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阳教育思想

2020-11-21 21:43:23 字数 5505 阅读 2771

1楼:匿名用户

一、“致良知”的教育作用与目标论

陆提出“心即理”的思想,认为仁义礼智等“天理”是“根乎人心则塞乎天地。”王守仁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理在本心”,而非心外,从这一观点出发,阐述教育作用。他认为“理”就是“心”,“心”是无地万物的起源,也是主宰。

“心”即世界,无所不包。“心”与“理”合而为一,不可分离。世上不存在离开人的主观认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规律。

故教育的作用就是“不假外求”、“求理于吾心”,直接了当地向内寻找,到内心中去体认。

王阳明又把人心中的“天理”叫做“良知”,他认为“良知”是“心”的本质,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包括在“良知”之中。先天的、不教自能的封建道德观念和品质都包括在“良知”之中,这个“良知”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既不会减少,也不会丢失,但都可能被蒙蔽。他认为“致良知”的具体方法是“格物”。

王阳明的教育作用论,要求人们向内心去寻找先天存在的道德,以“心学”观点来论证教育作用,让人们把封建道德看成是自发的而非强制的,内在的而非外加的,使人更易接受伦理道德的束缚。所以,这种理论是明代中叶社会危机和教育危机的歪曲的反映。曾国藩、蒋介石都曾吹捧过王守仁“致良知”说,认为这是“求学作事”之根本。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郭沫若也曾受过王守仁的影响。

二、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含三层意思。其

一、量力而行(施教)。他认为良知人皆有之,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人之资质不同,圣人与常人不同,圣人之间亦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尧舜犹万镒(yi,约20两),文王、孔子犹九千镒,禹、汤、武王犹七八千镒。

”教学应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逐步提高和加深,不可贪多图快,这样才能防止“食而不化”,还会使学生有自得之美。如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若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传习录》中)可见已不局限于孟子“盈科而进”的比喻,而是与学生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联系起来,这是对教学思想的贡献。

三、儿童教育论

这是其教育思想中比较精彩的部分。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他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开始。

(1)批判现状:当时学校教育中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现象十分严重,教育方法很机械,教育手段也很粗暴。他说: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复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 教师每天只是督促儿童读句子、背课文、摹仿写字和作诗文,检查责备儿童的行为举止,而不知道应对儿童用礼来教导,晓之以理。只是想使儿童聪明,但不知道应在道德礼仪上养成儿童的善行。教师经常鞭挞儿童,有时甚至用绳索捆缚来压制和折磨儿童。

所以有些儿童把学舍看作是监狱,把老师看作是仇人,不肯上学,经常逃学,捣蛋撒谎,只顾游玩而不思学习,以致学无长进。

(2)顺应性情、激发兴趣。王守仁坚决反对这种错误的教学方法。他针对当时儿童教育中的弊病,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

王守仁认为,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同上)儿童的性情总是喜欢嬉游,而怕拘束与禁锢,就象草木刚刚萌芽,顺应它就会发展,摧残它就会衰退。所以他主张采取使儿童“趋向鼓舞”和“中心喜悦”的积极教育方法,才能使儿童的学习日有长进,就如春风时雨被及于草木一样,盎然生意,而不是冰霜剥落,生意萧条。

(3)在教学内容上,王守仁主张给儿童以歌诗、习礼、读书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一是“诱之诗歌”,他主张以唱歌吟诗的方式来教,这样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志向,而且还能消除他们的顽皮,使其多余的精力有发泄的机会,也能解除儿童内心的愁闷,使他们开朗活泼起来,并能适度地表达其情感。二是“导之习礼”,他主张以学习礼仪来教育儿童,使儿童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而且还能通过礼仪动作,“动荡血脉”,锻炼身体,健壮体魄。

三是“讽之读书”,他主张通过读书,开发儿童的智力,增加儿童的知识,同时还能“存心宣志”,形成儿童的一定的道德观念和理想。此外,王守仁认为还应有“考德”这门课,并作了具体规定。要求每天清晨,检查儿童在家里、在街坊中的言行心术、爱亲敬长、步趋礼节、忠信笃敬等做得如何,要婉转地加以诲谕,开导,然后再就席授业。

这有利于从小训练其道德行为习惯。

材料二反映王明阳的什么思想主张?简述其思想主张

2楼:墨宸三千

心外无理

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他们被称为“陆王学派”。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的下手处,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并不满意陆九渊的解释,他说:

陆象山之学,“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语,虽亦未免沿袭之累”。

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陆九渊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则明“天理”。故王守仁强调:

“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

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知与行的理论,王守仁在他学生编著的《传习录》中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北京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致良知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人性本善,良知现成,但要懂得戒慎恐惧,所谓“慎独”(独处时犹如在大庭广众前,言行、思想均合乎礼仪),“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没有丝毫不善夹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心灵不受任何染污,这样良知自能百发百中。

王阳明解释说:“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

君子戒惧之功,无时或间(间断),则天理长存,而其昭明灵觉之本体,自无所昏蔽,自无所牵扰,自无所歉馁愧怍,动容周旋而中礼(合乎礼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斯乃所谓真洒落矣。是洒落生于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于戒慎恐惧之无间(间断)。孰谓敬畏之心反为洒落累(牵累)耶?

唯求其是

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时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士农工商

顾炎武《日知录》卷七中提出,“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管仲)。”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且进一步说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的观点,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

(《节庵公墓表》)王阳明《传习录拾遗》说:“虽经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此说被称为“新四民论”。

四句教“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

王守仁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

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即“知行合一”。

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这是王阳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即是“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穴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的“真乐”或“真吾”状态。这种境界是超凡脱俗,摆脱个人名利毁誉贫富穷达束缚的自由状态。

在这种“至乐”境界之中,人与“大化”流行,“逍遥”于“人生山水”之间,实现了社会与自然、理性与感性、美与善相统一,达到了一种活泼泼的怡悦的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王门四句教阐述了心体、性体和良知在其心学体系中所具有的多重意蕴,指出心、性、理三者的内涵并不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完全等同的,并通过心性“无善无不善”的分析,指出王阳明所说的“至善”是超越道德善恶的不可执之善。最后,通过对本体与工夫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四句教所内含的潜在矛盾,指出此矛盾是心学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育思想

《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载于《王文成公全书》,为一至三卷,亦有单行本。卷上是王守仁讲学的语录,内容包括他早期讲学时主要讨论的“格物论”、“心即理”,以及有关经学本质与心性问题;卷中主要是王守仁写给时人及门生的七封信,实际上是七封论学书,此外还有《社会教条》等。在卷中最有影响的是《答顾东桥书》(又名《答人论学书》)和《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着重阐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论;卷下一部分是讲学语录,另一部分是《朱子晚年定论》。

《朱子晚年定论》包括王守仁写的序和由他辑录的朱熹遗文中三十四条“大悟旧说之非”的自责文字,旨在让朱熹作自我批评与自我否定,证明朱熹晚年确有“返本求真”的“心学”倾向。卷下收录的王守仁讲学语录主要是讨论“良知”与“致良知”的。《传习录》是由王门**徐爱和钱德洪等编辑的,它包括了王守仁学说的主要观点,历来被视作阳明学派的“教典”,是研究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

其中的语录是王门**分别记录的,编辑者只作了汇编工作,注明哪些条是由谁记录的,未作进一步地整理,因此各条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7封书信出自王守仁的手笔,是王守仁论学书的代表作,但阅读这些书信时,如果与其他有关论学书信联系起来看,它们更多的反映了王守仁晚年比较成熟的教育思想,但由于编者的取舍,如《稽山书院尊经阁记》、《大学问》等重要著作未予收录其中,它对于了解和研究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明显有不足之感。所以在评介《传习录》一书时,有必要联系《全书》中的其他篇章。

东汉思想家王充主要的思想是什么,王充的主要思想成就是什么?

1楼 易书科技 王充,东汉思想家,出身 细族孤门 。王充自幼聪明,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王充著《论衡》,用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尖锐批判了当时盛传的谶纬神学和其他陈腐的传统思想,提出了天地万物都由元气构成的 元气自然说 。 王充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元气,元气也叫 阴阳之气 ,是构成万物的最基本的因素。 阴气生...

王充的论衡核心思想是什么,王充的主要思想及历史意义

1楼 风中的一弦琴 《论衡》细说微论,解释 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 实 为根据,疾虚妄之言。 衡 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 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 《论衡 对作》篇 。 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核心思想其实就是 务实疾虚 王充的主...

关于明徐渭的牡丹蕉石图,《牡丹蕉石图》深受什么思想影响

1楼 匿名用户 http esgweb html ldmh huaniao pics 290b jpg 《牡丹蕉石图》 明 徐渭 纸本水墨 纵120 6厘米 横58 4厘米 徐渭晚年又号青藤道人。性情奔放,不拘礼节。画法学米南宫。 山水 人物 花鸟 虫鱼都极佳妙 笔简意赅,善于概括事物的形象,实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