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学以什么为最突出者,中国古典诗学历来以唐诗为最高峰,而其中又以什么最突出

2020-11-22 22:25:12 字数 5624 阅读 4979

1楼:匿名用户

盛唐诗人主要分

dao为山水田园派与边塞诗派两派。山水田园派以王维与孟浩然为首,称为王孟;边塞诗派则以"七绝圣手"的王昌龄为佳,另有高适、岑参、并称为高岑。另外还有李白为首的浪漫诗派等等。

声律与风骨的兼备,标志着“盛唐气象”的形成。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的“建安风骨”不仅指代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一直是南朝以讫宋明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

2楼:yang9008辣椒

中国古典诗学里的钟声刘士林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典诗学历来以唐诗为最高峰,而其中又以什么最突出

3楼:匿名用户

中国古典诗学历来以唐诗为最高峰,而其中又以(盛唐诗)最突出。

中外诗歌的比较

4楼:絔衍卺

诗歌,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文学形式存在,无论在诗歌文化显赫的中国还是理性充斥的西方世界,诗歌在其文学领域都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今天,笔者将从诗学的角度解读中外诗歌。

一般来说,诗的本体的确定总是要求建立起一种与之相应的诗化哲学。在西方现代诗人眼中,诗和哲学是相互贯通和相互联系的,它们同是人类精神的器官,同是认知世界的有效方式,因而,诗不仅不应拒斥理性和普遍性的概括,反而应在自己的大地上搭起一架神秘的云梯,接通理性的天国。于是,西方诗人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哲学冲动。

从波德莱尔开始,西方现代主义诗人大都较为重视理念等知性内涵在诗中的作用和地位。波德莱尔在《异教派》中强调指出:“任何拒绝和科学及哲学亲密同行的文学,都是杀人和自杀的文学。

”艾略特对那种只会唤起读者情感的浪漫主义诗极为不满。他指出:“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所以他特别强调诗歌“非个人化”,即注重诗歌的客观性、普遍性与知性表现。在艾略特看来,诗人在创作中“知性越强就越好,知性越强他越可能有多方面的兴趣。”当我们在解读艾略特等现代西方诗人的这些对知性强调的论述时,我们一方面深深感到了知性对于诗与诗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艾略特等西方现代诗人的思维无论怎么变化,都没有超出西方传统诗学那根深蒂固的逻辑思维模式的制约。

西方人那种喜欢按一种理性思辨方法去进行思维的意识已经化入了波德莱尔等人的骨髓里,使他们总想通过逻辑推理从杂乱的世界中把握出它的发展规律。理性就像上帝和灵魂一样,盘旋在西方的思维上空,散发着经久不息的科学的认知精神的光芒,它照亮的是诸如知性、理念、理智等诗学概念和范畴。

与西方诗学重抽象的逻辑和系统的演绎推理不同,中国古典诗学以直观、领悟、体验为基本的思维方法。客观的说,中国古典诗学中不是没有形而上学的哲理,但这种形式上的存在从来就没有成为中国诗学家孜孜以求的对象。如道家的“道”,指涉的本是宇宙和生命的本体,但道家却并不对这个本体存在为何存在的形而上学理进行富有思辨性的考察。

从根本上说,中国诗学感悟思维关心的不是某种终极价值的根据,或理性的认识结果,而是自我的内在情感体验。“诗言志”“诗缘情”论就充分的显现了这一诗学思维的非理性特点。不可否认,意象一直是中国古典诗学中一个核心性范畴。

意象意境化,则被中国古典诗学视为诗歌意象的最高品格和诗歌审美的最高境界。在中国古典诗学这里,诗歌表现的意境不管怎样朦胧,它都是建构在人与自然和谐圆融的基础之上的。和谐性、静态性、审美性构成了中国古典意象意境化的诗学风格的本质特征。

历史的车轮推进到20世纪初,中国古典诗学的意象观和意象体系受到了西方话语和时代潮流不可阻挡的冲击。象征性意象取代意境化意象成为了现代诗学中意象的最高品格,与此相关,矛盾性、动态性、审丑性的意象也取代了和谐性、静态性、审美性意象而成为了现代诗学中的主要审美构成和结构方式,它们共同促成了中国诗学风格由朦胧向晦涩的转化。这种由追求意象的意境化到追求意象的象征化导致的诗学风格的晦涩,从更为宏阔的背景上看,一方面源于诗人立足在一切都裂变成了碎片的现代沙漠中,已经不再相信古典诗学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圆融的乌托邦之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西方的话语有关。

西方现代主义诗人认为,现实世界和自然世界都是不真实和丑恶的,唯一真实的只有人的内在世界。而要表现人的隐秘的内在世界,就不能不用隐秘的、晦涩的象征和暗示。因为只有隐秘、晦涩的象征才具有一种暗示的神力,才能最为深刻的表现人的内心深处那些可见而不可见,可感而不可感的情绪波动和千回百转、转瞬即逝的欲望。

中国的诗歌越来越西化,逐渐注入了理性的血液。中国现代诗学的独立发展与构建,基于中国古典诗学的厚重内涵和西方话语的引入与创造性接受,在坚持了独立、自由精神的同时,扩展了中国诗学的视野,开创世界性与民族性为一体的诗学体系与格局。

中国古典诗学以什么为最突出者

5楼:完美假知己

唐诗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中国古典诗学历来以唐诗为最高峰,而其中又以什么最突出

6楼:一只狗不孤单丯

中国古典诗学历来以唐诗为最高峰,而其中又以(盛唐诗)最突出。

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钟声具有哪些文化内涵

7楼:箫洒舞剑

(1)表达

一种宗教的情感。

(2)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喜庆气氛。

(3)是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

(4)是人类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或:表达一种要求超越生命的情感)。

中国古典诗学里的钟声

刘士林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等。在这些诗句中,“钟声”以其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构成中国古典诗学一个饶有兴味的审美意象。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因为钟声特别适合于**教的礼拜,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情况则有不同。在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教祭祀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

另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如王勃《滕王阁序》的“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随着这层意义的出现,钟声也就逐渐具有了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声”意象。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在西方,《圣经》中就常用“丧钟”一词提示尘世的虚幻。在**教的生命观里,钟声能提醒人类:

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钟声的这层时间含义实质上包含了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日常生活时间,如早钟、晚钟;二是表示带宗教色彩的时间,如丧钟,我们可称之为“精神时间”。

钟声的这两种意义,在中国古代也有昭示,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

夕阳西下或早晨到来,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钟声又常与年华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诗来说,重要的是“说出”(蕴含)“精神能量”。

这蕴含的精神深处“沉寂的钟声”,最终完成向上帝皈依的历史旅程。

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诗如: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

这些可以说是古典诗学中“钟声”意象的最佳表现。它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悟、体验到的空寂。它具有那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

与海德格尔“沉寂的钟声”不同的是,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在古典诗学中还有一种召唤,它不是召唤人们走向“空寂”,而是召唤人们回归自然,如唐人于良史云:“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钟声借助它积淀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往往能一举将人从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困顿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钟声”已失去原始宗教内容,也部分失去佛教内容,而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

借助汉字媒介,中国古典汉诗经历了哪些发展

8楼:匿名用户

日本汉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在海外的最大分支,因袭借鉴自中国古典诗学。汉字于公元284年王仁献论语传入日本,日本第一本汉诗集《怀风藻》成书于公元751年。

从751年至今日本汉诗已经经历千余年的发展演变,一般分为:王朝时期、五山时期、江户时期、明治后时期。

一、王朝时期

王朝时期约五百余年,历经大和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文武天皇、嵯峨天皇、长屋王、岛田忠臣、菅原道真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菅原道真提倡要摆脱对汉诗的单一模仿,将其本土化,即其在遗诫里讲的“和魂汉才”。

此时正值唐宋,日本为了学习先进的文学,派遣出大量遣唐使,他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唐德宗年间随遣唐使藤原野葛麻吕入唐的空海和尚。空海和尚所作的《文境秘府论》是日本最早的诗话,着重于科普写诗的技巧,属于入门级诗话,非常适合当时的日本,在日本汉诗历史上地位极高。

王朝时期日本汉诗的代表作品如《怀风藻》、《凌云集》、《菅家文集》等等。

二、五山时期

五山时期是日本汉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包括镰仓时代与室町时代,在此期间日本的汉诗在整体水平上比王朝时代有了质的提高,诸如别源圆旨、雪村友梅、绝海天津、中岩圆月、梦窗疏石等等非常优秀的诗人。《花上集》、《北斗集》收录了这一时期的汉诗。

三、江户时期

日本尚学之风蔚然,算是日本汉诗全盛时期。《日本诗集》、《日本诗纪》均选录了江户时期的数千首诗,尤其是友野霞舟所编纂的《熙朝诗荟》更是选录了数万余首,由此可见江户时间汉学之昌盛。

四、明治后时期

明治以后日本汉诗黯然失色,此时正是晚清,中国古诗自身也是江河日下。

明治初的汉诗主要分为三门,梁川星岩、冈本华亭和广濑淡窗。小野湖山、森春涛等在此时间段比较突出,森春涛的儿子森槐南的星社在明治后期影响力较大,包括野口宁斋、本田种竹也和他一起玩耍。这里提下森槐南,森槐南有首《夜过镇江》:

他日扁舟归莫迟,扬州风物最相思。好赊京口斜阳酒,流水寒鸦万柳丝。这首诗里每一句都能在唐宋诗词中找到典故出处。

到昭和时期,西学强势兴起,汉学越发衰落。

从选录刊登的作品来看,刊登汉诗所偏爱的题材多为风景,抒发闲适之情。这或是因为至今仍钦慕汉诗的人都是对中国文化心存好感,追慕其风雅,故而产生一种“雅”崇拜的现象,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等都是他们仰慕的对象。此外他们也严守中国古典诗词规则,韵律和平仄都极非常讲究,对于汉诗的态度他们比现在的中国更为保守。

《扶桑风韵》刊行的内容多以七绝为主,内容单一,这说到底也是传统文化式微受众少的缘故,现在石川忠久到处做演讲、搞宣传,也正是为了复兴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