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师来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

2020-11-21 16:44:09 字数 5679 阅读 2762

1楼:匿名用户

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商朝。从发现的甲骨文看都是殷商时期的。

西周有一种被称为金文的文字,就是刻在青铜器等金属上面的文字,并不是甲骨文。

2楼:普美如来

b.①②③

第四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 :甲骨文主要在商朝以及周朝早期,周朝的主要文字形式是金文。

甲骨文老师是谁呀?

3楼:匿名用户

甲骨文老师是我儿子的国学老师,儿子非常崇拜他,还买了他的一本书《甲骨文儿童识字与绘画》,这是他六年来研究和教学的成果,非常好的一本书。书上有他的简介:

王润城,字本真,号西山闲人。追随名师,耕读于妙峰山书院。潜心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数载,深爱《周易》《黄帝内经》以及甲骨文。

独创甲骨文绘画,融识字、绘画、国学于一体,并用于教学,深受儿童喜爱,被学生称为“甲骨文老师”。

4楼:馨馨點天使在

赵子龙------当之无愧的三国第一名将

人生一世,不过是草木一秋。然而既入俗世,生于天地之间,又会有谁甘于庸碌,虚行此生?即便有谙晓世理,谨守平凡,于平淡中顺从命运之安排者,又何尝不会在心中暗自羡慕英雄,并为英雄身后留下的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而浮想万千?

所谓英雄,如同夜空中闪耀的明星,必定要从乱世的黑暗动荡之中,凭借非凡的人格魅力,脱颖而出。三国纷争的年代,中国大陆正是霸王角逐的历史舞台,正可谓英雄辈出,群星闪耀。

在《三国演义》一书中,罗贯中用平实有力的文字,把英雄的故事,经过巧妙的艺术加工,生动地展现于世人眼前。在如同走马灯般时隐时现的众多人物之中,罗贯中塑造了一位几乎完美的英雄。他,就是赵云。

生于汉室倾颓的乱世,对于自己的人生定位,以及凭何安身,借何立命,赵云有着明智的理性思考。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又有汉伏波将军马援,从君臣双方的角度说过另外一句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君主并非人人可做,对于这一点,赵云非常清楚。

他从一开始就为自己定下了人生目标,就是要做辅佐名君的良将,决意横枪立马,效命疆场。至于建功立业,英名著于千秋,则并非他所刻意追求。那些不过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产物。

赵云初在袁绍军中,未受重用,默默无闻。赵云觉得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遂弃之往投公孙瓒。在前往公孙瓒的途中,在磐河附近的山坡,赵云恰遇公孙瓒与袁绍交兵,公孙瓒战败,被袁绍部将文丑追杀得狼狈不堪。

于是赵云飞马挺枪,杀走文丑,救了公孙瓒,并投其麾下。次日,公孙瓒整兵与袁绍再战。公孙瓒因初得赵云,不知心腹,故不敢委以重任,只令赵云领后军。

两军交战,瓒军大败。绍将麴义砍倒瓒军绣旗,直冲到公孙瓒后军。赵云遇着麴义,数合之间,一枪刺其于马下。

赵云匹马杀入绍军,如入无人之境。后终因绍军势众,赵云保公孙瓒突围而走。绍驱兵追赶,被前来救援的刘备率军杀败。

瓒绍双方罢兵相持。

刘备一见赵云,即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及至公孙瓒与袁绍罢兵讲和,瓒军班师,刘备与赵云分别时,二人已是英雄相惜,彼此投缘。——刘备执手垂泪,不忍相离。

云叹曰:“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玄德曰:

“公且屈身事之,相见有日。”洒泪而别。

世间之事,缘份一说,最是难以索解。刘、关、张桃园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其中因缘,难究其详。

而刘备和赵云,亦是一见倾心。这绝不是用缘份两个字,就可以简简单单说清的事情。刘备和赵云,都不是夸夸其谈,泛泛之辈。

二人各有其志。刘备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英雄。而赵云之志,是凭武艺立身。

刘备深知欲成大业,虚得良将辅佐;赵云同样清楚欲展武艺,需随名君,否则英雄也不会有用武之地。刘备和赵云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英雄之间慧眼相识,惺惺相惜,互为倚重,相互依赖的关系。所以当二人分开以后,彼此心中无不牵记对方。

曹操为报父仇,领军攻打徐州。刘备应孔融之邀,往徐州救援。刘备找公孙瓒借兵,点名借赵云同行。吕布袭兖州,曹操撤军。赵云再次与刘备分别,回公孙瓒处。

公孙瓒兵败身死。袁绍多次招赵云。赵云深知袁绍非用将之人,未往。

在赵云的心中,其时已全是刘备。而刘备却正栖身于袁绍处。赵云想投刘备,又怕袁绍见怪,只好四海飘零。

天地虽大,却无容身之地。赵云听说张飞在古城,前去相投,在卧牛山杀了欲夺其马的裴元绍。刘备离开袁绍,会合关羽后,遇见周仓。

周仓引刘备往卧牛山。赵云和刘备终于得以再次相见。二人心中大喜,各表衷言。

——玄德曰:“吾初见子龙,便有留恋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

”云曰:“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

虽肝脑涂地,无恨矣。”

自此,赵云方和刘备共处一室,始为一家。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当赵云四海飘零之时,在其孤独的心中,不乏忧伤。然而赵云寻找刘备的行动,又极为坚定。

在赵云的身上,不仅有依附于他人的个性,同时又具有独立的果决气质。一旦认准了方向,就决意前往,不管前途是何等渺茫,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誓不回头,这种韧劲是赵云身上最为突出的地方。也正是因为具有这种个性,所以赵云在拼杀于战场之时,才会全无惧意,胆气过人。

赵云跟随刘备以后,除了领军破敌,行将军职责,实际上他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职责:做刘备的亲随,负责保护刘备以及家小的安全。毫无疑问,这是极其重要并且十分艰巨的工作。

赵云也确实没有让刘备失望。当阳长坂,单骑救主;截江夺阿斗;刘备东吴成亲,赵云行诸葛锦囊之计,保护刘备。赵云无不舍身忘死,尽于职守。

在当阳长坂坡一战中,赵云孤身一人,行走于百万军中,心中全无惧意,一心只想救回刘备家小。

——却说赵云自四更时分,与曹军厮杀,往来冲突,杀至天明,寻不见玄德,又失了玄德老小,云自思曰:“主公将甘、糜二夫人与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今日军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见主人?不如去决一死战,好歹要寻主母与小主人下落!

”回顾左右,只有三四十骑相随。云拍马在乱军中寻觅......

——我上天入地,好歹寻主母与小主人来。如寻不见,死在沙场上也!

——云插剑提枪,复杀入重围,回顾手下从骑,已没一人,只剩得孤身。云并无半点退心,只顾往来寻觅;但逢百姓,便问糜夫人消息。

“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我觉得对赵子龙用四个字评价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最合适——“孤胆英雄”(至于是不是统帅能力造成他只有“孤胆”,就不是本文考虑的问题了,反正这样更衬托他的武力一流)。想一想,一出场就是单枪匹马斗文丑,后来单枪匹马杀裴袁绍占山寨,汝南单骑挑高览,又单枪匹马闯曹营,保诸葛祭周瑜,保刘备娶老婆,单身劫江夺阿斗,即使七旬还孤身力杀五将。真是“浑身都是胆”的武将!

但其一生的战绩还是以长坂坡最为著名。

这一场杀,赵云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可以说,一路狂飙,所向披靡,阻者即亡,让者能生,上至将军,下到小校,望见赵云,如同瘟神,排山倒海,营帐相冲,即使张合,也不能敌,落入陷坑,平地跃起,剑斩拳打,血染征袍,翻身上马,再冲敌阵,曹公见之,爱才心起,不许放箭,赵云得免,将军奋勇,一往无前,怀抱幼子,单骑突阵,枪挑剑砍,五十四将,砍旗两面,夺槊三条,将军神勇,曹军无颜。

当赵云拼死救回阿斗,见到刘备时,不表有功,却言有过。其谦逊之心,一致于此,实令人落泪。也难怪刘备接过阿斗后,竟会掷之于地。

刘备和赵云之间,原本就不仅仅是君臣之情,同时有着朋友之义。赵云沥胆忠心的表现,当然会使刘备有些手足无措。诗云:

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刘备得荆州后,征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赵云领军取桂阳。赵云捉陈应,放回。赵范投降。

——赵范与赵云,二人同乡,同年,又同姓,遂结拜为兄弟。范嫂樊氏,有倾国倾城之色。寡居。

范劝其嫂改嫁。其嫂云:“若得三件事兼全之人,我方嫁之:

第一要文武双全,名闻天下;第二要相貌堂堂,威仪出众;第三要与家兄同姓。”因此赵范欲将其嫂说与赵云。赵云闻言大怒:

“吾既与汝结为兄弟,汝嫂即吾嫂也,岂可作此乱人伦之事乎!”夺门上马出城。

赵云重新夺取桂阳后,刘备与孔明亲赴桂阳。

——云迎接入城,推赵范于阶下。孔明问之,范备言以嫂许嫁之事。孔明谓云曰:

“此亦美事,公何如此?”云曰:“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

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玄德曰:“今日大事已定,与汝娶之,若何?

”云曰:“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玄德曰:

“子龙真丈夫也!”

赵云不娶樊氏,所说的理由中,第三条可见赵云谨细而慎重。而

一、二两条,如果换作今时,不知会遭到多少人的蔑视。但在当时,赵云的想法,却合乎正统。孔明对赵云之言,恰恰说明孔明有着圆滑变通的处事方略,这和孔明多智慧擅狡计的性格相符,也与其军师身份相符。

刘备亦然。赵云虽无变通,却以其正行,赢得了刘备的赞许。

刘备得西川,领益州牧,封赵云为镇远将军。

——刘备欲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诸官。赵云谏曰:“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刘备大喜,从其言。

此处大喜二字,含义深远。刘备想收买军心,故欲赏官;同时,刘备又怕失去民心。赵云揣摩刘备心中之意,故谏,可见其智。

这里也许是二人演的双簧戏,也未为可知。但是赵云之正名,丝毫无损。这也许是赵云少有的参政行为。

定军山一战,老将黄忠斩了夏侯渊。曹操自领大军二十万,来与夏侯渊报仇。黄忠领兵深入曹境烧粮,被张郃、徐晃大军包围。

赵云引军杀透重围,救回黄忠。曹兵追来,赵云设下埋伏,匹马单枪,立于营门之外。张郃、徐晃领兵追至,见此情景,犹疑不前。

曹操亲到,督军向前。赵云全然不动,曹兵翻身就回。赵云把枪一招,壕中弓弩齐发。

赵云领兵大败曹操。刘备细知此事后大喜,欣然谓孔明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赵云位列其三。

刘备称帝,为报关羽之仇,欲伐东吴。

——赵云谏言:**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

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又言:

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

刘备伐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逃。吴将朱然引军追赶。赵云赶至救援,一枪刺朱然于马下,杀散吴兵,救刘备回白帝城。

刘备临终,托孤于孔明,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孔明听后,汗流遍体,手足失措,叩头流血。刘备又嘱赵云:“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

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

”(刘备临终托孤,可谓思虑周全,面面俱到。先安孔明之心,复嘱赵云尽忠为制。刘禅之君位,可谓稳若泰山。

)孔明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后,作《出师表》,出师伐魏。其时赵云已老,年过七十,故孔明不用。赵云请命出征。

——孔明曰:“今将军年纪已高,倘稍有参差,动摇一世英名,减却蜀中锐气。”云厉声曰:

“吾自随先帝以来,临阵不退,遇敌则先。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吾何恨焉?”孔明再三苦劝不住。

云曰:“如不教我为先锋,就撞死于阶下!”孔明乃令邓芝为辅。

赵云兵出凤鸣山,杀韩德四子:韩瑛、韩瑶、韩琼、韩班。邓芝贺曰:

“将军寿已七旬,英勇如昨。今日阵前力斩四将,世所罕有!”云曰:

“丞相以吾年迈,不肯见用,吾故聊以自表耳。”再次交战,赵云又刺死韩德。夏侯茂听从程武之计,将赵云重重围困。

赵云见形势危急,仰天叹曰:“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这也许是全书之中,赵云唯一一次面对险境,不得不放弃的描写。

)后赵云幸被孔明派为应援的张苞和关兴救出。

马谡失街亭,孔明摆空城计,吓得司马懿回街亭。孔明回军。赵云、邓芝伏兵于箕谷道中,以为断后。

魏军追来,赵云杀死苏颙,败走万政,护送车仗人马,退回汉中,沿途并无遗失。孔明对赵云倍加钦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