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ABC理论的案例分析

2020-11-23 07:54:01 字数 3313 阅读 4764

1楼:西西哩的小马甲

【案例一】有一个年轻人,自我感觉很有才华,但在生活上遇到很多波折,于是便觉得活着没有意思。有一天他决定跳海,但他刚跳下去就被一个老渔民用渔网捞了起来。

他很生气,冲着老渔民嚷道:“你什么意思,把我捞起来干什么?”

老渔民说道:“年轻人,为什么跳海呀,你这么年轻多可惜呀!”

于是年轻人就对老人诉说了他怀才不遇的苦衷。

老渔民听完,说道:“哎呀,你今天遇到我,运气来了。我正好是治怀才不遇的专家,我帮你治治吧。”

年轻人很诧异,急忙问老渔民医治之法。

老渔民说:“我有秘诀,如果你想知道,就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

老渔民说着,顺手从沙滩上拣起一粒沙子,往旁边一扔,说:“年轻人,帮我去把我刚才扔掉的那粒沙子拣过来,然后我就告诉你。”

年轻人听了很生气,说道:“你想耍我呀?这么多沙子,我怎么知道哪粒是你扔掉的呀?”

老人听了,笑着说:“别生气,我这还有个条件,如果你满足了我这个条件,我也告诉你。我这里有一颗珍珠,我把它扔到沙滩上,你去给我找回来。”

很显然,年轻人轻而易举地把珍珠拣了过来,交给了老渔民,并很虔诚地说:“老人家,我把珍珠拣过来了,可以告诉我秘诀了吧?”

老渔民一脸安详,说道:“年轻人,秘诀我已经讲完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之所以有怀才不遇的感觉,是因为自己是无数沙子中的一粒,跟旁边的沙子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如果自己是一颗珍珠,那么伯乐就会更容易地发现我们。所以说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伯乐,而是因为自己不是一匹真正的在万马丛中能够让别人一眼就能辨认出来的千里马。

【案例二】有一个年轻人失恋了,一直摆脱不了事实的打击,情绪低落,已经影响到了他的正常生活,他没办法专心工作,因为无法集中精力,头脑中想到的就是前女友的薄情寡义。他认为自己在感情上付出了,却没有收到回报,自己很傻很不幸。于是,他找到了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告诉他,其实他的处境并没有那么遭,只是他把自己想象得太糟糕了。在给他做了放松训练,减少了他的紧张情绪之后,心理医生给他举了个例子。"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园的长凳上休息,把你最心爱的一本书放在长凳上,这时候走来一个人,径直走过来,坐在椅子上,把你的书压坏了。

这时,你会怎想?"

"我一定很气愤,他怎么可以这样随便损坏别人的东西呢!太没有礼貌了!"年轻人说。

"那我现在告诉你,他是个盲人,你又会怎么想呢?"心理医生接着耐心地继续问。"哦--原来是个盲人。

他肯定不知道长凳上放有东西!"年轻人摸摸头,想了一下,接着说,"谢天谢地,好在只是放了一本书,要是油漆、或是什么尖锐的东西,他就惨了!""那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心理医生问。"当然不会,他是不小心才压坏的嘛,盲人也很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同情他了。

"心理医生会心一笑:"同样的一件事情--他压坏了你的书,但是前后你的情绪反应却截然不同。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可能是因为我对事情的看法不同吧!"对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绪。很显然,让我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情绪abc理论的观点。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积月累,还会引起情绪障碍。

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c表示个体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同一件事,人们的看法不同,情绪体验也不同。

比如,同样是失恋了,有的人放得下,认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有的人却伤心欲绝,认为自己今生可能都不会有爱了。再比如,在找工作面试失败后,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次面试只是试一试,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有的人则可能会想,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这两类人因为对事情的评价不同,他们的情绪体验当然不同。

对于上面这个失恋的年轻人来说,失恋只是一个诱发事件a,结果c是他情绪低落,生活受到影响,无法专心工作;而导致这个结果的,正是他的认知b--他认为自己付出了一定要收到对方的回报,自己太傻了,太不幸了。假如他换个想法--她这样不懂爱的女孩不值得自己去珍惜,现在她离开可能避免了以后她对自己造成更大的伤害,那么他的情绪体验显然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糟糕。

情绪**

合理情绪**是20世纪50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的一种,因为采用了行为**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合理情绪**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这一理论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对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

埃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

2. 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

3. 人具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

4. 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为此,艾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 abc 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abc理论模式中, a是指诱发性事件; 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例如:两个人一起在街上闲逛,迎面碰到他们的领导,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走过去了。这两个人中的一个对此是这样想的:

"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个人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

"是不是上次顶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干什么仍继续干自己的;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以至无法冷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关系。

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这两个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绪**中称之为合理的信念,而后者则被称之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参考资料

情绪abc理论.360[引用时间2017-12-20]

电磁兼容测试的介绍,EMC电磁兼容设计与测试案例分析的介绍

1楼 小薛 电磁兼容性测试emc electro mag ic patibility ,是指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符合要求运行并不对其环境中的任何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emc设计与emc测试是相辅相成的。emc设计的好坏是要通过emc测试来衡量的。 只有在产品的emc设计和研制的全过...

孟母三迁案例用心理学分析,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分析案例“狼孩”和“孟母三迁”,各自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楼 匿名用户 你好,强调环境这一因素对人的性格 能力等各方面的影响,类似于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 孟母三迁的教育意义是什么?请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 2楼 北槐杀风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发展在潜意识中是会受到接触的环境影响的,所以,孟母三迁正式遵循了这一点,为孩子创造了好的成长环境。 3楼...

从心理学分析情绪和情感的结构分为哪些

1楼 吾知也有涯 这个提法还真没听说过,情绪和情感还分结构吗?这是考试题还是? 2楼 我靠这也有使的 情绪从心理学来说也有很多分类的结构体系,最常用的是根据情绪的持续时间以及触发条件把情绪分为心境,应激和反应。当然还有根据作用分类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等等,如果你想要详细分类可以给我留个邮箱,我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