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历任领导

2020-11-23 10:42:18 字数 6033 阅读 4128

1楼:御妹

地质力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在历届所长的领导下,在李四光、孙殿卿、陈庆宣、吴磊伯、杨开庆、胡海涛、崔盛芹等著名科学家的带领下,全所科技人员勇于探索,勤奋实践,在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和其它学科方向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首任所长:李四光(1956-1971)

第二任所长:孙殿卿院士(1972-1982)第三任所长:崔盛芹教授(1983-1993)第四任所长:

吴淦国教授(1993-1998)第五任所长:董树文研究员(1998-1999)第六任所长、党委书记:杨万来(2000-2005) 第七任领导(2005年--)

所长:龙长兴博士

书记:徐龙强

副所长:赵越研究员、马寅生研究员、侯春堂研究员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任是谁

2楼:少陵五老

龙长兴,1955年12月生,河北内邱县人,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3楼:中地数媒

地质力学研究所新办公大楼

截至2013年底,全所在职职工187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87人,研究员(含教授级高工)45人,副研究员(含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43人。内设8个专业研究室、5个职能处室和2个公益服务部门。

领导班子由5人组成,所长龙长兴,党委书记、副所长、纪委书记徐龙强,副所长赵越,副所长侯春堂,副所长马寅生。

所长龙长兴(中),党委书记、副所长、纪委书记徐龙强(右二),副所长赵越(左二),副所长侯春堂(右一),副所长马寅生(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东南极西福尔丘陵麻粒岩化基性岩墙群的时代、变质过程及构造意义。揭示了所有基性岩脉都经历了不均匀的麻粒岩化,其峰期变质条件达800~870℃、9.1~9.

7kb(千巴),麻粒岩化的时代为格林维尔期(960~940ma),并在泛非期经历了叠加改造。据此推测,西福尔陆块与内皮尔杂岩、赖于尔群和兰伯特地体等太古宙陆块相似,也卷入到导致印度克拉通与东南极汇聚的雷纳碰撞造山作用过程。这项研究对揭示东南极大陆格林维尔期的构造演化及超大陆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福尔丘陵镁铁质麻粒岩(围岩,样品vhc67)的矿物共生关系

首都圈地区关键构造部位深孔地应力测量监测与地质安全评价。通过首都圈地区原位现今地应力绝对测量与实时监测和***测量结果研究,认为首都圈地区在日本大**之前现代构造应力场、日本大**之后张性效应调整期和调整期之后现今构造应力场最大水平主压应力优势方位分别为nee方向、nnw方向和nee方向,并且随着这种张性效应调整周期的结束后时间的发展,水平主应力在测量深度范围逐步起主导作用;在调整过程中,表现出区域现今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并可能伴随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

首都圈地区关键构造和深孔地应力监测分布图

活动构造带大型滑坡形成机理研究。提出区域性活动断裂的交汇区是产生大型—巨型滑坡的有利构造部位,总结了其地质灾害效应的5种表现形式,提出**滑坡形成演化5个阶段和成灾地质模式,对于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滑坡—泥石流灾害链演化过程

新疆乌拉根铅锌矿油气还原成矿作用研究。提出了乌拉根铅锌矿油气还原成矿作用的成因模式:富含pb、zn等成矿物质的盆地流体,流经原生氧化态、渗透性良好的砂砾岩时,由于油气的还原作用,铅锌等成矿物质在还原过程中发生沉淀作用,进而富集成矿。

中国中东部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首次系统划分了松辽地区构造体系类型(纬向构造体系、华夏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山字型构造体系);恢复了构造体系控制下的古生代以来松辽原型盆地类型(寒武—奥陶纪:裂陷—克拉通盆地;志留—泥盆纪:

类克拉通盆地;石炭—二叠纪:克拉通内坳陷盆地;中新生代:断—坳陷盆地)。

松辽盆地及邻构造体系图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怎么样?

4楼:天眼查

简介: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地处北京市,是国家公益性地质科研机构。由地质学家李四光创立,曾称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室、地质矿产部地质力学研究所,2000年更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研究所主要从事基础地质、地应力与地壳稳定性、矿产与能源地质、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地质灾害、新构造与活动构造、极地地质等领域的调查与研究。 根据2018年1月该机构官网信息,研究所有有国土资源部科研平台5个,地质调查局科研平台2个,地质科学院科研平台2个,研究所下辖实验室9个;有学术学科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学术学科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学术学科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学术学科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在站博士后17人,在读博士研究生34人、硕士研究生42人。

5楼:百度企业信用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是什么级别

6楼:最帅地质大队长

地科院是厅级建制,院长高配,为副部级,下面各研究所还是处级,常务副院长应该是厅级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研究领域

7楼:█记忆

根据国土资源部1999年《关于地质调查与地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的文件,定位为“推动地质力学创新体系建设,从事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研究,开展重大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工作”,同时开展油气资源战略评价研究。地质力学研究所在学科结构、研究领域等方面进行了调整,调整后主要学科有地质力学、环境工程、第四纪地质与新构造、石油地质、矿产资源。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1、地质力学领域

继承和发展李四光的科学思想,通过地壳运动和构造体系研究,建立三维构造体系及其在陆内变形中的作用,实现地质力学的理论创新和为国土资源大调查服务。

2、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领域

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建设需求,研究区域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及规律,发展“安全岛”理论, 进行重大工程区地壳稳定性评价,同时开展城市地质安全评估。

3、地质灾害领域

开展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区划与分区,建立地质灾害多发区与重大工程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和风险性及地质环境的评价技术体系,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分级、分类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4、第四纪地质与环境领域

主要研究第四纪不同时间尺度的构造运动—气候演化—环境变迁相互藕合关系,服务于国土环境监测与治理。主要包括第四纪黄土与环境、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第四纪磁性地层与环境磁学、城市地质生态环境等研究方向。

5、动力成岩成矿领域

研究成矿物质在构造动力作用下迁移—聚集—成矿过程,建立构造动力成矿体系,为中国矿产资源普查、矿体定位**提供新的理论和技术方法。

6、油气资源评价领域

研究中国及邻区含油气大地构造与油气战略,中国主要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与新区油气战略勘察,油气资源战略评价系统开发与建设,开展全球油气资源战略研究。

7、能源地质研究领域

8、科技信息研究

9、中国地质科学院古地磁研究。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8楼:中地数媒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是我国学科比较

齐全、人员结构较为合理、设备比较完善的综合性地学基础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和前沿性的基础地质调查和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同时承担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专业研究人才教育和培养任务。地质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180人,10个专业研究室。研究领域包括:

区域地质、地质编图及数据库建设;大地构造与全球构造;生命起源、古生物群落与地层对比;前寒武纪地质与早期地壳生长;新生代地质与现代地质生态环境;超高压变质作用与超高压变质带;岩石学、矿物学与地球物质科学;大陆动力学与地幔动力学;成矿地质背景与区域成矿学;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岩石圈结构及地球动力学;同位素地质理论、方法体系与应用。

副所长高锦曦

副书记、纪检书记沈琳

所长、党委书记侯增谦研究员

2008年总收入约1.73亿元,比2007年增长17%。各类科研项目总经费15283.

63万元,其中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3657万元,自然科学**项目1186.4万元,科技支撑项目876万元,汶川**科学钻探专项经费2075万元,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等项经费3870万元,基本科研业务费450万元,地质及矿产资源勘查经费815万元,其他科技项目经费2624余万元。

200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2008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全国1:1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属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项目,项目负责人丁孝忠研究员。

首次系统编制了全国1:100万地质图地理底图(国际分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系统编制了64幅1:10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并建立了全国1:

1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编写了全国1:1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编图说明书、分幅图元数据及核心元数据。填补了全国1:

1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空白,健全了国家基本比例尺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系统。自主开发研制了1:100万地质图数据库检查系统,具有自动进行图幅数据检查、快速修改等功能;研制开发了全国1:

1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较强的空间数据检索、属性数据检索、多级地质要素属性查询,以及1:100万国际标准图幅元数据查询等功能。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地球的化学、生物与环境演化的同位素研究:属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项目,项目负责人朱祥坤研究员。在国内首次建立了cu、fe、zn、mg、ca同位素的mc-icpms高精度测定方法和配套的样品化学纯化方法,所建方法精度达国际同类实验室的先进水平;在鞍山地区获得了一批新的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进一步验证了鞍山地区38亿年岩石的存在,初步确定了鞍山群形成时代为25亿年前,进一步完善鞍山地区太古宙构造—岩浆演化的年代学格架,总结了鞍山地区太古宙地壳演化规律;对前寒武纪几个重要时段多种化学沉积岩石进行了si、o、s等同位素研究,在冀东和五台地区发现了与质量无关的s同位素分馏现象,**了这些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变化与环境和生物演化的关系;对冀北、辽西的j-k地层进行了同位素精细定年,为陆相地层j-k界线年龄的确定、年代学格架的建立和辽西生物群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太平洋深海多金属结核和结壳进行了3he同位素与元素地球化学多重示踪研究,初步查明了富钴结壳记录的海洋气候环境的演化规律,通过与10be定年方法对比,初步建立了测定富钴结壳形成时代和生长速率的地外3he新方法。

fe-mn结壳表面样品铁同位素组成随深度的变化关系

朱祥坤研究员在汉诺坝野外考察

大陆典型成矿带深部作用与成矿模式

谭庄—沈丘凹陷中生界沉积、构造特征与有利储层**:属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中心“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专项: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研究之专题。

主要完**员:旷红伟、柳永清、杨飞、彭晓波、刘燕学等。项目主要依据地质和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华北南部大别山造山带北侧周口坳陷内谭庄—沈丘凹陷的中生界下白垩统。

重点是层序地层、沉积体系和有利储层分布与构造特征的研究,核心是分析下白垩统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沉积体系展布及有利储层发育特征,进一步结合地球物理解释的中生界内幕构造特征和综合研究,确定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通过课题实施,在下白垩统内幕构造、沉积相及其展布特征、有利储层分布以及综合评价与优选勘探目标研究上取得一系列成果,体现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应用意义。

谭庄—沈丘凹陷下白垩统永丰组下段地层等厚图

谭庄—沈丘凹陷下白垩统永丰组下段有利勘探目标综合评价图

内蒙古1:25万西老府幅区域地质图

内蒙古1:25万多伦幅区域地质图

内蒙古1:25万多伦幅、西老府幅区调修测及蒙南—冀北地区晚中生代地层格架与重要地质事件和年代地层系统研究:属地调项目。

主要完**员:柳永清、魏文通、刘增效、姚宝钢、赵华平、王永、迟振卿、江小均、刘燕学、旷红伟等。项目完成1:

25万多伦幅(k50c002002)、西老府幅(k50c002003)区调修测面积27395km2,开展了蒙南—冀北地区晚中生代地层格架与重要地质事件和年代地层系统以及相关基础地质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的基础地质研究成果。系统查明了区内兴蒙造山带或华北地块北缘构造单元的物质组成、地层序列、形成时代;调查和研究了东西向、北东向构造—岩浆岩带的物质组成、形成时代、构造背景及演化,深入调查与研究了晚中生代火山—沉积作用与盆地演化;在主要构造(带)属性、区域构造格架以及晚中生代地层格架、重要地质事件和年代地层系统、**晚古生代—晚中生代地层、岩浆作用、盆地、区域构造发育演化,以及第四系地层和古地理环境调查与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和系列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机构设置

1楼 百度用户 新石器考古研究 室 商周考古研究室 汉唐考古研究室 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科技考古研究中心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考古资料信息中心 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中,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学系导师的,现有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51人,1978年以来培养的硕士研究生42人,博士研究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