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材,就应该选入更多的文言文与古诗词

2020-11-21 07:29:44 字数 6361 阅读 8367

1楼:正气长春

中小学语文教材,就应该选入更多的文言文与古诗词,你可以向教育主管机关建议。

在这里建议,是得不到重视的,

也没有人会看到。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有哪些

2楼:利过则为败

愚公移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送东阳马生序,童区(ou)寄传,李寄,狼,说虎,游高粱桥记(袁宏道),游高粱桥记(袁中道),白洋潮,孔孟论学习,晏子使楚,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初三的就不知道了,对了这是北师大版的

初三上学期《岳阳楼记》《游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3楼:匿名用户

散文基本都是在古文观止里选的,传记类很多都是在二十四史里选的

新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古文古诗篇目增加,学习古文有什么益处?

4楼:东之美

这是我们国家文化的根基。中国文化的底蕴始于古代文学,学习文言文,阅读古文能使人切实接触到中国的古代文化,体会文化美感,了解古今词汇的关系,扩展语言知识。

5楼:匿名用户

因为古文是属于我们中国的文化财产,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传承,那要谁传承呢?

6楼:l327266巨蟹

日常沟通的需要——现代汉语源于古代文学现代汉语的词汇,大多**于古代,尤其是古诗词和文言文经典。从学说话起,我们就开始接触古诗词和文言文了。比如说,我们日常中借用典故,我们夸赞一个人“文质彬彬”小孩子就会问“为什么说‘文质彬彬’呀?

这个时候,有些妈妈自然而然会解释,“《论语》里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他文质彬彬,就是说他看起来很舒服,文雅而且朴实有礼貌。”其实这个过程,小孩子就在学说话的过程中无意识的学习古文和古诗文。

诸如此类,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包含了太多了古代典故,诗词,名著,沟通是人类的本能,为了沟通,我们不自觉,或者自觉的就在接触文言文,古诗词,一直就在学习的过程中。

为了汲取知识——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什么东西最值钱?“学问!”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流传了几千年,这些经过时间检验的文化,是老祖宗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

这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根,这些经史子集,哪怕是翻译大家也不敢轻易说自己翻译出来的内容可以作为教材。学习原文,就是必须的了。

若是翻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面没有前人,后面没有后人,这世界那么大,只有我一个人,好想哭啊,嘤嘤嘤”

原诗里那种欲语还休,说不清又道不明的忧伤,和对国家的担忧,顿时被翻译毁了

更何况,文言文和古诗词里,寥寥数字,情,景,意,境,相互交融。后来人大呼“添一字则繁,删一字则简”这种欲语还休的文字,那么美,那么经典,而我们恰好有天然的语言优势——中文是我们的母语,怎么可能放弃自己的文化强势呢?

为了自身的情怀与情操——古代文学里不只是知识,更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仔细看中外古代大家,外国怀才不遇者往往自杀,自我折磨,精神崩溃的人非常多,而中国,封建王朝的绝对统治,怀才不遇的人更多,但是,崩溃的少,自杀的也少,大多数,被流放,被囚禁,被永不录用折磨着的人,纷纷选择了寄情山水文章,找到了新的精神寄托,

这是因为中国百家争鸣的文化系统造成的,从春秋启蒙开始,一代又一代的古人们不停丰富中国的各家学说,柳永被永不录用,能坦然归去“奉旨填词柳三变”,文天祥被囚禁,能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流放的更是比比皆是,却大多都能振奋起来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人的精神,心境,情怀,都掩藏在古文,古诗里。细细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我们要从古诗文和文言文里,汲取的不只是一个故事,一个景,而是一种心境,一种阔达,一种中国精神!一种文化的传承!

7楼:忘川渡几何

因为古诗文是属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财产,如果不让下一代从小就有这种意识,等将来就晚了

8楼:香橙维生素

这是让孩子们了解文化,更是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一种方法。

9楼:小迁吉他

以前小学古文很少的,是这几年才增加的,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对历史一无所知了。

10楼:__安城弥生颜

可以让孩子可以从小就学习古代的只是了解中国文化的流传

11楼:西岭杉杉

可以使我们增加知识,对古时候有个一定的了解。

12楼:水神

对于增加孩子的识字感、培养语感和文学审美力、激发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13楼:知识仓号

古诗文是中华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且不说文化传承,就语言文字的优美就值得好好学习。益处当然是提升自身的文化涵养咯。知识仓诗词大全

人教版中小学课本收录的文言文有哪些

14楼:匿名用户

人教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部分文言文作品,具体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的《伯牙绝弦》以及六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两则》——《学奕》《两小儿辩日》.

中学七年级上册:

5 童趣

10 《论语》十则

15 古代诗歌五首

1.《观沧海》

2.《次北固山下》

3.《钱塘湖春行》

4.《西江月》

5.《天净沙秋思》

20 山市

25 《世说新语》两则

(一)《咏雪》

(二)《陈太丘与友期》

30 寓言四则

3.《智子疑邻》

4.《塞翁失马》

七年级下册

5 伤仲永

10 木兰诗

15 孙权劝学

20 **

25 短文两篇

1.《夸父逐日》

2.《两小儿辩日》

30 狼

八年级上册

21 桃花源记

22 短文两篇

1.《陋室铭》

2.《爱莲说》

23 核舟记

24 大道之行也

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26 三峡

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28 观潮

29 湖心亭看雪

30 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

八年级下册

21 与朱元思书

22 五柳先生传

23 马说

2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25 诗词曲五首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赤壁

3.过零丁洋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山坡羊潼关怀古

26 小石潭记

27 岳阳楼记

28 醉翁亭记

29 满井游记

30 诗五首

1.饮酒(其五)

2.行路难(其一)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己亥杂诗

九年级上册

17 智取生辰纲

18 杨修之死

19 范进中举

20 香菱学诗

21 陈涉世家

22 唐雎不辱使命

23 隆中对

24 出师表

25 词五首

《望江南》

渔家傲秋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

武陵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九年级下册

17 公输

18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 鱼我所欲也

20 《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21 曹刿论战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23 愚公移山

24 《诗经》两首

1.关雎

2.蒹葭

望采纳,谢谢

15楼:匿名用户

这个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目录,星号都标上了。/yuwen/rjkb9a/自己去看如果好,就请采纳最佳,上面那个地址还有学习资料

中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大幅增加,孩子们准备好了吗

16楼:河北网络营销

古诗文一般能保留下来的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

躲让中小学生学学有好处的,

反正我已经毕业了不用学了,哈哈哈

17楼:云南万通汽车学校

这个有适应的过程,有些接受快,有的慢

征集:中小学语文教材将大幅增加古诗文篇目,您怎么看

18楼:千意梓元

挺好的。小时候学的东西,印象深刻。可以影响一生对审美的直觉和观念,陶冶情操。长大了会发现自己喜欢的某样东西源自小时候某句诗文里的情景,某时听到某些熟悉的诗句会觉得特别亲切,

语文教材里大幅增加的古诗文,该如何教好

19楼:无爱无伤

过去,对于古诗文教学,教师最常用的办法是“串**”。不管是较长篇幅的文言文还是语言更为精炼的古诗词,教师生怕学生理解不了,于是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地给学生讲解翻译。虽然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在考试时得高分,但耗时费力,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且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语言表达以及深刻的文化意蕴,并没有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学生收获的只是一堆支离破碎的文言文知识。

如今,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古诗文的比例,如果再采用这种“串**”,首先是时间不够用,每学期语文课时固定,不可能给古诗文教学大量的讲解时间。其次不符合课改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串**的整个过程都是教师“独角戏”,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记,既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也没有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古诗文教学应冲破“串**”的樊篱,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在“读——思——用”上下功夫。

首先是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传统的“串**”教师害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很少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一篇文章学完了,大多数学生几乎不会读课文,更谈不上背诵。学习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没有对课文的反复朗读,学生就难以形成对文言文的语感,即使教师讲解了,学生也不一定真正懂。

每学习一遍古诗文,学生至少要经历“三读”:一是初读。初步感知作品的主要内容,利用工具书及相关注释扫清语言文字障碍,并达到能正确朗诵诗文的程度。

二是理解读。学生在初读时,对作品的主题思想、结构和表达方式会提出一些疑问,此时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扫清思维上的障碍,等学生真正理解后,再让学生通读课文,此时学生会有一种“拨开云雾见太阳”的感觉,学习成就感会大大增强。最后是背诵。

背诵是积累,也是理解的升华,对于古诗词和篇幅较小的文言文,都要让学生达到背诵的要求,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对于其中的精彩段落,也应当要求学生背诵。

其次是多思。思即理解,学生理解古诗文有两个途径:一是在读的基础上,自思自悟;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动理解。

“串**”往往导致第二种类型的理解。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大力倡导学生自思自悟,尽量减少被动理解。教师不必再对每篇课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和翻译,可以先让学生对照课文自读自译,学生能自己读懂的,教师不必再讲解,可以用最少的时间讲一些疑难句式以及学生在自读时遇到的共性问题。

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节省课堂时间,给学生多一些朗读的机会。

引导学生多思,教师要转变观念,舍得放手,相信学生能思考,会思考,能独立解决问题。至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语言的欣赏以及文化内涵的挖掘,也可让学生自思自悟。只有学生真正思考过的问题,真正理解的东西,才能学得好,记得牢,用得上。

最后是多用。学了就要用,学了不用等于白学。有一些语文工作者认为,古诗文的表达方式和所涉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实用性不强,此言大谬。

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面对大体相似的问题情境,大多会产生相同的想法,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关键是想不想用,怎样用。

引导学生“用”文言文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让学生在作文中使用,二是在日常谈话、讲演中使用。古代留传下来的丰富的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就不必说了,在作文和谈话经常使用这些句子,会让人感觉到作者丰富的文化修养。

更为重要的是,古人的情怀、古人为人处世的生活方式,都可以作为作文和谈话的论据拿来使用,如:在谈论爱国主题时,可以引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论述挫折教育时,可引用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用这些材料做论据,一来可以显示作者的学识,二来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经常使用这些古诗文经典,文章的语言表达和格调意境会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