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利用猪的生物学特性及行为习性来提高养猪生产水平

2020-11-22 18:42:59 字数 6471 阅读 2602

1楼:匿名用户

这是一个很难具用三言两语就说明白的问题:

1、公猪的生物学特性是**量大(150-500毫升,平均250毫升),精子数量多(1.5亿/毫升),交配时间长(5-10分钟,有的长达20分钟),且**干物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所以,饲养的公猪要喂给足量的氨基酸平衡的动物性蛋白饲料,维生素和矿物质不能少,在配种高峰时要加喂鸡蛋,矿物精等微量元素。这样,公猪生精量大,**品质好。

在常年配种的猪场,公猪可常年处在高营养水平;对于季节性产仔的猪场,公猪的饲养分配种期和非配种期,在配种期公猪的营养水平要比非配种期高。另外公猪的**密度大,并且可以稀释保存,因此可以搞猪的人工受精,克服个体大小的差异、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防止疾病的传播。降低公猪的饲养量,充分发挥了优良种公猪的优势,节省饲养成本,节省人力物力而提高了生产效益。

2、母猪分空怀、妊娠、哺乳等阶段,各阶段的生物学特点不同,因此饲养管理上也不同。

母猪品种不同,性成熟的早晚也不同,一般本地品种性成熟早,国外品种较晚,因此初配年龄不同。本地品种一般7-8月龄,体重在75kg以上就可配种,而国外品种要在9-10月龄,体重在100kg以上才可配种。

初生仔猪体重的2/3是在妊娠期的后1/3时间里生长的,所有在生产中,妊娠前期要保证饲料的品质,后期要保证饲料的数量。即母猪怀孕后期要增加饲料喂量。

母猪的产奶量与采食量成正比,并且妊娠期的采食量于哺乳期的采食量成反比,因此,妊娠期母猪采食获取的营养只要满足胎儿的生长发育和自身的生长发育就行了,不需要再储备太多的营养物质等到哺乳期再用来转化成奶水,这样的二次转化其实是浪费,同时增加了母猪的代谢。所以在生产实践中,在妊娠期保证经产母猪增重30-35kg,初产母猪增重35-40kg就行了。

这方面的内容很多,就不一一叙述了。

猪的生物学特性及行为习性有哪些

2楼:植物网

猪的生物学特性主要有以下7点:

1.繁殖率高,世代间隔短,猪一般4~5月龄达到性成熟。地方品种猪6~8月龄、引进品种猪8~10月龄就可以初次配种。

妊娠期短,平均114天。世代间隔1~1.5年。

年产胎数2~2.5胎,每年平均产仔10头左右。

2.食性广,饲料转化率高

猪是杂食性动物,有发达的门齿、犬齿、臼齿。胃很特别,介于单胃和复胃之间,能利用各种动物性、植物性和矿物性饲料,食性范围很广。但它也有择食性,特别喜欢甜食和咸食。

猪的采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利用率高,猪对精饲料消化率可达75%,对粗纤维的消化率弱,但我国地方猪要比国外引入猪种强。

3.生长发育快

猪初生重小,仅为成年猪体重的0.5%~1%,但出生后发育迅速。1月龄体重为初生重的5~6倍,2月龄为1月龄的2~3倍,瘦肉型猪6月龄可达90~100kg。

4.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

猪的嗅觉非常发达,仔猪在出生以后几小时内就能很好地鉴别不同气味,大猪和成年猪鉴别气味的能力非常强。猪的听觉分析器相当完善,能够很好地辨别声音**、强度、音调和节律,容易对口令和其他声音刺激形成条件反射。猪的视觉很弱,对色彩的识别能力很差,属高度近视加色弱。

所以母仔之间认识主要靠嗅觉和听觉。

5.对温度敏感

大猪怕热,一般的适宜温度为18℃~23℃,超过30℃时,随温度上升,猪的采食量下降,生长受阻,甚至不能忍受。小猪怕冷,抗寒力差,一般的适宜环境温度为22℃~35℃,1月龄内的仔猪适宜温度为30℃左右。

6.喜清洁,易调教

猪喜欢在清洁干燥的地方和生活和卧睡,喜欢在墙角、潮湿、蔽荫、有粪便气味处排泄,这在我国地方猪中表现得特别明显。猪进栏时要耐心细致地调教驯养,尽快达到“三点定位”。三点定位即吃食在一处,睡觉在一处,排粪、尿在一处,三点定位一旦固定,基本不变。

7.群居位次明显 一个猪群中有强、中、弱之分,强者在饮食、睡觉和活动中都占先,弱者只能排在后面。因此在组群时,一定要将不同品种、强弱分群饲养。

3楼:匿名用户

1.体热调节成年猪皮下脂肪层厚,无活动汗腺,体表散热能力很差,加之其被毛稀疏,体表隔热能力较差等生理特点,使猪对高温的适应能力差而不耐热。而初生仔猪皮下脂肪少、皮薄、被毛稀疏,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很易散失体热。因而仔猪对低温极为敏感,初生仔猪的等热区较窄,为32~34℃。

仔猪出生后能尽快吃到初乳,并保持环境温度适宜,可提高其代谢强度,增加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率,使体温在2d内达到并保持正常的水平,其等热区下限逐渐下移,耐寒力逐渐增强。

2.环境适应性猪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家畜之一。从生态适应性来看,猪对气候寒暑、饲料、饲养管理方法和方式都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因而猪的饲养范围相当广泛。尽管猪的适应性很强,但只有给予适宜的环境条件,才能充分发挥其遗传潜力,获得良好的生产性能。

3.繁殖特性猪为胎生动物,多胎高产、世代间隔短、周期快、长年发情。一般4~6月龄即性成熟,6~8月龄可进行配种,发情期无明显季节性,妊娠期114d左右。因此,与其他家畜相比,猪的繁殖力最强,平均每胎产仔10头左右,我国的太湖猪窝产活仔数平均超过14头。

经产母猪年产胎数与哺乳天数有关,一般哺乳28d,每年可产2.2~2.3胎,短期内能增殖大量后代。

4.采食习惯猪是杂食动物,食性广泛。消化系统能力强,能消化大量的饲料。由于猪的胃内不具备分解粗纤维的微生物,因而消化饲料中粗纤维的能力较差。

猪的采食量明显受饲料适口性的影响,喜甜食和湿拌食物。

5.生长发育与牛羊等其他家畜相比,猪的胚胎生长和出生后个体生长期较短,生长强度较大。初生仔猪的体重一般为l~1.5kg;一月龄体重为初生体重的5~6倍;2月龄体重是l月龄体重的2~3倍;成年猪的体重一般在200kg以上。

育肥猪饲养至150~180日龄时屠宰,体重可达到90~100kg。

6.行为习性猪的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猪凭借嗅觉能有效地寻找食物、辨别群内个体、圈舍和卧位,以及进行母仔之间的联系。出生仔猪主要依靠嗅觉寻找并固定乳头,在不同性别的联系中,嗅觉和听觉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猪的听觉极其敏锐,很容易通过调教形成条件反射。猪的视觉很差,视距、视野范围很小,对光的强弱、物体形态、颜色等缺乏精确的辨别能力。

猪有坚硬的吻突,好拱土觅食,因而对建筑物和饲料地也有破坏作用。

猪的合群性强,并形成群居位次;群饲条件下,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争食性和竞争性。新组成的猪群通常会发生激烈的咬斗现象,一般经过24~48h会建立起明显的位次关系,而形成一个群居集体。因此,生产中应避免频繁调换不同群的猪只,以减少因争斗对生产和猪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

猪喜干燥,爱清洁。猪喜欢在高燥的地方躺卧,选择阴暗潮湿或脏乱的地方排泄粪尿。猪有极强的区域感,即使在很有限的区域,仍会本能地预留出躺卧区和排泄区。

生产中,如果圈舍设计合理,管理得当,可使猪只养成定点趴卧、排泄的习惯。

猪的习性有哪些?怎样养猪?

4楼:中国农业出版社

(1)繁殖率高,世代间隔短 猪一般4~6月龄达到性成熟,6~8月龄就可以初次配种。猪是常年发情、多胎高产动物,妊娠期短,只有114天。

(2)食性广,饲料转化效率高 猪是杂食动物,能充分利用各种动植物和矿物质饲料。采食有一定选择性,能辨别口味,特别喜爱甜食。

(3)生长期短,周转快 猪由于胚胎期短,同胎仔猪数又多,出生时发育不充分,仅占成猪体重的1%,生后生长发育速度很快。

(4)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 猪有特殊的鼻子,嗅觉非常灵敏。仔猪生后几小时便能鉴别气味,依靠嗅觉寻找乳头,3天内就能固定乳头;猪的耳形大,头颈转动灵活,容易对声音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猪的视觉很弱,缺乏精确的辨别能力,视距、视野范围小。

(5)适应性强,分布广 猪对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适应性强,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家畜之一。

(6)对外界温度、湿度变化较敏感 “大猪怕热,小猪怕冷”。猪因汗腺不发达,皮下脂肪厚,对高温、高湿反应明显,生产中应注意。

5楼:哈杜爱

猪的嗅觉非常发达,对气味的辨别能力比人强7—8倍,猪群之间、个体和母仔之间,主要靠嗅觉相互保持联系。仔猪出生后,就能靠嗅觉寻找奶头,三天后就能固定奶头哺乳,不会错乱。故在管理上,必须根据猪这种行为特点,在仔猪生后三天内,按仔猪体质强弱和大小给予固定奶头,这是保证全窝仔猪发育匀称,提高成活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否则,三天以后就难以固定。母猪熟悉其仔猪气味后,就能很快辨别出哪头是自己的或是别窝的,如有别窝仔猪进来偷吃奶,母猪就会立即驱赶,甚至将其咬伤、咬死。因此,遇有母猪缺奶,需采取寄养措施时,必须在母猪分娩后三天内尚未熟悉仔猪气味之前进行寄养。

过三天以后则难寄养。必要时,需在仔猪身上涂抹褓母猪的尿液或白酒,扰乱其嗅觉,寄养才能成功。

猪有合群性,每个猪群都靠气味保持群体彼此和睦相处。若有猪离群几天,再回到群内,由于气味有所变化,就会遭到其它猪的攻击。

公母猪之间的性关系,亦靠嗅觉起传导作用。成年公、母猪,有时虽远离几百米,也能靠性激素的气味识别各自的方位。如果让发情母猪自由活动,它很快就会找到公猪。

在养猪生产中,利用猪的这种特性,采用公猪试情,能准确地识别发情,给猪的管理提供了方便。

公猪只能从小生活在一起,才能和睦相处。如果互不熟悉,见面后就会立即发生攻击,非用木版隔开不可。公猪的这一特点,在管理上应注意公猪进行运动时,若有两头以上单圈饲养的公猪,决不能一起运动,必须把运动时间错开,或者按不同的运动场所或不同路线,使公猪彼此隔开,以免殴斗。

猪靠嗅觉能很好地寻找土壤中的食物。

猪的嗅觉之所以灵敏,是由于猪鼻发达、嗅区广,嗅黏膜的绒毛面积大,分布的嗅神经密集,对任何气味都能嗅到和辨别。

猪在群体中彼此间能靠气味相互识别和联系,是由于猪体散发出一定的气味,或性腺散发出一种体外激素。

二 听觉灵敏

耳形大,外耳腔深广,收索音响的范围较大,即使微弱的声响,猪都能觉察到。母猪对它仔猪的叫声特别警觉,当仔猪遇到危害发出叫声时,母猪即惊恐不安,同时引起母猪群的连锁反应,造成猪群的骚乱。因此必须保持猪舍安静,不轻易惊动小猪。

三 视觉不发达

猪的视力差,视距短,视野范围小,对光线强弱、颜色和物体识别能力差,人们可利用猪的这一特点,用假母猪进行公猪采精训练。假母猪不论什么形状,甚至用木凳,公猪都会表现出交配行为,说明猪没有识别真假的能力。

四 猪有群体行为

猪有合群性,但也有大欺小、强欺弱和欺生的好斗特征。猪群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猪转舍并群往往是引起肥猪增重下降、饲料利用率低,甚至造成伤残、死亡或导致母猪流产的原因。

抢食行为也是猪的好斗性表现。猪的这些行为习性决定每圈养猪头数不易过多,母猪每圈以不超过4头为宜,怀孕后期应单圈饲养。肥猪每圈以8—10头为宜(每圈猪数)。

试验证明,每头肥猪在圈内占地面积应不小于0.6m2。如0.

4m2的平均日增重少98克,饲料利用率降低17.6%。这是因为猪群增大和占地面积过小,均会严重改变猪一天的行为节奏。

休息与睡眠时间缩短,均是导致猪咬架与抢食性增强的原因。

如果饲养条件差,营养不足,猪会变的好斗,甚至互相咬伤,会出现母猪咬死小猪或吃小猪的现象。

国外采用一种猪从出生到出圈屠宰不换圈、不重新组圈,而是断奶后将母猪调走,仔猪留在原圈培育的生产工艺,效果良好。这种办法比传统的从断奶转入育成群,再转入肥育群,可提早23天结束育肥。相反,一次换圈并重新组群将使肥育期延长7天,而换2-3次圈则延长2—3周。

这种方法还可降低发病率,减少咬架引起应激反应,节省劳力,简化猪舍结构(只需一种类型的猪舍)。

任何一个猪群,往往较强的猪居于领袖地位,有一头领时,猪群位次趣于稳定,如有两个强者,就会因争夺领袖地位,发生殴斗,而使全群扰乱不安,影响休息和吃食,只有在殴斗中,取胜者占有领先地位后,猪群才趣于稳定。遇有这种情况时,应把其中一个强者隔离开。

五 猪的排粪行为

与人们的错误印象相反,猪是一种爱清洁的动物,只要在管理上不违反其正常行为习性,排粪尿是有一定的时间和区域的。一般是在食后、饮水或起卧时,选择阴暗潮湿或污浊的角落排便,且受邻猪的影响。但是有的猪由于人们没有给它创造清洁干燥环境,也会打破这种习性,而经常在猪床内排便。

根据猪这个行为特点,修建猪舍时,应把猪床与喂食、饮水的地方分开,不让猪排便、吃、睡都集中在一个小范围内。

猪的排粪尿行为受猪舍卫生状况的影响。地面有粪尿,常可引诱猪在该处排便,由此可保持猪舍清洁的的重要。

为使猪能在特定地点排便,还可利用猪有模仿性这个习性,只要首先着重训练个别猪在特定排粪区(可先在该处放些粪便)定时排便,其他猪很快就会跟着在这一地点排粪尿。此外,猪舍地面应有适当倾斜度(5—10%),不积污水,地面如有破损,应立即修补。

六 猪的母性行为

猪在分娩前2—3天就显出母性行为,如衔草做窝,为分娩和仔猪安排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分娩后,当仔猪触及母猪的乳房时,母猪就会立即做嘴将其仔猪拨出卧位慢慢卧下,以防压住小猪。当有人捉拿小猪时,母猪即出现防护态势保护小猪。

这些母性行为,土猪种表现表现更为突出。高度培育猪种,特别是瘦肉型品种,母性行为减弱,再加上体型较大,行为不灵活,往往容易压死小猪。为防治压猪,一般可在猪床卧区的墙根处安置防压木桩,木桩与地面和墙的距离保持20厘米。

七 猪的后效行为

猪的行为,有的生来就有的行为称无条件反射行为,如母猪哺乳、仔猪吃奶和性的行为等;有的则是后天发生的,如学会某些事物和听从人们指挥的行为等,后天获得的称为条件反射行为,或称后效行为。后效行为是生后对新鲜事物的熟悉而建立起来的。猪对吃、喝的记忆力强,它对饲喂的有关工具、食槽、饮水槽及其方位等,最易建立起条件反射。

例如,小猪在人工哺乳时,每天定时饲喂,只要按时给予笛声或铃声,训练几次,即可听从信号指挥,到指定地点吃食。由此说明,因猪有后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