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的本质及其审美特征

2020-11-21 10:01:35 字数 5880 阅读 7713

1楼:匿名用户

这种问题纯扯。古代也分若干朝代和时期,不同阶段不一样。大多数时候“文以载道”是主流本质。审美特征更是多了。

中国古代文学4个美学特征

2楼:填詞柳三變

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情境交融的美学意蕴。

审美中常产生的活动形式有:一是触景生情。在自然美的欣赏或以自然景物为反映对象的文学创作中,触景生情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审美情感活动。

刘勰的《文心雕龙》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这说明审美主体由于感受到不同的、变化着的自然景色,从而产生变动的、内容相异的情绪和情感活动。作家在观赏自然景物时,会“联类不穷”,形成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同时也会“情以物迁”,引起复杂的情感,如陆游重游沈园,由眼前的景色而触发起过去与唐琬在此相遇的回忆,从而发出“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慨叹,这就是对自然景物的联想推动情感活动的一例。二是同情共鸣,当我们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时,常常会对作品中人物的遭遇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在共鸣中,读者使自己的感情和作品中的人物及作者的感情相互交流、融成一片,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这所憎,甚至化身为作品中的一个人物,扮演一个角色。如看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悲切地葬花时,读者也不由得落下了同情的眼泪。三是移情感受。

移情感受是我们在读作品时,因情感的能动作用而由自然事物的特征与人的情感、活动的相似而形成的类似联想。在这种联想中,自然事物的形象特征与人的感情活动在意识中完全融为一体,使人直感到自然事物本身也有了感情和活动,如“西风愁起绿波间”“菊残犹有傲霜枝”等描写,就是这一类的例子。

(2) “和”的审美意蕴。

“和”是中国古代文学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徐复观先生认为,中国文化“走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在《诗经》和唐诗宋词等作品中都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如《诗经》开篇的《周南·关睢》,以水鸟和鸣起兴,吟咏男女之间的恋情,即给人一种温暖和谐,人与自然无限亲近的感觉。《诗经》、唐诗中有多种类型的诗,有田园农事的、爱情婚姻的、征战宴饮的等等,但无论哪一类型的,人与自然的融恰亲和,都是其基本倾向所在。《小雅·采薇》写出征战士久役归来的心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虽充满悲怨,但那由自然界的春风秋雨的景象来体认人与自然生命之节律,感受宇宙自然之和谐的心态却是显见的。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常表现出来的人伦亲情之“和”,也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在《诗经》时代,史伯、晏婴、子产等都曾言“和”,在先秦诸子文章中也都常言“和”,他们或言自然事物之和,或言审美心理之和,或进入社会伦理层面而言和。特别是从孔子提倡“中和”起就包含着文学家对人伦亲情之和的重视。否则,孔子就不会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对《关睢》的评价上,他提出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为后世文学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

而“和”的理论没有古代文学艺术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这种理论可能还是一个较为抽象、空洞的理论原则,很难化成一种深厚、亲谐的美的感受。

(3) 悲壮的忧患意识与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忧患意识具体说主要表现在:一是孟子《尽心》篇所说的“民之大命在温与饱”的民众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出发,反抗剥削压迫、横征暴敛的“庶民”忧患。二是“孤臣孽子”式的忧患,远可追溯到周文王那里,是周人德治精神、警天保民思想和居安思危、朝乾夕惕危机意识的体现。

近则是处于衰世、乱世的人们对即将崩溃的国家的政治危机和艰难人生的深刻体验。但不管哪一类忧患,它们都不是系于个人,而是与民族、国家命运紧紧联在一起的。与忧患意识相关的“美刺”也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引人注意的一个问题。

“美刺”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最早是在《毛诗序》中得到完整系统的表述的。朱自清先生说:“‘美刺’之称实在本于《春秋》家。

公羊、苛褐卸嘤谩帷郑灿小蓝瘛帧薄1热纭妒分械摹懊来獭本图脑⒆乓允桑允痰挠腔家馐逗驼治关怀,这也正是后世文人提倡美刺精神的意蕴所在。忧患意识与美刺的结合正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表达的崇高、悲壮、优美、沉郁的意境,有强烈的美感力量。

(4) “比兴”的艺术感染力

“比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重要的美学特征。关于“比兴”,它并非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作家基本人生观和人生态度。前面谈到的《诗经》、唐诗等的审美意蕴时,我们也曾谈到人与社会的亲和意识,而这正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的一种理论,如触物生情、托物寓情、感物吟志、情景交融中都通过“比兴”表现出强烈的美的特征。

比如说《诗经》的“比兴”中就含有“引譬连类”的思维特色,这对后代文学作品就有重要影响。“引譬连类”最初代表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追溯到远古的宗教神话,后又随先秦理性思潮兴起而演化为一种十分流行的哲学思维方式,如《周易》立象尽意取譬明理的思维特征,《国语·周语》的“物象天地,比类百则”及墨子的“类”“故”“理”的思维法则等,都体现了这一点。《诗经》的比兴显然也有这方面的意义。

孔子提出的“诗,可以兴”的命题,即包含对《诗经》这种比喻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认同。比兴所内含的这种“引譬连类”的思维法则,实际上对后世文学中美学的发展带来很重要影响。文学作品中以比兴而提倡艺术的寄寓深永、含蓄而富有韵味、意境,这从常州词派提出的“重寄托”、重“意内而言外”的比兴主张以及王士祯等标举的“神韵”之作中便能看出。

《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作品中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美”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3楼:百度用户

一)先秦至两汉文学

首先介绍文学史的学科性质及中国文学史的基本特点、学

习目标。概述先秦至两汉文学发展的大势。然后依次讲述下述内容:

神话与上古歌谣、《诗经》、春秋战国诸子散文,史传散文、楚辞、两汉辞赋、两汉散文、汉乐府诗与汉末文人诗。在本段教学中,着重阐述中国文学渊源久、成熟早、人文精神突出等要点。在教学方法上以揭示文学艺术性为主、同时也根据先秦、两汉文学的特点,较多地采用古汉语的教学方法。

(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学精神的自觉时代,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开始确立以文人文学为主体的时代。本时期的文学发展,阶段性明确,常分为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文学、东晋文学、刘宋文学及齐梁陈文学、北朝文学、隋代文学等专题。在教学上,本段文学的讲授要点为:

①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之研究。②文学审美价值的自觉以及文学艺术形式不断发展的趋势。③魏晋南北朝文学之特性及其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

唐代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全面成熟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诗歌艺术达到空前的发展,创造了绝妙的、出神入化的艺术风格。就整个唐代文学的发展来看,又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本段文学的教学,突出大家、名家,尤其是对李作家作品,诗文大家如李白、杜甫、王维、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煜等大家,分别对其生平、思想、艺术各方面作系统的介绍。

唐诗与唐文的艺术分析为本段教学的重点。

(三)宋元文学

宋代文学的发展成就是多方面的,宋诗继唐诗之后,另开一代诗风,词体到宋代发展到高峰,成为宋代文学对文学史最重要的贡献。另外文言**、话本**、戏曲,在宋代也都有很大的发展。从时间来看,本段又分北宋文学与南宋文学两大部分。

本段的教学要点:宋诗风格形成的过程、宋诗与唐诗的关系、宋诗艺术之评价。词与**之关系及其演变,词之美学风格。

宋代的市民文化与民间词、剧曲。

元代为我国戏曲文学的成熟期,杂剧与散曲都有较高的成就,同时正统的诗、词、散文也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段的教学重点:南北戏曲之发生及渊源、元杂剧兴起的社会背景、杂剧艺术、散曲艺术。

(四)明清近代文学

明代在诗文、戏曲、**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传统诗文方面,本期文学发展的特点一为复古思想突出、二为流派现象突出。教学内容中将对明代诗文的各流派作系统的介绍。

**方面,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的作者、成书、思想、艺术作全面的介绍。戏曲方面有吴江派、临川派等,对汤显祖及其戏曲艺术成就作全面的介绍。

清代是我国古典文学很辉煌的终结期。清诗、清词的成就,都超越元明,有复兴唐宋诗词之气象。戏曲、**也堪为元、明戏曲之殿军。

本段教学主要内容有:清初诗文、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聊斋志异》及清代文言**、《儒林外史》与中国古代的科举、文官制度。《红楼梦》的**艺术。

近代文学为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化的转型期,其主要的性质仍属于古典文学的范畴。一般以龚自珍为近代文学的开端。

帮我简述一下这两题的答案:1简述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特征。 2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原则是:

4楼:麒麟朝圣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有:

(1)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就是所谓现实主义或批判现实主义,很少非理性的情绪化因素参与写作。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本来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双管齐下的,比如在先秦时期有现实主义的《诗经》和浪漫主义的《楚辞》(主要是屈原),到封建社会的前期有现实主义的《 孔雀东南飞》、浪漫主义的《搜神记》等;但到了封建社会的中晚期,推崇理性主义的文学风格渐渐占据上风,除了盛唐的诗人李白和明末清初的吴承恩及其《西游记》外,很难再出现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

而理性主义却成为主流,比如诗歌中的杜甫、辛弃疾,散文中的韩愈、柳宗元、宋濂,**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还包括晚晴的四大谴责**,都是理性主义的。这种观点其实与宋明时期推崇理学有莫大的关系。它们主要反映的是社会的现状及当时的社会矛盾,很少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或憎恶,从作品中很难看出作者本人的性格特点及精神状态,这是理性主义的特征。

(2)“文以载道”:就是说文学充当弘扬社会正义和道德良俗的工具,文学被赋予了教化的作用。这个观点首次由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提出,针对当时文坛的普遍存在的无病呻吟的做法,他提出文学要反映个人的社会理想,主要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文学要言之有物。

这和白居易提出的“文章和我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观点不谋而合。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和动物寓言,记忆几乎所有的明清**,几乎都包含了文以载道的主题。

(3)中和之美:就是讲文学要表达中庸之道,不温不火,不过激。这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

(1)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儒家哲学强调中庸,反映在文学里就是中和。(2)统治阶级的高度压迫。残酷的封建统治不仅剥削人们的财产,而且剥削人们的思想自由,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下,文人学者不得不使用“春秋笔法”,只能在文字里暗含褒贬而不能大胆讽刺。

比如说晚晴大兴***,导致学术界万马齐喑,而且像蒲松龄,吴敬梓等文人不得不只能采取委婉的方式批判现实。典型的是杜甫的诗歌,充满正气,笔调中和;还有明朝的三大文学家宋濂,刘基,高启,都是地地道道的“御用学者”。

(4)写意手法:就是主张传神而非写实。这本来是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当然在文学里也有对应的体现,尤其是在散文和诗歌领域。

在中国的诗歌中拥有十分丰富的意象,这本来就是写意手法的一种表现;抒情诗的比重很高,而写景诗歌的内容都牵扯到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散文领域中,抒情散文占据了主要部分,写景散文中又必不可少抒情的部分,所以写意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是很明显的特征。比如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是典型的写意诗歌。范仲淹的《登岳阳楼记》,苏轼的《赤壁赋》都是写意风格浓厚的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原则是:

(1)以大观小:注重细节的描摹并予以艺术的夸张。中国古代的花鸟虫鱼画如此之多,就是得益于以大观小的艺术原则。

(2)散点透视:全方位的描写,纵深的描写,立体化的描写。主要就是体现在风景画及风俗画上,比如《清明上河图》的全景式的描写,这种全方位的俯瞰超出了人的视觉限制和视觉特点,全画的每一个地方但是人的视力的焦点。

它不符合物理规律,但是达到了艺术上的成功。

(3)遗貌取神:就是写意风格,重神似而轻描摹。通过对环境的总体渲染而不用专注于细节的描绘,达到“吴带当风”的效果。

比如齐白石的墨虾图,寥寥数笔,通过神似而画出了虾的身体动态及轻灵的姿态。

(4)笔情墨趣:这是中国画最显著的特点,因为中国古代的画家都是文人知识分子,所以绘画往往作为一种闲情逸致,是文人的高雅情趣的反映。这主要体现在人文画上。

比如古代文人爱画梅兰竹菊四君子,爱画雨打芭蕉,爱画“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都是笔墨情趣的体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材一

1楼 伟亦柔止 我以前买的是没有的,附加的只有考试大纲。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这个。 2楼 奥法 不知道哎 我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 没有小册子的 3楼 匿名用户 附送的册子 我几年前买 是没有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材一 4楼 情意绵绵 捆驝 书 名 中国古代文学史 作 者 马积高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材三,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材一

1楼 黄昏 书名 中国文学史 修订本 主编 游国恩 王起 萧涤非 季镇淮 费振刚 页数 共四册 开本 32开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次 1963年第一版 2002年第二版 定价 一 16 00 二 12 00 三 14 00 四 18 00 第一编 上古至战国的文学 概说第一章 上古文学 文学艺...

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及主要样式,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

1楼 选择主流 1 上 古 时 期 神话传说 2 先 秦 时 期 散文 历史散 文 诸子散文 3 两 汉 时 期 辞赋 乐府民歌 历史散文 4 魏晋南北朝时期 诗歌等 5 唐 代 时 期 诗 6 宋 代 时 期 词 7 元 代 时 期 曲 8 明 清 时 期 四大文学样式是 诗歌,散文, ,戏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