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尝如果翻译成曾经是读ceng吗

2020-11-22 12:08:04 字数 5613 阅读 6934

1楼:极风荷

不需要,只有通假字才有必要读通假的那个字的音。

而尝不是通假字,它本身就有曾经的意思,所以不需要,也不能读作ceng

满意请采纳,谢谢

文言文中的尝除了可以翻译成曾经,也可不可以翻译成以前的意思?

2楼:尘丶葬烟

可以。曾经,指的是所有的过去,只要不是未来和此刻正在发生的皆属曾经。所以曾经和以前是同一个意思。

文言文"尝"一般翻译成什么?

3楼:小剑你妹

①《动》吃;品尝。《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②《动》尝试。《齐桓晋文之事》:“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③《动》经历;遇到。《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④《副》曾;曾经。《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尝敌】试探敌人的强弱。《宋史·苏洵传》:“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尝鼎一脔】尝其一二,可知其馀。语出《吕氏春秋·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脟:同“脔”。)

【尝新】尝食新收获的五谷。

文言文的曾不……的曾发什么音

4楼:116贝贝爱

文言文的曾有两种读音:

1.[ zēng ]

出处:周朝·尹吉甫《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白话译文:谁说黄河广又宽?难以容纳小木船。谁说宋国很遥远?一个早晨就能到达。

2.[ céng ]

出处:战国时期·刘向《战国策·赵策四》:“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白话译文:老臣腿有疾患,不能走的太快。

曾拼音;zēngcéng,注音:ㄗㄥㄘㄥˊ,部首:曰部,部外笔画:8画,总笔画:12画

五笔:uljf,仓颉:cwa,郑码:udlk,四角:80606,结构:上下,电码:2582

区位:5288,统一码:66fe,笔顺:丶ノ丨フ丨丶ノ一丨フ一一

释义:[ zēng ]

1.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祖(祖父的父亲)。~孙(孙子的儿子)。

2.增。

[ céng ]

1.副词。表示从前经历过:未~。~来过。

2.层。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曾祖[zēng zǔ]

祖父的父亲。

2.惯曾[guàn zēng]

经常。3.曾飔[zēng sī]

高风,大风。

4.孔曾[kǒng zēng]

孔子与其**曾参的并称。

5.曾父[zēng fù]曾祖。

5楼:匿名用户

《辞源》(1980年修订)在“曾”的字条中,这样解释:

曾1,zeng1,作滕切,平,登韵,精。(四)乃。《诗·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

曾不崇朝。”《战国策·赵策四》:“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而读ceng2,只有两个义项:(七)尝,曾经。(八)重叠,通“层”。

“曾不知老之将至”?如果是这类“曾不”,应该读zeng1。

《辞海》(1989年版):

曾(一)(zeng1增),①乃。《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曾(二)(ceng2层),①尝,曾经。②通“层”,重叠。

《汉语大字典》(1987年):

曾(一),zeng1,《广韵》作滕切,平登精。蒸部。  ①副词。

1.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乃”、“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八部》:

“曾之言乃也。”《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

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曾(二),ceng2,《广韵》昨棱切,平登从。蒸部。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已经进行,相当于“尝”、“已经”。②深。③通“层”。

《汉典》:

曾zēng,3. 竟,简直,还(hái):“以君之力~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山、王屋何?”

曾céng,1. 尝,表示从前经历过:~经。未~。何~。~几何时。2. 古同“层”。

而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中,“曾”的读音似乎与上面几种工具书不同。曾2,ceng2。⑥副词。2)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竟”、“却”、“简直 “

另有成语 曾(zeng)不惨然

这里的曾应该和“曾不盈寸”中的“曾”同义。

文言文“尝”一般翻译成什么?

6楼:暖暖炊烟袅袅

文言文“尝”有5种意思:

①《名》祭祀名。

②《动》品尝。

③《动》试一试,试探。

④《动》经历。

⑤《副》曾经。

引证解释:

①《名》祭祀名。

宗唐祭祀,秋祭名“尝”。

《后汉书·冯衍传》:“遭时之祸,坟墓芜秽,春秋蒸尝,昭穆无列。”(蒸:冬祭名。)

②《动》品尝。

《吕氏春秋·察今》:“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嚐”,现简化为“尝”。

③《动》试一试,试探。

《汉书·陈馀传》:“乃使五千人令张魇、陈泽先尝秦军,至皆没。”

④《动》经历。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⑤《副》曾经。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为人佣耕。”

7楼:管彦不康平

①《动》吃;品尝。《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②《动》尝试。《齐桓晋文之事》:“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③《动》经历;遇到。《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④《副》曾;曾经。《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尝敌】试探敌人的强弱。《宋史·苏洵传》:“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尝鼎一脔】尝其一二,可知其馀。语出《吕氏春秋·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脟:同“脔”。)

【尝新】尝食新收获的五谷。

“曾”在古文中的读音 5

8楼:卿嫣

zeng,翻译为“竟然”,用在否定句或反问句中,起强调作用,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ceng,翻译为“曾经”,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在过去,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故窃以为应读“zeng”。

9楼:山海轩

曾 ceng 二声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10楼:匿名用户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céng”:只有读“céng”,时才有"竟"的意思。

11楼:匿名用户

曾“céng”,用在“不”后面译可为“连.....都”

古文 神农尝百草 的翻译

12楼:house蜜糖枣枣

译文:(上古)先民有病,但还没有发明医药。神农氏开始尝遍百草的滋味,体察百草寒、温、平、热的药性,辨别百草之间像君、臣、佐、使般的相互关系。

曾经一天就遇到了七十种剧毒,他神奇地化解了这些剧毒。于是就用文字记下药性用来**百姓的疾病,我国的药医事业从此诞生了。

原文: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神农氏)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族,而医道自此始矣。

扩展资料

故事背景

神农辨药尝百草的故事,属于一则著名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他牛头人身。由于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

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

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人物背景

在女娲补天之后,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又有神农氏生于姜水之说,姜水在今宝鸡境内,这也是为什么会有炎帝和神农氏是否为一人的争议,应是在神化他们时弄混了,袁珂先生把其列为一人;再《礼记》据此又称神农为烈山氏,盖皆因其行多名号所致),出生了一个小孩。

说来奇怪,在他刚出世,石洞周围自然涌现了九眼井,这九眼井里的水彼此相连,若取其中一眼之水,其它八眼皆会波动起来。这个孩子天生异相,身体是透明的,五脏六腑清晰可见,头上长有两只角,牛头人身。看到的人们都说这是天神下凡,九眼井是他带来的。

于是在他长大后,大家推举他为部落首领,因为他们居住在炎热的南方,就自称炎族,称他为炎帝。

有一次炎帝看见一只红色的鸟衔着一串像种子的东西,炎帝看见鸟儿把它吐了出来,炎帝拾起来,鸟儿围住他飞了三圈,又唧唧啾啾地叫了一阵飞走了。炎帝认为这是天帝派红鸟送来的食物种子,便把种子埋在土里。又用木头制成耒耜,教人们松泥土,并掘井灌溉禾苗。

这年秋天,一大片禾苗成熟了。人们多高兴呀!大家感念炎帝的功德,都称炎帝为神农。

这样周边的部落又称炎帝部落为神农部落,而称他为神农氏,即农业部落的首领。(“氏”的原意是一种神祇,在原始社会代表部落首领的公用称呼,只是后世的学者将其解释为神祇,这和后来兴起的中国神话学有关。)

神农氏为五氏出现以来的最后一位神祇,中国诸神创世造人,建屋取火、部落婚嫁、百草五谷、豢养家畜、种地稼穑等等一切为人民生活所做的准备全部完成了,中国神话时代结束,传说时代到来。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耜,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德称氏,故为炎帝,尊号神农,并被后世尊为中国农业之神。

13楼:**鸡取

人民有了疾病却不知道用药物来**,炎帝就开始种植草木,观察他们的寒、温、平、热之性状,辨别他们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曾经一天遇到七十多种毒,都神奇的被化解。于是炎帝把他的观察和实践结果写成文书,并以此来**百姓,医学之道也就从此开始。

神农尝百草的原文

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口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

14楼:转身微凉老于

原文: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口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纲鉴易知录》

译文:人民有了疾病却不知道用药物来**,炎帝就开始种植草木,观察他们的寒、温、平、热之性状,辨别他们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曾经一天遇到七十多种毒,都神奇的被化解。于是炎帝把他的观察和实践结果写成文书,并以此来**百姓,医学之道也就从此开始。

15楼:情何以堪的你

人民有了疾病却不知道用药物来**,炎帝就开始种植草木,观察他们的寒、温、平、热之性状,辨别他们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曾经一天遇到七十多种毒,都神奇的被化解。于是炎帝把他的观察和实践结果写成文书,并以此来**百姓,医学之道也就从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