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敕令的历史意义,名词解释《米兰敕令》

2020-11-20 21:45:34 字数 4912 阅读 5660

1楼:百度用户

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的历史意义

罗马帝国最初信奉传统的氏族、家庭的神祇,反对异教,特别是反对**教在帝国境内传播。这是因为**教的传人否定罗马神,危及罗马统治者的神权统治。所以,就导致罗马帝国对它的**与镇压。

 但罗马帝国的残酷**不能阻止**教的传播,甚至连戴克里先皇帝的妻子也信奉了**教。到公元4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信奉**教的信徒多达600万人。**教不仅在帝国上层迅速发展,而且深入到军队。

面对**教势力的日益增长,罗马统治者逐步认识到**教这一新生力量有克服帝国思想危机的作用,开始对它采取了宽容与怀柔政策。

到君士坦丁时,由于**教被统治阶级利用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君士坦丁便改变政策,开始承认它的合法地位。

公元311年,君士坦丁为利用**教为他的统治服务,就与东部地区领袖李锡尼联合发布《宽容敕令》,准许**教徒信教自由,不受歧视。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与李锡尼又共同颁布著名的《(米兰敕令》,承认**教的合法地位,发还过去**时期没收的教会财产。

这是罗马法律上第一次承认**教会可拥有财产权。这道敕令可以说是**教史上的里程碑,是罗马帝国对**教从实行镇压的政策转为依靠、扶植、利用的标志。

名词解释《米兰敕令》

2楼:狂奔的老水牛

米兰敕令(英文:edict of milan),又译作米兰诏令或米兰诏书,是罗马帝国皇帝君

回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答在313年于 意大利的米兰颁发的一个宽容**教的敕令;此诏书宣布罗马帝国境内有信仰**教的自由,并且发还了已经没收的教会财产,亦承认了**教的合法地位。米兰敕令是**教历史上的转折点,标志着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对**教从镇压和宽容相结合的政策转为保护和利用的政策、从被**的“地下宗教”成为被承认的宗教,而**教也开始了与帝国**的政权合流。为奴隶主统治阶级服务。

米兰敕令的历史评价

3楼:手机用户

君士坦丁大帝是使**教成为罗马帝国正式宗教的皇帝,从此**教成为帝国的精神支柱。**教由此在欧洲大规模公开传播,为其成为世界第一大宗教奠定基础。

米兰敕令的背景

4楼:夏妹纸

**教是世界上最大的、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教,它由犹太教脱胎换骨而来。公元元年前后,犹太教内部分化为四个宗派:撒都该派、法利赛派、奋锐党和艾赛尼派,**教极有可能是由艾赛尼派犹太教发展而来。

**教的创始人是公元1世纪的犹太人耶稣。耶稣在历史上众说纷纭,但下面几点则可以肯定:耶稣是犹太人、生活在公元1世纪初、30岁左右在加利利和犹太各地传教、曾收12门徒、遭到犹太教上层的嫉妒与**,最后以反罗马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在公元一二世纪时,罗马的统治者认为**教无非是不大讨人喜爱的犹太人的一种教派,因此**教和犹太教一样遭到罗马统治者的压制。当时的罗马帝国信仰集古希腊和古罗马众多神祇的多神教,因此笃信一神论的**教显得特别另类。而且早期的**教徒多是贫苦之人,由于他们具有明显的反抗意识,不与统治阶级合作,因此多次遭到罗马统治者的**,如在戴克里先时代,**教就遭到了自称罗马旧神朱庇特之子的皇帝的疯狂压制。

不过间或也有一些皇帝对**教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使得到3世纪时**教徒有600多万。随着**教的发展,教徒的成分也发生了变化,教义也更趋向于顺从统治阶级,统治阶级也开始了解**教。

宗教历史上的米兰簌?令什么意思

5楼:颖水港的夜

应为米兰敕令。

内容为:宣布罗马帝国境内有信仰**教的自由,并且发还了已经没收的教会财产,承认了**教的合法地位。

米兰敕令标志着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对**教从镇压和宽容相结合的政策转为保护和利用的政策、从被**的“地下宗教”成为被承认的宗教,而**教也开始了与帝国**的政权合流,为奴隶主统治阶级服务。

背景:1、公元一二世纪的罗马帝国信仰集古希腊和古罗马众多神邸的多神教,因此笃信一神论的**教显得特别另类。而且早期的**教徒多是贫苦之人,由于他们具有明显的反抗意识,不与统治阶级合作,因此多次遭到罗马统治者的**。

2、随着**教的发展,教徒的成分也发生了变化,教义也更趋向于顺从统治阶级,统治阶级也开始了解**教。

3、君士坦丁大帝执政后,他发现**教对于信奉“多神”的罗马来说是一种造反和破坏的力量,而在**教内部却有一股统一的和有组织的力量,耶稣的精神在全罗马帝国甚至在帝国范围以外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自由结合的团体契约,它提供了道义上团结一致的惟一希望。

内容及意义:“敕令”承认**教徒同其他异教徒一样具有同等的信仰自由权,归还给他们被没收的教堂和教会财产,免除了**教僧侣个人对国家的徭役义务,规定主教有权审判教会案件。从此**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合法宗教,成了国家政权的精神支柱。

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在尼西亚主持召开了“全世界大会”的宗教会议,制定了所有**徒都必须遵奉的信条:圣子**是永恒的,与圣父、圣灵是同体的。因为阿里乌斯派拥护皇帝的强权政体,不谋求教会独立,所以君士坦丁自己倾向于阿里乌斯派。

然而,君士坦丁并未完全抛弃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多神教,在他当政期间,**教与各种“异教”基本处于平行地位。380年,另一位杰出的皇帝赛奥多西一世正式公布敕令,宣布**教为帝国的国教,同时“取缔一切异教迷信活动”。从此,**教发展成罗马——地中海的唯一正统宗教。

6楼:钟杰恩

米兰赦令

当时一直在**追求真理的时期所发生的事情,早世纪的时候, 。意思指的是, 当时的皇帝****徒,后来因为 这位皇帝在战争败亡的时候,梦见的十字架使他的战争反败为胜,次日将军旗改为十字架,战胜仇敌,随后皇帝就将**教宣为国教,颠沛流离,东躲**的**徒们一下子成为了这个国家的最高的公民!

阐述**教的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7楼:匿名用户

**教,天主教,东正教同源,但是今天所说的**教大多数指的是

**新教(protestanti**)是由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教会和**徒形成的一系列新宗派的统称,简称新教,或译为更正教、反对教,也经常被直接称为**教,是与天主教、东正教并列,为广义上的**宗教的三大派别之一。

1、产生的背景 15世纪后期的西欧,封建制度开始解体。随着一批大、中城市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确立了**集权的王侯统治。

本来就松弛涣散的神圣罗马帝国和经受了大**创伤的罗马教廷,在长期的互相角逐较量中日见削弱。教会内部腐败。农民、城市平民和新兴市民阶级反抗封建神权统治的斗争,日趋激烈。

思想文化方面,文艺复兴唤起新的觉醒。一批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皇、主教和修道士的虚伪、贪婪和无知。经院主义神学已成为烦琐僵死的教条和无谓争辩的代名词。

理性主义和批判精神开始在知识分子中传播。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医学等都有了新的突破。这一切都预示着中世纪封建主义的崩溃,为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三大主流派的形成  新教所代表的**原则和精神可以追溯到14世纪后期的一些宗教改革先行者。英国威克里夫派和罗拉德派、波希米亚的胡斯运动和意大利g.萨伏那洛拉的信徒,把改革思想的种子撒播在欧洲广大地区。

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迅即在整个德国形成燎原之势。在瑞士,

**新教

u.茨温利和j.加尔文等的改革活动,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响。

英王亨利八世出于政治上的原因,由上而下推行宗教改革;在克兰麦的协助下,组成具有独特形式的新教教会,以摆脱教皇的管辖。到16世纪中叶,新教的三个主要宗派,即马丁·路德创立的路德宗,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和作为英格兰国教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欧洲出现,并同罗马天主教相抗衡。三大宗派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得到所在民族独立国家的世俗政权或诸侯的支持与保护。

在长期复杂的“宗教战争”之后,根据随之订立的一些和约,如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和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的“教随国定”原则,基本上形成了新教在西欧各国分布的格局,路德宗分布于德国大部和北欧诸国,包括丹麦、挪威、瑞典、芬兰等;归正宗为瑞士、德国一部、荷兰和苏格兰;安立甘宗主要在英格兰。三大宗派的信徒人数当时占新教徒的绝大多数,因此也被称为新教的主流教派。

16世纪末到17世纪,新教的三个主要宗派在教会组织和崇拜仪式上已基本定型。对教义的表述和阐述,经过长期的争论,也逐渐形成体系。新教的理论家以欧洲一些大学为基地,热衷于编写大量的神学著作,但内容充满烦琐的争辩和考证,失去改教初期那种富有**精神的活力。

这一时期后被称为新教经院主义时期。17世纪中叶,英格兰的清教徒运动要求以加尔文主义改革妥协保守的安立甘国教会,曾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面旗帜,把新教运动又推进一步,结果产生了脱离国教的一些新的独立宗派,如英格兰的长老会、公理会、浸会、公谊会等。清教徒运动后来由移民传到美洲,使新教在北美发展成为影响最广的教派。

在德国,以斯彭内尔为代表的虔敬主义运动和清教徒运动相呼应,提倡人个的虔修生活和布道工作,举办慈善事业,由弗兰克等创办的哈雷大学成为德国虔敬主义的中心,对后来新教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耶稣**建立早期**教,则是脱胎犹太教,犹太教圣经就是旧约,**教目前的圣经就是旧约加上耶稣**生平一些事迹形成的新约。

耶稣一生生活在今天以色列境内的一个不大区域,早年是木匠,后来30左右得道,开始自称犹太教旧约提到的弥撒亚(救世主)转世,是上帝耶和华的儿子。其传道大概就是要使徒追随信任他,**教义都是劝人向善,人与人和睦相处,并且鄙视人性恶的一面,比如守财奴,富人压榨穷人等其他一些社会人与人不平等。

耶稣由于自称弥撒亚,得罪了犹太教,当时统治者是罗马帝国,罗马人正在失去对很多地区的控制,罗马帝国在衰落中,行政当局也在寻找其统治不力的替罪羊。这两方面势力结合,将耶稣逮捕并处死。其主要**继续布道,罗马帝国对**教进行了严酷刑罚,很多人被杀和监禁,耶稣很多**都死于罗马**。

经过大约百年,**教在民间具有旺盛活力,由于其教义主要是以个人去除欲望,宣扬和谐,逐渐被当局接受,罗马从一个反对者,逐渐转为支持者,主要是想利用宗教力量维护统治。就逐渐发展建立了罗马教廷,也就是今天的天主教,天主教因东西罗马帝国的**又分离出东正教。

天主教由于和政治结合,有教廷类似政治体系的结构,在16世纪的马丁路德改革中,分离出了今天新教,也就是今天常说的**教。**教和天主教主要区别是,不建立教廷,教会独立,不再有隶属关系,不合**结合避免政教合一,增加了很多人性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