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植物标本、设计访问内容

2020-11-22 11:49:22 字数 5559 阅读 4522

1楼:匿名用户

访问对象:植物园标本馆工作人员,大学植物学教师。访问内容:

依靠你们现在的年级,高中和大学水平不一样的啊高中生可以询问一些普通的知识如标本怎么样制作,有什么意义,什么样子。大学生就要倾向于专业化标本储藏地,标本保存情况,国内重要的标本储藏地等……答案依据问题产生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植物标本"

2楼:花鸟风月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试验步骤 1.1概念 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根尖、茎尖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等)、细胞(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其产生愈伤组织或潜伏芽或长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 1.2原理 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植物的“再生作用”。1902年,德国著名植物学家 g.haberlandt根据细胞学理论提出了一个观点,“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至单个细胞,即植物体细胞,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不断**、繁殖并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

1943年,美国人white在烟草愈伤组织中偶然发现形成一个芽,证实了g.haberlandt的论点。 不同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所用的培养基也有所不同。较常用的基础培养基有mt、ms、 sh、n6、white等。

在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和胚状体能否形成是培育出新植株的关键。通过在基础培养基里添加一定浓度的外源激素,可以诱导出愈伤组织、胚状体、不定芽、根等器官,最终获得再生植株或次生物质。 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称为外植体,其主要形式有器官、胚胎、单细胞、原生质体等。

根据外植体的不同,所需要的培养基种类、培养条件、外源激素的种类及比例等均不同。植物组织培养中,影响培养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诱导愈伤组织成败的关键在于培养条件,植物激素是诱导愈伤组织和绿苗分化的关键因素。 最常用的诱导愈伤组织的生长素是iaa、naa和2,4一d,所需浓度为o.01~10 mg/l。

最常用的细胞**素是kt和aba,使用浓度为o.1~10 mg/l。kt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和愈伤组织分化。aba对植物体细胞胚的发生与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各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虽有相对专一性,但是植物的各种生理效应是不同种类激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 1.3试验步骤 1.3.1选择和配制培养基 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血液”,血液的成分及其**状况直接关系到培养物的生长与分化,因此了解培养基的成分、特点及其配制至关重要。 1.3.2灭茵灭菌是组织培养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通常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灭菌方法。

培养基用常压或高压蒸煮等湿热灭菌、器械采用灼烧灭菌、玻璃器皿及耐热用具采用干热灭菌、不耐热的物质采用过滤灭菌、植物材料表面用消毒剂灭菌、物体表面用药剂喷雾灭菌、接种室等空间采用紫外线或熏蒸灭菌。 1.3.3接种将已消毒好的根、茎、叶等离体器官,经切割或剪裁成小段或小块放入培养基,整个接种过程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l.

3.4培养把培养材料放在有一定光照和温度等条件的培养室里,使之生长、**和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或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 1.3.5试管苗驯化移栽 试管苗是在特殊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幼苗,与自然生长的幼苗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驯化,使之适应自然环境后才能移栽。 组织培养培养基配制 ①根据配方要求,用量筒或移液管从每种母液中分别取出所需的用量,放入同一烧杯中,并用粗天平称取蔗糖、琼脂放在一边备用。

②将①中称好的琼脂加蒸馏水300~400毫升,加热并不断搅拌,直至煮沸溶解呈透明状,再停止加热。 ③将①中所取的各种物质(包括蔗糖),加入煮好的琼脂中,再加水至1000毫升,搅拌均匀,配成培养基。 ④用1n的氢氧化钠或盐酸,滴入③中的培养基里,每次只滴几滴,滴后搅拌均匀,并用ph试纸测其ph值,直到将培养基的ph值调到5.

8。 ⑤将配好的培养基,用漏斗分装到三角瓶(或试管)中,并用棉塞塞紧瓶口,瓶壁写上号码。瓶中培养基的量约为容量的1/4或1/5。

培养基的成分比较复杂,为避免配制时忙乱而将一些成分漏掉,可以准备一份配制培养基的成分单,将培养基的全部成分和用量填写清楚。配制时,按表列内容顺序,按项按量称取,就不会出现差错。

初一下生物研究性作文200字

3楼:活宝请填

.“研究性学习”与新课程标准

上海近几年在部分高中学校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研究。“所谓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通常要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特定问题,所以又称之为‘主题研究学习’。

”2001年秋季,“研究性学习”以课程的形式,正式出现在高中的“综合实践课程”中。但在初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这样的概念,而笔者在研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后,发现新增加的、稍做变动的许多学生实验和实践活动方面的内容其实就是需要通过“研究性学习”来进行的。

新课程标准与原来的大纲相比,课程总目标中的能力目标修订为:“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而在具体的目标要求中,知识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动;能力方面,把要培养的科学素质具体化了。

这些教学目标都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得以实现。教学内容中,根据初中学生基本上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安排,主要学习感性的、侧重生命现象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例如,“植物类群”部分,简化或删去了生活史和发育过程的知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在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活动方面增加了大量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具有促进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知、情、意、行综合的过程,既是本学科知识的反映,也与设计、策划**过程的科学研究方法、能力有关,还能体现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积极**的良好习惯。在科学精神、态度的支持下,建立起一套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全球意识,并转化为自觉维护、保护自然环境的行为习惯。

2.新课程标准中“研究性学习”的形式

“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学生实验和实践活动内容

专题讨论法 有人提出要克隆他人和自己,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实验**法 1.**种子的成分;2.**种子萌发的条件;3.

**根是否具有向水生长的特性;4.**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5.**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6.

**茎对有机物的运输;7.**原生动物的趋性;8.**一种动物的一种行为;9.

**骨的成分;10.**脉搏与运动的关系;11.**条件反射的形成

现状调查法 1.校园或家乡植物种类调查;2.食用菌调查;3.调查本地常见的寄生虫病;4.有关糖尿病的调查或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调查;5.调查本地计划免疫实施状况

标本制作法 1.采集植物标本,制作腊叶标本;2.采集昆虫,制作昆虫标本

课题研究法 1.人类基因组计划;2.艾滋病

方案设计法 调查附近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且提出保护环境的书面意见

情景模拟法 1.到学校附近的树林、草地或池塘、农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中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2.设计、模拟小小生态系统

3.分析初中生物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

3.1 研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环节

(1)提出问题:学习者投入到对科学性问题的探索中。

(2)收集数据:学习者重视实证在解释与评价科学性问题中的作用。

(3)形成解释:学习者根据实证形成对科学问题的解释。

(4)评价结果:学习者根据其他解释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

(5)检验结果:学习者交流和验证他们提出的解释。

从以上的归类**来看,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有的只是截取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如“艾滋病”就是资料收集,而“**种子的成分”作为一个**实验,仅仅是利用不同的种子验证假设。这与高中专题性“研究性学习”相比,初中的学科教材已安排了与知识同步的研究性课题,这主要是由于初中学生的自主程度较低,掌握的背景知识较浅,不需要学生投入到自己发现问题或深化研究问题的活动中去,把重点放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的过程中,体会研究的乐趣,因此,教材中安排的“**性实验”占了较大的比重。初中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凡事好问为什么”的特点,尽量使学生在中学阶段乃至**以后仍然具有这种重要的心理品质。

3.2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5)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6)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对于初中生来说,重点并不在于获得多少重大的创新过程,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深刻的、充实的、**的经历和体验,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在研究性学习中,一般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很多工作是要在没有教师指导的课后完成的,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要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逐步培养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研究性学习”能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同时也会发现任何知识都是不断发展的,都处于不断的修正过程中,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4.需注意的问题

4.1 根据学生的特点,放低要求,增加评价频率

初中生,尤其是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一学生,只是掌握了读写算的最基础的知识,对社会和生活了解甚少,兴趣多、好奇心强,但注意力极易转移;开始有独立要求,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比较弱;对**有较大的依赖性,但想象丰富,可塑性也很强。基于学生这样的特点,再加上整个研究性学习的步骤较多,进展缓慢,所以每个环节的设置应尽可能的具体。如“评价”对每一个活动步骤都要有总结和评价,对能力较弱的学生,能按要求完成即可,尽量以鼓励为主。

4.2 教师提前预期学生的需要,加强指导,逐步放手

在每阶段活动开始前,教师首先自己尝试一下,遇见学生可能会碰到的困难,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如各种讲座要放在学生进行每项活动步骤之前,让学生先掌握文献检索、问卷调查、访谈技巧以及演讲、答辩等方法。在活动开展以后,要及时了解活动情况并注意随时予以指导,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给学生各种建议。

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初期,要多举例,让学生模仿,了解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以后逐渐增加难度,熟练以后,再鼓励创新,自行设计研究方案。

4.3 充分利用校内、校际、校外和家长等资源

高中的研究性学习常常需要外出,为了安全起见,初中生应尽量减少校外的活动时间,尽量安排在校内进行,这同样也能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因为这些研究性课题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来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到社会上做调查,可以外出到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访问请教,也可以在学校图书馆、资料室中查阅资料,上网或**各种音像资料,和同学老师讨论问题;学生自己可以利用同龄人,在不同学校开展校际调查;利用“家长资源”,主要是请家长力所能及的参与学生客体的讨论,为孩子出谋划策,利用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给孩子提供建议和帮助。

5.结束语

初中的“研究性学习”比起高中的“研究性学习”,更多的是结合学科教材,因而学科性较强。严格说来,应该算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它是相对于“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就人的发展而言,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

初中生从小学进入初中,不能还像小学那样,过多的倚重“接受学习”,而应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逐步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利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入高中后,从事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就不会显得突兀,过渡会更自然。因此,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初中教师也要进入各自的角色,积极准备,当好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