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大家怎么看高考减招这件事,说说心里话

2020-11-22 11:39:28 字数 4481 阅读 4439

1楼:

所谓高考减招,就是生源调配,教育部将12个省区市进行“生源计划调出”,10个省区进行“生源计划调入”。

生源计划调出,就意味着本省的省属高校在招生时,要在生源调入省份投放更多的名额。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平衡各地的高考压力,使各省份高考录取率基本平衡。

对于江苏高考减招35000人大家怎么看

2楼:

1、今年的高考招生计划还没有确定的,江苏省减招35000人是去年的已经澄清的消息了。

2、2016年高考教育部对部分省份的高考招生计划进行了全国统一调配,并不存在减招的事实。

高考减招什么意思

3楼:

1、4月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2016年升学压力较小的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市)进一步增加面向部分中西部省(区)的生源计划。生源计划总数为16万,其中湖北省调出最多,达4万;江苏其次,达3.8万。

2、高考招生计划的调出并不意味着高考的减招,去除高考人数减少、临时增加招生计划等因素,高考总的录取率应该不会减少,但肯定会影响到个别批次及个别学校的录取率。不过考生还是应该放下心来准备高考,不要因为这些事情分心。

4楼:长沙新华

1、2016年高考

没有减招,教育部只是对高考招生计划在全国各省份进行了平衡调配。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2016年各地各部门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和相关工作方案,要求加大对普通高校生源计划存量安排的宏观引导和调控。2016年升学压力较小的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市),在上年常规跨省生源计划和2016年协作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面向部分中西部省(区)的生源计划。

2、2016年生源计划调出地为河北、江苏、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福建、湖北、陕西、青海等省(市、区),调出总数为160000人,其中湖北省调出最多,达40000人。

生源计划调入地则包括山西、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10省区,其中贵州调入最多,达38200人。

5楼:匿名用户

今年高校招生人数比去年减少了

如何看待江苏高考减招事件的影响

6楼:人行者孙

江苏人被坑死。本来江苏高考就紧张,现在更惨了。

7楼:鹰里轭

这从侧面说明了江苏高考的严峻形式。其实所谓的**,是表达的对于北京、上海这样享有教育特权的地方的一种不满。北京和上海的本

一、本二率远高于江苏,却没有将指标划分到中西部地区,这势必会影响到教育公平。其实此事件的根源由来已久。北京大学是否应该是北京人大学?

复旦大学又是否应该是上海人大学?这不仅是我们江苏省教育厅应该思考的内容,更应该是教育部应该仔细考量的事情。

如何看待江苏高考减招事件的影响

8楼:鹰里轭

最近公布的高考招生计划,引起了不小的波澜。由于担心本省外调过多,影响本省考生的录取率,部分家长到两省教育厅举牌**。虽然两地的教育部门急忙表态,外调生源不会降低录取率,江苏省还表示本科录取率还将进一步提高,但公众质疑依旧难消。

调出名额,援助中西部地区,本来是为了教育公平,却被两省民众认为是破坏了教育公平,颇具讽刺意味。

【北京、天津为何不调控?江苏湖北的家长不是没有理由质疑】

两地家长反对的跨省区生源计划调控,早在2008年就已实行。今年引发两地强烈**,是因为两省调出的人数过多。根据今年的方案,12个参加调控计划的省份总共外调16万人,湖北省调出40000人,江苏省调出38000人,两省几乎占了总计划的一半。

教育部门选择调出省份的理由是,高考率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资源丰富,升学压力较小。然而,这个理由对江苏湖北的家长却没有说服力:以江苏为例,江苏的教育资源虽然丰富,但远不及北京、天津,然而北京和天津并没有参与跨省区生源计划调控。

北京、天津不参与,江苏却承担近3.8万的调配任务,两省家长自然不理解。

再说升学压力,近年来江苏的一本录取率仅有10%左右,而北京和天津的一本率取率达20%以上,北京2015年的本科升学率更是突破了70%,哪个地区升学压力大一目了然。我国的高考招录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权力在招生计划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江苏的家长自然会怀疑——谁的权力小谁受损大。只有外调名额数量,没有详细的解释和公众参与,家长有质疑再正常不过。

【中西部地区也未必满意:调过来的大多是专科指标而非重点指标】

由于历史原因,加之地区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湖北等省份是特例,从教育资源丰富角度可以归入东部)确实不如东部地区教育资源丰富。但靠东部省份调入一部分名额,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录取率,就能实现教育公平了吗?恐怕未必。

随着高校扩招和生源减少,我国的高考录取率不断上升,从80年代的5%稳步提到现在75%,可以预见,即使没有东部省份的名额输送,中西部省份也可以稳步提高高考录取率。

在目前高等教育资源相对饱和的情况下,高考竞争已成为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优质高校录取是否公平,常常更为家长关心。从**的报道看,江苏家长之所以认为调配名额不公,也并不是担心孩子没学上,而是担心本省本来就很低的一本录取率,进一步降低。

然而,在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分配上,教育部门却不像缩小录取率差别这么上心。2008年,教育部要求各省部属高校属地招生不应超过30%,各地陆续达到标准后,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依然不公。2011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在《高校招生名额分配研究报告》中指出,“从各省学生就读部属高校的入学机会指数(平均数为1)看,不同省(区、市)悬殊的状况依然存在,甚至加剧,入学机会指数的差异系数(标准差除以平均数的值)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入学机会指数的基尼系数也从2001年的0.

226提高到2010年的0.298。从分省的入学机会指数变化情况看,北京、上海、天津的入学机会指数在2000年分别为1.

75、1.61、1.51,到2010年,分别提高到3.

64、3.73、2.84,**、青海、宁夏的入学机会指数也分别提高到2.

70、1.82、1.72,但是河南、河北、安徽、内蒙古、广东等省区的部属高校入学机会指数却一直在0.

50~0.70的低点徘徊,提高幅度并不明显”。

在“上大学不难,难的是上好大学”早已成为社会共识的情况下,给中西部省份多一些部属院校的招生名额,远比给几万良莠不齐的调配指标(江苏省的3.8万,其中有2.9万是专科)更有实际意义。

【合理的做法是,让全国各地优质高校都限制属地招生比例】

有学者指出,目前“211”高校共有112所,虽然仅占我国本科院校的6%,但承担了全国80%的博士生、60%多的硕士生、50%的留学生和30%多的本科生的培养任务。这些优质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支持,以招生计划换优惠政策也是常事,它们在招生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属地化偏好。

如果部属高校这30%的属地招生能够做些文章,无论是中西部省份,还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东部省份,都能获益。学者张千帆指出,中国各大高校之所以在利益上成为地方**的附庸,是因为**缺乏统一的硬性规则,不能帮大学跳出地方保护主义设定的“囚徒困境”。

这应该成为教育部的发力点。有学者建议,在允许各地根据各省进行微调的情况下,教育部应进一步规定属地招生比例不应高于20%;对于只拥有一所211高校的省份,该校在属地省的招生计划占其总计划的比例不高于30%,进一步弱化211院校招生的属地偏好,多出来的招生名额在投放时,可以向中西部省份和人口大省倾斜,提高这些省份的一本录取率。

以限制属地招生比例为名义来调配优质招生指标,容易减少区域之间的矛盾,而且这种做法应该尽量全国同时推行。

【为照顾各方利益,东部省份的调出名额应采取“增量”的方式安排】

虽然江苏省保证江苏考生的本科录取率和一本录取率都会增加,但有一种质疑也不无道理:如果不调出这些本专科名额,江苏的高考录取率会更高,录取率增加不代表考生的利益没受到损害。

的确如此,因为所谓的“录取率提高”是以“报考人数减少”来实现的,对于具体的考生,更看重的是录取名额减少了。所以,目前的跨省区生源计划调控实际上就是一种存量调控,改变分配方式,而这就必然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招致很大的不满,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做法。

所以,调给外省的生源计划应该进行“增量”改革,在原有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名额,再调配给其他省份。用经济学的说法就是,这种改进是一种“帕累托改进”,不会放大各方矛盾,从而有利于改革推进。

实际上, 在2015年的招生计划中,教育部曾明确表示,通过增量安排和存量调整,增加部分省份的录取人数。扩大增量意味着扩招,虽然扩招常常被人诟病,但采用这种方式,名额输出省和输入省的利益都得能兼顾,符合更重要的公平原则。

如何看待湖北省高考减招四万人支持其他省份

9楼:登记啊角

1、4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2016年升学压力较小的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市)进一步增加面向部分中西部省(区)的生源计划。生源计划总数为16万,其中湖北省调出最多,达4万;江苏其次,达3.8万。

2、高考招生计划的调出并不意味着高考的减招,去除高考人数减少、临时增加招生计划等因素,高考总的录取率应该不会减少,但肯定会影响到个别批次及个别学校的录取率。不过考生还是应该放下心来准备高考,不要因为这些事情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