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面临哪些安全威胁,物联网行业面临的安全威胁有哪些

2020-11-22 17:41:23 字数 5791 阅读 3092

1楼:s蓝色眼泪

1)安全隐私

如射频识别技术被用于物联网系统时,rfid标签被嵌入任何物品中,比如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而用品的拥有者不一定能觉察,从而导致用品的拥有者不受控制地被扫描、定位和追踪,这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而且还将涉及到法律问题。

2)智能感知节点的自身安全问题

即物联网机器/感知节点的本地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的应用可以取代人来完成一些复杂、危险和机械的工作,所以物联网机器/感知节点多数部署在无人监控的场景中。那么攻击者就可以轻易地接触到这些设备,从而对它们造成破坏,甚至通过本地操作更换机器的软硬件。

3)假冒攻击

由于智能传感终端、rfid电子标签相对于传统tcp/ip网络而言是“裸露”在攻击者的眼皮底下的,再加上传输平台是在一定范围内“暴露”在空中的,“窜扰”在传感网络领域显得非常频繁、并且容易。所以,传感器网络中的假冒攻击是一种主动攻击形式,它极大地威胁着传感器节点间的协同工作。

4)数据驱动攻击

数据驱动攻击是通过向某个程序或应用发送数据,以产生非预期结果的攻击,通常为攻击者提供访问目标系统的权限。数据驱动攻击分为缓冲区溢出攻击、格式化字符串攻击、输入验证攻击、同步漏洞攻击、信任漏洞攻击等。通常向传感网络中的汇聚节点实施缓冲区溢出攻击是非常容易的。

5)恶意**攻击

恶意程序在无线网络环境和传感网络环境中有无穷多的入口。一旦入侵成功,之后通过网络传播就变得非常容易。它的传播性、隐蔽性、破坏性等相比tcp/ip网络而言更加难以防范,如类似于蠕虫这样的恶意**,本身又不需要寄生文件,在这样的环境中检测和清除这样的恶意**将很困难。

6)拒绝服务

这种攻击方式多数会发生在感知层安全与核心网络的衔接之处。由于物联网中节点数量庞大,且以集群方式存在,因此在数据传播时,大量节点的数据传输需求会导致网络拥塞,产生拒绝服务攻击。

7)物联网的业务安全

由于物联网节点无人值守,并且有可能是动态的,所以如何对物联网设备进行远程签约信息和业务信息配置就成了难题。另外,现有通信网络的安全架构都是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需求出发的,不一定适合以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信为需求的物联网络。使用现有的网络安全机制会割裂物联网机器间的逻辑关系。

8)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安全隐患

在物联网络的传输层和应用层将面临现有tcp/ip网络的所有安全问题,同时还因为物联网在感知层所采集的数据格式多样,来自各种各样感知节点的数据是海量的、并且是多源异构数据,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将更加复杂

物联网行业面临的安全威胁有哪些

2楼:s蓝色眼泪

1)安全隐私

如射频识别技术被用于物联网系统时,rfid标签被嵌入任何物品中,比如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而用品的拥有者不一定能觉察,从而导致用品的拥有者不受控制地被扫描、定位和追踪,这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而且还将涉及到法律问题。

2)智能感知节点的自身安全问题

即物联网机器/感知节点的本地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的应用可以取代人来完成一些复杂、危险和机械的工作,所以物联网机器/感知节点多数部署在无人监控的场景中。那么攻击者就可以轻易地接触到这些设备,从而对它们造成破坏,甚至通过本地操作更换机器的软硬件。

3)假冒攻击

由于智能传感终端、rfid电子标签相对于传统tcp/ip网络而言是“裸露”在攻击者的眼皮底下的,再加上传输平台是在一定范围内“暴露”在空中的,“窜扰”在传感网络领域显得非常频繁、并且容易。所以,传感器网络中的假冒攻击是一种主动攻击形式,它极大地威胁着传感器节点间的协同工作。

4)数据驱动攻击

数据驱动攻击是通过向某个程序或应用发送数据,以产生非预期结果的攻击,通常为攻击者提供访问目标系统的权限。数据驱动攻击分为缓冲区溢出攻击、格式化字符串攻击、输入验证攻击、同步漏洞攻击、信任漏洞攻击等。通常向传感网络中的汇聚节点实施缓冲区溢出攻击是非常容易的。

5)恶意**攻击

恶意程序在无线网络环境和传感网络环境中有无穷多的入口。

6)拒绝服务

这种攻击方式多数会发生在感知层安全与核心网络的衔接之处。由于物联网中节点数量庞大,且以集群方式存在,因此在数据传播时,大量节点的数据传输需求会导致网络拥塞,产生拒绝服务攻击。

7)物联网的业务安全

由于物联网节点无人值守,并且有可能是动态的,所以如何对物联网设备进行远程签约信息和业务信息配置就成了难题。

8)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安全隐患

在物联网络的传输层和应用层将面临现有tcp/ip网络的所有安全问题,同时还因为物联网在感知层所采集的数据格式多样,来自各种各样感知节点的数据是海量的、并且是多源异构数据,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将更加复杂。

我国面临哪些安全威胁?

3楼:前尘如梦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仍然面临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遇到的外部阻力和挑战逐步增多,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国家统

一、维护领土完整、维护发展利益的任务艰巨繁重。

个别海上邻国在涉及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采取挑衅性举动,在非法“占据”的中方岛礁上加强军事存在。一些域外国家也极力插手南海事务,个别国家对华保持高频度海空抵近侦察,海上方向维权斗争将长期存在。

一些陆地领土争端也依然存在。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局势存在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地区恐怖主义、**主义、极端主义活动猖獗,也对中国周边安全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台湾问题事关国家统一和长远发展,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近年来****保持和平发展良好势头,但影响台海局势稳定的根源并未消除,“**”**势力及其**活动仍然是****和平发展的最大威胁。

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东突”“**”**势力危害严重,特别是“东突”暴力恐怖活动威胁升级,反华势力图谋制造“颜色革命”,****和社会稳定面临更多挑战。

扩展资料:

第六十八届联合国大会第四次评审并通过了《联合国全球反恐战略》,根据中国提出的修改意见,这份决议首次写入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的内容。面对网络恐怖主义,各国应携手打击,决不能让互联网成为恐怖主义滋生蔓延的土壤

信息时代,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成为国家政治、军事、外交以及众多关系国计民生领域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科技进步让人类享受文明进步的果实时,也为恐怖组织提供了新手段和新方法。

恐怖组织一切与网络有关的活动都可列入网络恐怖范畴

1997年,美国加州情报与安全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柏利·科林第一次提出了“网络恐怖主义”一词,认为它是网络与恐怖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同年,美国联邦调查局专家马克·波利特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补充,认为“网络恐怖主义是有预谋的、有政治目的的针对信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的攻击活动,由次国家集团或秘密组织发动的打击非军事目标的暴力活动”。此后,网络恐怖主义的定义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电子圣战”“网络圣战”等提法相继出现,它们更突出了活动发起者及其目的,以区别于通常意义的网络罪犯和黑客。

尽管没有统一的概念,但国际社会的共识是,与传统意义上的恐怖主义一样,恐怖组织一切与网络有关的活动都可列入网络恐怖范畴,包括恐怖宣传、招募人员、传授暴恐技术、筹措资金、组织和策划恐怖袭击、实施网络攻击和破坏等,都应视为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行为。

网络空间匿名、庞杂的特性使****更易藏匿其中,边界和距离的“终结”,理论上能让****在任何地方实施行动。每个芯片都是潜在的**,每台电脑都可能成为有效的作战单元。恐怖组织编织起一张复杂的网,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即使组织的大部分被破坏,他们也能独立完成行动。

一次网上攻击的发生通常没有任何明显征兆,而且很难判断攻击的真正发源地。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结合处成为****最好的突破口和进攻点。

在****看来,互联网是发动心理战和宣传战的“天然战场”。“基地”组织头目扎瓦希里曾说,“我们正处于一场争夺人心的**战中”。美国参议院国土安全和**事务委员会2008年报告称,“基地”组织已逐步建立起一个遍及全球的多层面网络宣传网,从制作到传播都有严格程序。

它主要依靠四大**中心开展网上宣传,即“队伍”(属“伊拉克伊斯兰国家”)、“云彩”(属“基地”组织司令部)、“**委员会”(属马格里布地区“基地”组织)和“圣战之音”(属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这些机构制作的宣传品种类繁多,包括记录恐怖袭击全过程的录像并附带图示、声效、标语、字幕和动画等;还有各种网络杂志、实时新闻、文章、***甚至诗歌等。宣传品上传互联网前,通常要送到所谓的“交换所”核验,同时确保信息实时更新。

以色列海法大学传播学教授加布里埃尔·威曼统计,1998年与****相关的**有12个,如今已增至近1万个。2011年俄罗斯境内极端主义**达7500家;东南亚地区以印尼、马来语为主宣扬极端思想的**和论坛增长快速,“印尼解放党”“天堂圣战”等**声势浩大。

互联网成了****交流和传授“技艺”的绝佳场所,也成为新生****首选的“课堂”。一个名为“利剑”的“基地”**每月虽然只开放两次,内容却令人毛骨悚然——****公然讨论绑架和杀害人质的技巧。该**还提供了其他一些教程,比如沙林毒气、汽车炸弹以及各种**物的杀伤力和使用方法等。

有专家利用网络搜索技术了解这些**的现状时发现,2008年已有5亿个****网页和帖子,其中讨论简易**装置的就有数万个。

恐怖组织利用网络大量收集各国**信息,网络敛财向智能化发展

开放的网络也为恐怖组织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网上内容包罗万象,****既能获取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信息,也可掌握**制造、黑客技术等。“9·11”事件前,美国科学家联合会、核能协调委员会、环保局以及疾病防控中心等机构的官网上包含大量有关美核武清单、间谍卫星、核**生产工厂分布、紧急情况处理以及化学设备安全等方面的档案材料。

在阿富汗发现的“基地”组织电脑中,就存有如何利用美国通信、电力、水力分布网的指示和计划信息,以及一些水坝的详细构造图。2008年印度孟买**案中,****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和谷歌地图掌握目标地形,利用黑莓手机实时了解**的应对部署。

此外,恐怖组织的网络敛财已摆脱原始的汇兑募捐方式,朝智能方向发展。例如通过进入他人电脑,窃取银行卡、信用卡密码,盗取钱财。号称“网络007”的网络恐怖主义领袖特苏里曾盗取过3.

7万张信用卡,总额达350万美元。又如幕后操纵网上赌球、博彩业,每年****利用网上博彩洗钱、筹资达数亿美元。恐怖组织还打着“慈善”幌子骗取钱财,如利用与“基地”及塔利班联系密切的“全球救援**会”、打着人道救援旗号的非**组织**等。

恐怖组织的网上活动有了新的手法,呈现新的特点

首先,脸谱等新**的普及掀起新一轮网络恐怖潮。

有专家指出,社交**成了****的“战略工具”,使****可以直接“敲开”目标受众的大门,而无须等待访客上门。各大圣战论坛号召开展“脸谱入侵”行动,“推特恐怖”“优图恐怖”等屡见不鲜。2013年9月,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西门购物中心恐怖袭击事件的制造者就对袭击事件进行了“推特直播”。

其次,催生大量“本土恐怖”。“基地”等恐怖组织的“网上轰炸”开始把年轻人,尤其是西方的年轻人作为新鲜对象。

第三,“独狼”式****激增,网络技术已成“独狼”赖以生存的血液。

2013年2月,美政治风险评估公司总裁杰弗里·西蒙在《“独狼”式恐怖主义:了解它日益增长的威胁》一书中指出,科技进步,尤其是网络技术革命助长“独狼”式恐怖主义,人类即将面临第五次“恐怖浪潮”,即“科技恐怖浪潮”。“独狼”无须现身就可通过**和社交**等工具获取各地信息,甚至直接实施网络恐袭。

“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就专门制作、出版英文网络杂志《激励》,煽动西方极端分子发动“独狼”式恐怖袭击。2009年胡德堡军事基地**案中杀害13名美军士兵的陆军心理医生尼达尔·哈桑、2013年4月在波士顿马拉松现场制造恐怖袭击的察尔纳耶夫兄弟都是受“圣战”思潮洗礼的“独狼”。

第四,****开始从利用网络转向攻击网络,激进分子、黑客、****之间的界线趋于模糊。

网络上**攻击程序、系统漏洞和用户信息的黑市遍布全球,甚至还可通过掮客牵线“买凶”,实施网络攻击的门槛大大降低。此外,激进分子、黑客、****之间的界线也越来越模糊,不排除未来出现三者“合流”的可能。如名声赫赫的黑客组织“叙利亚电子军”,越来越多地插手国际国内事务,影响恶劣。

2013年4月23日,该组织盗取美联社官方推特账号,谎称“白宫发生两起**,奥巴马受伤”,美**应声大幅波动,损失约20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