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作者的兰亭序的字有什么特点,唐朝李世民《兰亭序》是什么?

2020-11-20 13:05:14 字数 5809 阅读 3679

1楼:匿名用户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的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精致的书法、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

他的成就是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开晋后妍美流畅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

行书《兰亭序》是王曦之书法代表作,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整篇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有人说《兰亭序》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如,足以看出人们对他的喜爱。

《兰亭序》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传世刻本极多,著名的有开皇本、定武本、神龙本三种。开皇本所见有二:

其一帖尾署“开皇十八年二月二十日”另一帖尾署“开皇十三年十月”,因刻于隋开皇年间而得名,其书法朴拙迟重,与定武有灵滞之分。定武本索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故名。浑朴敦厚,为诸刻之冠。

现存定武本有二:一为元柯九思藏本,署签“定武兰亭真本”,另一为赵孟兆页藏本,赵前后题跋十三则。清乾隆年间遭火焚,仅残存三小片,十六行,六十余字。

神龙本因帖之前后有“神龙”半通印,故名。唐褚遂良摹本,字体娟秀静雅,真迹尚存。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唐朝李世民《兰亭序》是什么?

2楼:匿名用户

唐人记载兰亭故事有两种版本。刘悚《隋唐嘉话》记:“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

陈天嘉中,为僧众所得。……果师死后,**僧辩才得之。太宗为秦王后,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

及知在辩才处,使萧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

‘《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太平广记》收何延之《兰亭记》记载大有不同。

何文称,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

萧翼隐匿身份,乔装潦倒书生,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悬于屋梁之《兰亭》真迹,《兰亭》,遂为萧翼乘隙私取此帖长安复命。太宗命拓数本赐太子诸王近臣,临终,语李治:“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

汝意如何?”于是,《兰亭》真迹葬入昭陵。何延之自云,以上故事系闻辩才**元素于永兴寺智永禅师故房亲口述说。

刘、何二说,情节悬异。一般以为,何说漂浮失实,刘说翔实可信,骗取与耳语没有了。两者情节虽异,但《兰亭序》真迹埋入昭陵,说法却一致。

此事又有余波。据《新五代史·温韬传》,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曾盗昭陵:“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

”依此记载,则《兰亭》真迹经“劫陵贼”温韬之手又复见天日。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兰亭序》偕葬时,为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掉换,真迹留存人间。然此后《兰亭》真迹消息便杳如黄鹤,其下落如何,更是谜中之谜了。

希望采纳为答案 谢谢

3楼:匿名用户

兰亭序是晋代王羲之所写,唐代的是摹本

4楼:匿名用户

唐朝初年,江南会稽山下的永欣寺来了一位北方打扮的读书人,他与主持辩才和尚一见如故,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辩才和尚从秘室里取出一个素绢的包裹,从里面拿出一件书帖。读书人接过一看,正是李世民朝思暮想的《兰亭序》,心里一阵狂喜,但还是不动声色地还给了辩才,声称是件赝品。

辩才很生气地说:这是我师傅智永和尚亲传我的,他是王羲之的七世孙,焉能有假。    隔天,辨才外出作法事,那个读书人偷走了辩才和尚的法帖。

    萧翼用计拿到了《兰亭序》后,日夜兼程赶回长安,献给了皇上。据说李世民见到《兰亭序》后,高兴得睡不着觉,每天都要看上几遍。李世民还叫皇宫里的书法名家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临摹《兰亭序》,后来,又找来了当时有名的拓帖能手多人,采用双线勾填(“双勾描勒,这边是阳光,有阳光的地方,用纸,很薄透明的,罩在上面,先把笔画的两边描上,然后当中填上墨,叫双勾描”)的方法,分别拓印了几个版本。

也许李世民为得到《兰亭序》对辩才和尚采取的手段算不上光明磊落,但由于他对王羲之的宠爱,才使湮没了两百多年的《兰亭序》在世间流传开来。现在流传于世的《兰亭序》,大多是那时由唐太宗李世民组织人临摹和拓印的。  公元650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兰亭序》的书帖真迹与李世民一起埋进了昭陵,从此这幅书法作品就永远在人间消失了。

后来,这一天也成为了中国书法界的忌日。 但是李世民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三百年,他的陵墓就遭到了一场浩劫。 五代后梁的时候,有个温韬叫军阀,把长安唐太宗的昭陵扒开,昭陵里面书法字帖作品特别多,而书法字帖作品都是用很好的绸缎把字帖裱起来。

因温韬不懂书法,就把书法撕下来,把绫罗绸缎拿走,而后,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没有了,也许《兰亭序》的真迹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新的发现。。   那次劫难,是否真的毁掉了《兰亭序》,这个谜也许只有昭陵才知道。

王羲之的兰亭序有什么特点

5楼:冯梅叶水

当然有了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是王羲之的代表作

用笔方圆结合

刚柔兼济

既严谨又潇洒

传为王羲之醉酒后的作品

醒来后王又写多幅

均无第一幅的神韵

可以说至今无人可与之比肩

兰亭序所代表的

姿媚瘦硬的笔风

在后世极为流行

所谓“学书先学王”

只在唐代颜真卿创肥壮的颜体以后

这种风气才有所改变

就这些了!!

6楼:位景明勾赋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其文通篇气息淡和空灵

潇洒自然

无雕琢之痕迹

自然天成

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

通篇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

如“之”、“以”、“为”等

各有变化

特别是“之”字

变幻出二十几种不同的笔法

确是堪称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并且其文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传为王羲之当时醉酒后的作品

醒来后王又写多幅

却均无第一幅的神韵

。用笔方圆结合

刚柔兼济

既严谨又潇洒

传为王羲之醉酒后的作品

醒来后王又写多幅

均无第一幅的神韵

可以说至今无人可与之比肩

兰亭序所代表的

姿媚瘦硬的笔风

在后世极为流行

所谓“学书先学王”

只在唐代颜真卿创肥壮的颜体以后

这种风气才有所改变

7楼:宝宝

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如。

8楼:错漠所以珊

王羲之的

代表作,

行书中的极品!其中"之"有廿一个,个个形态不一是其最大特点.被奉为千古行书之尊!

请介绍兰亭序及其作者

9楼:高楼居士

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兰亭序 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

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兰亭序有中国书法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1楼 匿名用户 应当是兰亭集序。属于中国行楷书体的巅峰作品,属于王羲之壮年时代书艺成熟时期的作品,单字,行文与结构都达到极高的水平。后世书家都以兰亭集序作为临摹与模仿的对象,比如唐朝的褚遂良,以及虞世南甚至包括欧阳询,都有摹本,分别得其意韵,魂魄与风骨。 甚至王羲之本人后来重写过多次,再也没有达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