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吾十有五到不逾矩中虚词而是什么意思

2020-11-21 16:13:22 字数 6571 阅读 4595

1楼:半路遇到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人教版七上

【虚词】1而:表修饰。2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实词】

2.立:站立,站得住。这里的意思是独立做事情。

3.惑:迷惑,疑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6.不逾(yú)矩(jǔ):不超出规矩。[1]7.而:表修饰。

8.逾:越过,超过。

9.矩:规矩,规范。

论语六则原文 20

2楼:紫月幽絮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3楼:匿名用户

我是学中文的,可以给你做具体的讲解:

按原文、注解、译文的顺序排列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

“习”有两种说法:

1.复习

2.实习,实践,演习

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

1.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

2.孔子教给其**的具体知识是礼乐射御书术,射箭、驾车、礼仪、**等学问都需要不断演习操练,因此此处应该是演习的意思

3.《礼记》里有“习礼乐”“习射”这样的话,都是演习的意思,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佐证

“说”通“悦”,喜悦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朋党

“人”是别人的意思

孔子说:“学习而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复习知识,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所为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本句的意思有两种说法:

1.温习旧的知识,再学习新的知识

2.温习旧的知识,并且在旧知识中找到新的所得

我们更偏向于第二种,但中学教材中或不作注释以防争议,或解释成第一种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并且在旧知识中找到新的所得,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罔”有两种说法:

1.惘然无所得

2.被欺骗

根据论语中的其他用例我们认为第二种解释更正确,以前的中学教材解释成第一种,现在的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殆”有三种说法:

1.精神疲殆

2.迷惑

3.危险

在论语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后两种解释,根据对偶词的词义相近的规律,我们判断应为第二种解释,旧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是根据一些古人的注解做出的判断,没有依据,新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被欺骗;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迷惑。”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是以”就是“以是”,“凭借这个”的意思,意译为所以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借什么称作‘文’呢?”孔子说:“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把向比他地位低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凭借这个称作‘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识”念做zhi4,记住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读音仍有残留,如博闻强识,标识中的“识”都念zhi4,不念shi2

“厌”不是讨厌的意思,同“餍”,本义吃饱,引申出满足的意思

“何有”是上古汉语的固定用法,是“何有其难”的意思,就教材解释成**有,说这是孔子的谦辞,其实是孔子的自负之语

孔子说:“默默的记住,学习又不满足于已经学会的知识,教导别人从不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难的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三”是虚数,表示很多,不一定就是三个

“其不善而改之”的前面承前省一个“择”字

孔子说:“很多人走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其中好的地方并且仿效它;选择其中不好的地方并且改正自己身上与他相同的毛病。”

4楼:匿名用户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5楼:樱花雨之声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

“习”有两种说法:

1.复习

2.实习,实践,演习

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

1.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

2.孔子教给其**的具体知识是礼乐射御书术,射箭、驾车、礼仪、**等学问都需要不断演习操练,因此此处应该是演习的意思

3.《礼记》里有“习礼乐”“习射”这样的话,都是演习的意思,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佐证

“说”通“悦”,喜悦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同一师门的师兄弟指的意思

“人”是别人的意思

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新:这里指新的知识。

知:这里有解释、领会的意思。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

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罔”有三种说法:

‘罔’同【或通】‘惘’

1.惘然无所得

2.被欺骗

3.迷惑不解

根据论语中的其他用例我们认为第三种解释更正确,以前的中学教材解释成第一种,现在的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殆”有三种说法:

1.精神疲殆

2.迷惑

3.指学业上陷入困境危险

在论语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后两种解释,根据对偶词的词义相近的规律,我们判断应为第三种解释,旧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是根据一些古人的注解做出的判断,没有依据,新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第四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第六》)

乐:以……为乐

好:爱好。

者:……的人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第五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

"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第六则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之间。

立:能立于世,指知道按理的规定去立身行事, 有能力去做官,供养自己。

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禀性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耳顺:意思是听到的话能够辨别其真伪是非。

不逾矩:指不超越法度。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6楼:手机用户

又没说是哪六则......

7楼:街頭

******************x

8楼:紫霊易馆

66666666666

高中论语六则译文

9楼:绊你一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

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

“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

“《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的东西。’” 7、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

“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孔子说:

“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

“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

“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