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宋代是香文化发展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

2020-11-21 19:45:40 字数 4751 阅读 2084

1楼:匿名用户

香文化经过汉魏隋唐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已沉淀丰厚,使宋人研究香文化具备了应有的条件。连宋代的市井生活中也随处可见香的身影——街市上有专门卖香的“香铺”、“香人”;有专门制作“印香”

的商家;甚至酒楼里也有随时向顾客供香的“香婆”;街头还有添加香药的各式食品,如香药脆梅、香药糖水(“浴佛水”)、香糖果子、香药木瓜等等。这也是香文化的发展已进入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

在描绘汴梁风貌的《清明上河图》中,有多处描绘了与香有关的景象,其中即可看到一家香铺门前招牌上写有“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的字样(盖指“刘家上等沉香、檀香、乳香”,拣香指上品乳香)。

甚至在当时对职业篆香制作的“香人”,也有统一服装的规定。

《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梁(开封),“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行业着装各有规矩,香铺里的“香人”则是“顶帽披背”(《卷5·民俗》)。“日供打香印者,则管定铺席人家牌额,时节即印施佛像等。

”还有人“供香饼子、炭团。”(《卷3·诸色杂卖》)“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卷2·宣德楼前省府宫宇》)《武林旧事》

记载:南宋杭州,“(酒楼)有老妪以小炉炷香为供者,谓之香婆。”

从这些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到宋代香事活动已广行于民间,看到香文化的普及与繁盛。

为什么说宋代是我国古代梯田发展史上的**时期?

2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宋代是我国古代梯田发展史上的**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梯田在江南得到了大规模开发。

比如:福建"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四川"于山陇起伏间为防,潴雨水,用植梗糯稻,谓之噌田,田俗号'雷鸣田'"。

与此同时,梯田一词也正式出现于文献当中。北宋诗人范成大《骖鸾录》对袁州仰山,即今江西省宜春梯田的描写:

出庙三十里至仰山,缘山腹乔松之磴甚危,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

宋朝为什么是文化最鼎盛的时期

3楼:匿名用户

确实,宋朝堪称中国历史上文化最鼎盛的时期,不光体现在文化作品上的极大丰富,更体现在文人们的高风亮节上,比如在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的科举,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那年殿试结束后,江西新余人刘敞的卷子得到了考官们的一直赞赏,被公认为状元的不二人选。主考官定好名次后,正准备给皇上送去,这时其中一个考官王尧臣对主考官说:“我觉得刘敞不适合当状元,希望大人能再考虑考虑。

”王尧臣为什么要跟刘敞过不去呢?其实两个人并没有仇,反而是关系很好的表兄弟,正因为是表兄弟,王尧臣才提出来不让刘敞当状元,因为两人有亲戚关系,外面的人肯定会认为这里面有内幕。王尧臣一生正直坦荡,绝不能因为这件事给朝廷抹黑,于是就力阻刘敞当状元。

主考官没同意,说:“这个名次是我们大家一起评出来的,而且事先也不知道是谁的卷子,更不知道你跟他的关系,所以你也没必要避嫌。”

但王尧臣死活坚持要把刘敞换掉,认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这项制度的公正性、严肃性,更关系到国家的公信力。

主考官见他都上升到这个高度了,再跟他争就显得自己境界低了,于是就不再坚持,把刘敞跟第二名换了过来。

这位因王尧臣高风亮节而当状元的幸运儿,叫贾黯,河南邓县人。

【贾状元花絮】

贾黯状元对大名人范仲淹很崇拜,是有名的“范粉”。有一年,范仲淹被贬到贾状元的老家邓州做官,贾状元当时正担任襄州通判,听说后,立即从襄州千里迢迢地跑回老家,拜访范仲淹。

范仲淹可是天下闻名的大名人,这样的“范粉”见多了,就没怎么理他。结果过了一段时间,贾状元又去了(没人查岗吗?),结果老范还是没理他。

直到第三次,老范终于被感动了,送了他一句话:“以你的才华,这辈子不用愁没饭吃,但也很难有大作为,我送你两个字——‘不欺’,够你这辈子用了。”说完,抓起笔,写下了“不欺”两个字,送给了贾状元。

这简直就是偶像为他私人定制的亲笔签名啊,贾状元可想而知得有多么激动,回去后就把这两个字做成了腰牌,天天挂在身上,还到处跟人显摆:“这可是范天王亲笔写给我的,我这辈子就靠它活着了!”

在偶像的感召下,贾状元确实做的不错,一生不欺人,也不欺心,遇事正直敢言,从不溜须拍马。

有一个叫吕诲的同事,曾经暗地里**过他,让他吃尽了苦头。后来贾状元得势后,吕诲很害怕,担心被他报复,天天在家里提心吊胆地等着。结果几天后,却等来了升职的好消息。

吕诲开始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打听后才知道,原来是贾状元不计前嫌,在皇上面前保举他的。

贾状元小时候,父母闹离婚,老妈给赶出了家门,小贾高中状元后,想让老妈跟着自己享享清福,就把她接了回来。可当时老爸已经给他娶了个后妈,亲妈后妈凑一块儿,可想而知得有多别扭,怎么办?别担心,也不知道贾状元用的什么招儿,竟然让两个老妈和睦相处,一家人其乐融融,一时被传为佳话。

另外还有个事儿值得一说。贾黯刚考上状元的时候,去宰相杜衍家里拜访,希望能得到一些忠告,结果杜宰相别的都没说,就问了问他的家庭情况。贾状元很奇怪,出来后跟人发牢骚:

“杜大人怎么光关心我的家庭情况,难道对我的官场生涯一点没兴趣吗?”

后来,这话传到了杜衍耳朵里,老杜笑道:“一个人的家庭决定了他的事业,只有从小吃得饱,穿得暖,当了官才不会天天想着**。我问他的家庭情况,就是想知道他进了官场,会不会有贪念,只要没有贪念,前途就很宽广了。

”这话听起来有点道理,但实际上狗屁不通,谁说家里穷的人当了官就一定会贪?谁又敢说从小吃穿不愁的人当了官就没有贪念?其实,有没有贪念跟家里条件好不好没什么关系,重要的还是看个人操守。

老杜说出那样的话真是老糊涂了,而贾状元听完后竟然还“为之叹服”,也是个糊涂蛋。

难怪欧阳修评价他说:“黯为人刚直,但思虑或有不至耳。”

至于原来的状元刘敞,性格上也跟贾状元差不多,一生耿直敢言,坚持原则,而且学问极为广博,欧阳修评价他说:“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

4楼:毅思盾酒店用品

估计是因为宋朝重文轻武,所以就比较繁荣

为什么说宋代是茶文化的兴盛时期

5楼:牛牛的天空下

茶兴于唐盛于宋。宋代的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既形成了豪华极致的宫廷茶文化。又兴起趣味盎然的市民茶文化。

宋代茶文化还继承唐人注重精神意趣的文化传统,把儒学的内省观念渗透到茶饮之中,又将品茶贯穿于各阶层日常生活和礼仪之中,由此一直到元明清各代。与唐代相比,宋代茶文化在以下三方面呈现了显著的特点。

一是形成以“龙凤茶”为代表的精细制茶工艺。

宋代的气候转冷,常年平均气温比唐代低2-3℃,特别是在一次寒潮袭击下,众多茶树受到冻害,茶叶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于是生产贡茶的任务南移。太平兴国二年(977),宋太宗为了“取象于龙风,以别庶饮,由此人贡”,派遣**到建安北苑专门监制”龙风茶”。龙凤茶是用定型模具压制茶膏并刻上龙、凤、花、草图案的一种饼茶。

压模成型的茶饼上有龙凤的造型。龙是皇帝的象征,凤是吉祥之物。因而龙凤茶就不同于一般的茶,从而显示了皇帝的尊贵和皇室与贫民区别。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写道:“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

宋代创制的“龙凤茶”,把我国古代蒸青团茶的制作工艺推向一个历史高峰,拓宽了茶的审美范围,即由对色、香、味的品尝,扩展到对形的欣赏,为后代茶叶形制艺术发展,奠定了审美基础。现今云南产的“圆茶”、“七子饼茶”之类和旧中国一些茶店里还能见到的“龙团”“凤髓”的名茶招牌,就是沿袭宋代“龙凤茶”而遗留的一些痕迹。

二是“斗茶”习俗的形成和“分茶”技艺的出现。

“斗茶”又称“茗战”。就是品茗比赛,把茶叶质量的评比当作一场战斗来对待。由于官廷、寺庙、文人聚会中茶宴的逐步盛行,特别是一些地方官吏和权贵为博帝王的欢心,千方百计献上优质贡茶,为此先要比试茶的质量,斗茶之风便日益盛行起来。

范忡淹描写“茗战”的情况说:“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斗茶不仅在上层社会盛行,还普及到民间,唐庚《斗茶记》记其事说:

“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於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三五知己,各取所藏好茶,轮流品尝,决出名次,以分高下。

宋代还流行一种技巧性很高的烹茶技艺,叫做分茶。宋代陶谷《清异录百茶戏》中说:“近世有下汤适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

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茶百戏'”玩这种游艺时,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这时盏面上的汤纹就会幻变出各种图样来,犹如一幅幅水墨画,所以有“水丹青”之称。

斗茶和分茶在点茶技艺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就其性质而言,斗茶是一种茶俗,分茶则主要是茶艺,两者既有联系,又相区别,都体现了茶文化丰富的文化意蕴。

三是茶馆的兴盛。

茶馆,又叫茶楼、茶亭,茶肆、茶坊、茶室、茶居等,简而言之,是以营业为目的,供客人饮茶的场所。唐代是茶馆的形成期,宋代则是茶馆的兴盛期。五代十国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茶馆、茶楼也迅速发展和繁荣。

京城汴京是北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北方的交通要道,当时茶坊鳞次栉比,尤以闹市和居民集中地为盛。

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遇迫之,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后,茶馆有盛无衰,“处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采帛、绒线、香烛、油酱、食米、下饭鱼肉鲞、腊等铺”(《梦粱录》卷十三《铺席》)。《都城纪胜)说城内的茶坊很考究,文化气氛浓郁,室内“张挂名人书画”,供人消遣。《梦梁录》中也说“今杭城茶肆亦……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

”茶坊里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盐鼓汤;暑月添卖雪泡海花酒。

大城市里茶馆兴隆,山乡集镇的茶店茶馆也遍地皆是,只是设施比较简陋。它们或设在山镇,或设于水乡,凡有人群处,必有茶馆。南宋洪迈写的《夷坚志》中,提到茶肆多达百余处,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馆逐渐兴盛起来,茶馆文化也日益发达。

宋代文人著诗文歌吟茶事数量也众多,茶诗文中有涉及对茶政批判的,也有对茶艺、茶道进行细腻人微描写的。宋代的茶学专著也比较多,有25部,比唐代多19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