。

哥哥既说两家财产完全相等,那么对换并不吃亏。弟弟说本来分得不公平,这样总公平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