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找下《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的赏析文章谢谢

2020-11-22 06:40:16 字数 5227 阅读 7164

1楼:一欣伊意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

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

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陪长者闲坐,一般含恭敬、陪侍之义。开篇交代了谈话的人物和方式:

四位得意**围着老师团团坐,氛围融洽,方式独特,充分体现了大教育家的风范。类似于西方大学教育方式,老师和学生随意坐在一块,畅所欲言,在交谈中亮出自己的观点,在辩论中明确道理。)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孔子的开场白,意在诱导、启发学生各言其志,有打消学生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表现了作为长者的孔子的随和、谦虚的性格。三个“以”依次作“因为”、“认为”、“做”讲;“毋吾以也、不吾知也、则何以哉”都是宾语前置。)

子路率尔而对曰:(突出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回答的内容,充分表现了子路的志向远大

、信心十足,这自信的回答与他毫不谦让的性格相得益彰。)

夫子哂之。(哂即微笑,这笑内含丰富:既有对子路不谦虚、不礼让的不满和善意批评,也有对他大志和豪情的赞许,还有对**的宽容和理解……)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有的回答彬彬有礼,极其谦让: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并且还只能解决吃的问题,礼乐教化的事还待君子。这既和他的性格有关,更主要是他从老师的笑中意识到了老师对子路的批评,懂得了“为国以礼”的道理。

两个“如”依次作“或者”、“至于”讲;“以”是连词,相当于“而”。)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华的回答更加的谦虚,甚至不敢说“能”了,只是“愿意学着做”一个小小的官;究其原因,一是受老师和冉有的影响,二是由其性格身份决定:他虽也是孔子的得意**,但年龄最小,与子路、曾皙相比小二十多岁,按儒家礼法,他自然十分注意规矩,知道怎样说话了;这也就形成了他谦虚礼让、善于辞令的性格。)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一连串的动作,刻画了曾点的从容、坦然、识礼,写足了与众不同的悠然和沉稳、自信,为下文的与众不同的“志”的描绘作铺垫;也巧妙地交代了当时谈话的和谐、融洽的氛围。)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伤,妨害。)乎?亦各言其志也!”(再次诱导和鼓励,显示了大教育家的风范:循循善诱、诲人不卷。)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很有特色的回答!

不是像前三人那样用理性的语言直接回答,而是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诗请画意的盛世安乐图,这里天下太平,人们安居乐业,怡然自得,欢歌笑语,乐趣融融:好一幅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蓝图!)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的“感叹、赞许”,说明了曾皙的治国思想完全符合孔子的“为国以礼”的治国主张,也透露出孔子晚年隐居避世、对太平快乐、悠然恬淡生活的无比向往。)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想说明什么道理

2楼:兰若寺西厢记

楼上回答的很好。不过我认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作为《论语》中的一篇,和别的篇章也没什么不同,就是宣扬孔子思想的嘛。孔子先让他们几个讲自己的理想,然后通过评价显示出自己的价值取向,就是这样。

至于道理,可以反映儒家的一些政治主张思想见解,具体参见:

http://zhidao.baidu.***/question/76833887.html?si=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的的翻译

3楼:匿名用户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

“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

“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人,那谁能去做大的赞礼人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出自《论语》先进篇,作者孔子**及其再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言志”的一段话。

4楼:李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老师闲坐。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轻率而急忙地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他,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他们的礼乐教化,(我)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修养更高的人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的司仪。”

“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点)弹琴的声音(逐渐)稀疏了,铿的一声,放下琴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穿上已经做好的春服,(我和)五六(虚数,泛指几个)位成年人,六七个(虚数,泛指几个)青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问:“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了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间的大事那又是什么呢?

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