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方孔铜钱为什么能够流通两千多年

2020-11-22 17:19:23 字数 5273 阅读 6850

1楼:匿名用户

圆形方孔铜钱由来是从秦始皇铸钱。

方孔铜钱应天圆地方之说,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铸钱以此为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废除刀、布、贝等钱币,以"半两"做为货币。即用秦国后来的圆形方孔铜钱,铸文"半两",重十二铢(一两为二十四铢),称之为重如其文的"半两"铜钱。

从此,这种由圆孔环钱演变而来的"半两",在我国陆续流通了两千多年。

汉代所铸的方孔钱仍称"半两",但重量不断减轻。如吕后二年(前186年)减为八铢,文帝五年(前175年)减到一铢以下,称为"荚钱"。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又铸三铢钱。

并于元狩五年(前118年)废"半两",改行五铢钱,铸文"五铢"。这种五铢钱从东汉开始使用,各朝沿袭,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废止,使用时间长、币值较稳定,成为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钱币。

王莽称帝期间,实行宝货制,时称钱为"泉",又增加了"泉货六品"和"布货十品"两套钱币。泉货六品又称"六泉",是王莽宝货制中六种圆形钱币的总称。即小泉、幺泉、幼泉、中泉、壮泉和大泉。

小泉直径六分、重一铢,值钱一文,上面有"小泉直一"文字。其他泉币的直径、重量、价值各不等。六泉都是不足值的钱币,但小泉和大泉两种钱币流通甚广。

布货十品又称"十布",也是王莽宝货制中的十种布币的总称,即小布、玄布、幼布、原布、差布、中布、壮布、弟布、次布和大布。小布重十五铢,长一寸五分,值一百文。其他依次递增一铢,长增一分,面值增一百文。

大布重二十四铢,长二寸四分,值一千文,流通较大。其他各布难以辨认、极易混淆,流通不便。

中国古代钱币还经常以皇帝年号来命名,亦称"年号钱"。由五胡十六国的成汉国率先铸造。338年,李寿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为自立为帝,国号为汉、年号汉兴。

开始铸"汉兴钱"。不久,南朝宋于孝建年间(454年)铸"孝建五铢",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年)铸"太和五铢"。年号钱成为定制自宋代开始。

宋代年号更改频繁,铸的年号钱也特别多。元以后,历代所铸的钱,基本上都是以年号命名的。如元代的"至元通宝"、明代的"洪武通宝"、清代的"乾隆通宝"等。

通宝,是中国唐以后钱币的一种名称,因铸文中有"通宝"字样而得名。在钱币上铸"通宝"字样,起源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钱而铸的"开元通宝"。开元通宝重二铢四垒,十枚重一两。

从此,铜钱不再是重如其文,以重量来铸名了,改称"通宝"流通。钱币也真正开始成为货币符号,不再以货币自身价值来交换了。以后历代都沿用通宝,并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铸于币面。

如后梁的"开平通宝"、南唐的"大唐通宝"、北宋的"太平通宝",辽的"重熙通宝"、金的"大定通宝"、元的"至正通宝"、明的"洪武通宝"。而辛亥革命后广东、福建等地的"**通宝"则是我国最晚的通宝钱币。

圆形方孔铜钱的由来.以及传播?

2楼:雅心

圆形方孔铜钱由来是从秦始皇铸钱。

方孔铜钱应天圆地方之说,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铸钱以此为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废除刀、布、贝等钱币,以"半两"做为货币。即用秦国后来的圆形方孔铜钱,铸文"半两",重十二铢(一两为二十四铢),称之为重如其文的"半两"铜钱。

从此,这种由圆孔环钱演变而来的"半两",在我国陆续流通了两千多年。

汉代所铸的方孔钱仍称"半两",但重量不断减轻。如吕后二年(前186年)减为八铢,文帝五年(前175年)减到一铢以下,称为"荚钱"。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又铸三铢钱。

并于元狩五年(前118年)废"半两",改行五铢钱,铸文"五铢"。这种五铢钱从东汉开始使用,各朝沿袭,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废止,使用时间长、币值较稳定,成为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钱币。

王莽称帝期间,实行宝货制,时称钱为"泉",又增加了"泉货六品"和"布货十品"两套钱币。泉货六品又称"六泉",是王莽宝货制中六种圆形钱币的总称。即小泉、幺泉、幼泉、中泉、壮泉和大泉。

小泉直径六分、重一铢,值钱一文,上面有"小泉直一"文字。其他泉币的直径、重量、价值各不等。六泉都是不足值的钱币,但小泉和大泉两种钱币流通甚广。

布货十品又称"十布",也是王莽宝货制中的十种布币的总称,即小布、玄布、幼布、原布、差布、中布、壮布、弟布、次布和大布。小布重十五铢,长一寸五分,值一百文。其他依次递增一铢,长增一分,面值增一百文。

大布重二十四铢,长二寸四分,值一千文,流通较大。其他各布难以辨认、极易混淆,流通不便。

中国古代钱币还经常以皇帝年号来命名,亦称"年号钱"。由五胡十六国的成汉国率先铸造。338年,李寿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为自立为帝,国号为汉、年号汉兴。

开始铸"汉兴钱"。不久,南朝宋于孝建年间(454年)铸"孝建五铢",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年)铸"太和五铢"。年号钱成为定制自宋代开始。

宋代年号更改频繁,铸的年号钱也特别多。元以后,历代所铸的钱,基本上都是以年号命名的。如元代的"至元通宝"、明代的"洪武通宝"、清代的"乾隆通宝"等。

通宝,是中国唐以后钱币的一种名称,因铸文中有"通宝"字样而得名。在钱币上铸"通宝"字样,起源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钱而铸的"开元通宝"。开元通宝重二铢四垒,十枚重一两。

从此,铜钱不再是重如其文,以重量来铸名了,改称"通宝"流通。钱币也真正开始成为货币符号,不再以货币自身价值来交换了。以后历代都沿用通宝,并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铸于币面。

如后梁的"开平通宝"、南唐的"大唐通宝"、北宋的"太平通宝",辽的"重熙通宝"、金的"大定通宝"、元的"至正通宝"、明的"洪武通宝"。而辛亥革命后广东、福建等地的"**通宝"则是我国最晚的通宝钱币。

3楼:陶心斋主

您的问题,圆形方孔铜钱的由来.以及传播,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皇权思想和一统天下的表现。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因而在钱制形式上将这种宇宙观反映出来,以外圆像天,以内方像地,天覆地载于一钱之中,象征君临万方,万宇一统,所以秦始皇统一货币选用这一形制。二是方便说,之所以采用方孔圆钱这一形制,是为了铸型的方便。圆形钱便于携带,同时还可减少流通的磨损。

圆钱铸成后须将周边修锉齐整,而逐个修锉费工耗时,于是工匠将钱**开个方孔,这样,用棍子将若干圆钱贯穿一起修锉,铜钱既不会来回转动又提高工效。铜钱是古代流通的货币,与商业行为息息相关,之所以铸造成圆形方孔,其中暗喻的是做生意的原则:外圆而内方。

秦朝的圆形方孔铜钱

4楼:小猴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流通范围秦半两钱的流通范围,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到达辽东半岛,西南进入大渡河上游,说明秦半两钱是全国通用的货币。意义“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秦始皇在货币上的大一统,还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并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秦半两”奠定“圆形方孔”的古钱币造型。“圆形方孔”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这是一种普遍容易接受的观点。

但也有人认为,圆形方孔是生产、加工的需要,是便于携带、流通和储藏的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科学的制式)。青铜币上的“半两”二字为小篆文字,是由秦国著名的李斯所题写;它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故称“半两钱”。《史记 平准书 索隐》引《古今注》:

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今见秦半两钱大小轻重不一,钱径一般3.2-3.

4厘米,重8克左右。钱文突起而狭长,略具弧形。无内外郭,背平素。

有重过10克以上,甚至重达20多克的,或说即《索隐》所载的当百钱。另:“秦半两”有**人体跌打损伤的特殊效果。

原来,秦始皇时的“半两钱”中含有某种能促使人体骨质愈合的特殊物质。但只有秦始皇用来铸造“半两钱”的铜矿中含有这种特殊物质。此矿在秦始皇时已被采尽,所以以后各朝代铸造的铜钱都不含有这种特殊物质,也就没有这种特殊疗效。

圆形方孔铜钱从什么时候开始铸皇帝年号的

5楼:弱肉强食本质

圆形方孔铜钱由来是从秦始皇铸钱。

方孔铜钱应天圆地方之说,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铸钱以此为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废除刀、布、贝等钱币,以"半两"做为货币。即用秦国后来的圆形方孔铜钱,铸文"半两",重十二铢(一两为二十四铢),称之为重如其文的"半两"铜钱。

从此,这种由圆孔环钱演变而来的"半两",在我国陆续流通了两千多年。

汉代所铸的方孔钱仍称"半两",但重量不断减轻。如吕后二年(前186年)减为八铢,文帝五年(前175年)减到一铢以下,称为"荚钱"。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又铸三铢钱。

并于元狩五年(前118年)废"半两",改行五铢钱,铸文"五铢"。这种五铢钱从东汉开始使用,各朝沿袭,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废止,使用时间长、币值较稳定,成为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钱币。

王莽称帝期间,实行宝货制,时称钱为"泉",又增加了"泉货六品"和"布货十品"两套钱币。泉货六品又称"六泉",是王莽宝货制中六种圆形钱币的总称。即小泉、幺泉、幼泉、中泉、壮泉和大泉。

小泉直径六分、重一铢,值钱一文,上面有"小泉直一"文字。其他泉币的直径、重量、价值各不等。六泉都是不足值的钱币,但小泉和大泉两种钱币流通甚广。

布货十品又称"十布",也是王莽宝货制中的十种布币的总称,即小布、玄布、幼布、原布、差布、中布、壮布、弟布、次布和大布。小布重十五铢,长一寸五分,值一百文。其他依次递增一铢,长增一分,面值增一百文。

大布重二十四铢,长二寸四分,值一千文,流通较大。其他各布难以辨认、极易混淆,流通不便。

中国古代钱币还经常以皇帝年号来命名,亦称"年号钱"。由五胡十六国的成汉国率先铸造。338年,李寿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为自立为帝,国号为汉、年号汉兴。

开始铸"汉兴钱"。不久,南朝宋于孝建年间(454年)铸"孝建五铢",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年)铸"太和五铢"。年号钱成为定制自宋代开始。

宋代年号更改频繁,铸的年号钱也特别多。元以后,历代所铸的钱,基本上都是以年号命名的。如元代的"至元通宝"、明代的"洪武通宝"、清代的"乾隆通宝"等。

通宝,是中国唐以后钱币的一种名称,因铸文中有"通宝"字样而得名。在钱币上铸"通宝"字样,起源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钱而铸的"开元通宝"。开元通宝重二铢四垒,十枚重一两。

从此,铜钱不再是重如其文,以重量来铸名了,改称"通宝"流通。钱币也真正开始成为货币符号,不再以货币自身价值来交换了。以后历代都沿用通宝,并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铸于币面。

如后梁的"开平通宝"、南唐的"大唐通宝"、北宋的"太平通宝",辽的"重熙通宝"、金的"大定通宝"、元的"至正通宝"、明的"洪武通宝"。而辛亥革命后广东、福建等地的"**通宝"则是我国最晚的通宝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