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口蹄疫的流行病学,怎么防止猪口蹄疫?

2020-11-19 20:15:18 字数 6255 阅读 4154

1楼:百度用户

fmd病毒传播方式分为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又可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目前尚未见到fmd垂直传播的报道。

(1)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主要发生在同群动物之间,包括圈舍、牧场、集贸市场、展销会和运输车辆中动物的直接接触,通过发病动物和易感动物直接接触而传播。间接接触主要指媒介物机械性带毒所造成的传播,包括无生命的媒介物和有生命的媒介物。野生动物、鸟类、啮齿类、猫、狗、吸血蝙蝠、昆虫等均可传播此病。

通过与病畜接触或者与病毒污染物接触,携带病毒机械地将病毒传给易感动物。

(2)空气传播 fmd病毒的气源传播方式,特别是对远距离传播更具流行病学意义。感染畜呼出的fmd病毒形成很小的气溶胶粒子后,可以由风传播数十到百千米,具有感染性的病毒能引起下风处易感畜发病。影响空气传播的最大因素是相对湿度(rh)。

rh高于55%以上,病毒的存活时间较长;低于55%很快失去活性。在70%的相对湿度和较低气温的情况下,病毒可见于100km以外的地区。 1.病毒分离鉴定 病毒分离鉴定的首选病料是未破裂或刚破裂的水疱皮(液),对新发病死亡的动物可采取脊髓、扁桃体、淋巴结组织等。

将病料悬液冻融2次,4℃过夜(至少4h)浸毒。以3000r/min离心15min,除菌后取上清接种细胞。或加1/3体积氯仿混合摇振数分钟,以3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装入试管中,加棉塞,4℃过夜,氯仿挥发后,接种单层细胞。

每份样品接种2~4瓶细胞,另设对照2~4瓶。37℃静止培养48~72h。每天观察记录,对照细胞形态应基本正常或少有衰老。

接种了样品的细胞如出现fmd病毒典型病变(cpe),要及时取出并置-30℃冻存。无cpe的细胞瓶要观察至72h,其后置于-30℃冻存作为第1代细胞/病毒液再盲传,至少盲传3代。凡出现cpe的样品判定为阳性,无cpe的为阴性。

为了进一步确定分离病毒的血清型,将出现cpe的细胞/病毒液用间接夹心elisa等检测方法定型。

2.补体结合试验(cft) cft是根据抗原-抗体系统和溶血系统反应时均有补体参与的原理设计的,以溶血系统作为指示剂,限量补体测定病毒抗原。当病毒抗原与血清抗体发生特异反应形成复合物时,加入的补体因结合于该复合物而被消耗,溶血系统中没有游离补体将不发生溶血,试验显示阳性。

3.病毒中和试验(vnt) 口蹄疫病毒血清型划分的依据是型间无交叉免疫保护性,vnt是型别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检测结果可靠,缺点是动用活毒,且用时较长,只能在专门的实验室中进行,无法推行于普通实验室。

4.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fmd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是将口蹄疫病毒抗体以化学方法偶联于醛化的绵羊红细胞上,当贴附于血细胞上的抗体与游离的抗原相遇时,形成抗原抗体凝集网络,绵羊红细胞也随之凝集,出现肉眼可见的红细胞凝集现象。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可作为fmd病毒抗原型别鉴定的初步方法,该方法简便、快捷,适合于田间使用。

5.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pcr具备实验诊断所要求的最重要的3个要素:①敏感,可将原样品放大上百万倍,使原本少得难以探察到的(pg级)样本扩增到能在紫外灯下肉眼可见;②特异,核酸片段与引物间的序列互补,使反应呈高度特异;③操作简单快速。rt-pcr检测的目标物是fmd病毒的rna,通常以病毒材料为被检样品,可对各种动物组织和细胞**的病毒材料进行检测,扩增到的pcr片段测定核苷酸序列后,可以确定所属的基因型和基因亚型,进而追踪疫源。

6.间接夹心elisa 国际口蹄疫参考试验室建议,检测口蹄疫病毒血清型应优先采用间接夹心elisa,oie和fao也一致推荐使用该方法定型诊断。 包括疫源追溯和追查易感动物及相关产品外运去向,并对之进行严密监控和处理

怎么防止猪口蹄疫?

2楼: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病是猪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烈性传染病。传播快,发病率高,主要危害猪、牛、羊等偶蹄动物,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家畜传染病之一。本病的潜伏期为1~2天。

【临床症状】病初体温上升至40~42℃,食欲减少,精神不振,随着病程的发展,在硬地上行走时表现明显的跛行,相继在蹄冠、蹄叉、鼻盘、唇、齿龈、舌面、乳头等部位出现米粒大、蚕豆大或更大的充满灰白色或灰黄色液体的水疱,水疱破裂后表面出血,形成暗红色糜烂。如无细菌感染,一周左右结痂痊愈。如有继发细菌感染,则病变向深层组织扩散形成溃疡,严重时造成蹄壳脱落。

当口腔出现病灶时可影响猪的咀嚼,导致食欲减退。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大猪很少发生死亡。但初生仔猪和哺乳仔猪,常呈急性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死亡率可达60%~80%。

【病理变化】病死猪尸体消瘦,鼻盘、唇内黏膜、齿龈舌面上发生大小不一的圆形水疱和糜烂病灶。个别猪局部感染化脓,有脓样渗出物。心肌病变具有重要诊断意义,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好似老虎身上的斑纹,所以称为“虎斑心”,此病变尤以突然死亡的仔猪明显。

本病易与水疱病、猪水疱疹、水疱性口炎混淆,单从症状与病理变化,不能做出判断,只有从自然感染的家畜的情况和水疱液接种小动物的观察结果才能予以鉴别。【防控措施】(1)预防猪口蹄疫的预防接种可用灭活苗或猪用弱毒苗。现在生产的猪o型口蹄疫,bei(二乙烯亚脂)灭活油佐剂苗,免疫保护期为6个月。

(2)紧急防制措施①当猪场有疑似口蹄疫发生时,除及时进行诊断外,应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疫情。

②一旦暴发口蹄疫,应迅速对疫点进行严格封锁、隔离、消毒。对确诊口蹄疫病例,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标准规程,将患病猪群全部销毁。在最后一头猪痊愈后15天,经过全面大消毒,方可解除“封锁”。

解除封锁前,严禁从外地购入猪只。

③对猪场的健康猪,应立即注射口蹄疫灭活疫苗(不能用弱毒苗),每头猪5毫升,颈部皮下注射。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2个月。

3楼:匿名用户

猪口蹄一般冬季、春季发生较多,针对猪口蹄疫应把预防作为重点,所以在此间做好猪口蹄的防止工作才是重中之重!

猪口蹄疫预防,步骤如下:

1、搞好猪舍的环境,用一些消毒药消毒,一般情况下是一周消毒两次2、在疫区的猪注射猪疫康,刚产下的小猪,没吃奶前,也可以注射,可有效地预防口蹄疫。

3、当猪发生口蹄疫时要及时与健康猪群隔离开来,然后采用血清抗体药物做紧急**,能够直接中和口蹄疫病毒。**方案:猪疫康200斤/支配合**头孢**一次即可痊愈。

如果有心肌炎类型的猪可先打地塞米松(孕蓄不可打地塞米松),半个小时以后再打针。

口蹄疫的主要特征和病变特征

4楼:匿名用户

1.易感动物多。

多种偶蹄动物均可感染,猪、牛、羊等易感动物多达33种,可由一种动物传染给另一种动物,易感动物广泛。

2.潜伏期短、发病率高、流行猛烈。

动物感染后仅需十几个小时就可发病排毒,传播迅速,发病率高达100%。仔畜常因心肌受损死亡率高。

3.感染性和致病力特别强。

据报道,牛只要吸入10个感染单位就可发病,一头病猪每天仅从呼吸道排出的病毒就高达108个感染单位,呼出的病毒如全被牛吸入,可使1千万头牛发玻猪呼吸道的排毒量是牛的20倍,况且病畜的任何部位均可排毒,排到环境中的病毒,可在污物中存活数月之久,具有极强的抗环境能力。在老疫区,可成为常在性疫源,每隔三五年呈暴发态势流行一次。

4.病原变异性极强。

目前知道的有7个血清型(a型、o型、c型、sat型(南非)i型、sat (南非)ⅱ型,sat(南非)ⅲ型及asia(亚洲)i型),我国主要流行o型、a型和亚洲i型。不同血清型又有若干亚型,各型间不能交叉免疫,同型不同毒株之间仅有部分免疫性,新毒株又在不断出现,而每出现一次新毒株,疫情就出现一次新高潮。

5.传播途径复杂。

传染源主要为病畜或带毒家畜,通过排泄物、分泌物和呼出的气体等途径向外排毒,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用具、环境、土壤等都是重要的传播媒介,也可通过气源远距离传播。

6.病毒对高温和光照的耐受性较差。

高温、光照(紫外线)对病毒有毁灭性的作用。一般盛夏较少发生,寒冷阴湿的秋末、冬春季节常发生流行。

预防措施

一.主动免疫:高发区域平时加强接种猪口蹄疫o型浓缩灭活苗。

a.后备母猪配种前接种4-5ml/头,产前30天接种4-5ml/头。

b.经产母猪产前30天接种4-5ml/头,产前10天再次接种一次4-5ml/头。

c.公猪每3个月一次,每次接种4-5ml/头。

d仔猪出生后70天接种3ml/头,仔猪出生后100天加强接种5ml/头.

2.被动免疫:增强猪群机体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有效降低口蹄疫病毒的感染率。

a.食用盐1000克/1000公斤+复方花青素500克/1000公斤,饮水9-10天.

b. 93%包被维生素c300克/1000公斤+复方花青素500克/1000公斤,拌料饲喂9-10天。

控制方法

1.封锁猪场消毒:

猪群用0.5%的过氧乙酸带猪消毒,一天两次。

猪栏用2%的戊二醛用于栏内消毒,一天一次。

猪场用氢氧化钠在栏舍外消毒,一天一次。

2.控制继发感染:

复方花青素一千克+阿莫西林五百克/吨,饮水.

复方花青素一千克+阿莫西林五百克/吨,拌料.

如何面对猪口蹄疫带毒问题?

5楼:喜欢你的倔强瞒

加强管理和检疫,此病是人畜共患疾病,当有疑似口蹄疫发生时应及时上报,同时严格实施局部封锁,隔离,消毒和**综合措施,凡与病畜有密切接触的工作人员应注意。

口蹄疫aftosa(属一类传染病)俗名"口疮"、"辟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其临诊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发生水疱。

6楼:唧吧大人

该病流行病学特点之一是动物的健康带毒与排毒,这也是该病害难以**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陆生动物疫苗与诊断手册》的介绍,反刍动物在**后或免疫后感染,容易形成持续感染现象,而猪则不会形成持续感染。oie把带毒超过28天的动物称为持续感染带毒者。

反刍动物带毒往往从几个月到几年,猪不超过28天,但感染超过28天的猪还往往能查出口蹄疫病毒核酸。可以肯定的是,猪的带毒时间没有反刍动物长,但确实存在带毒现象,即感染超过28天的猪仍有可能存在病毒核酸,但其是否具有感染性以及在现实中是否有流行病学意义还有待研究。

持续感染的反刍动物带毒时间长并且具有感染性,这一点得到世界公认,但由于猪带毒时间短及生命周期短,其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往往被忽略。猪的带毒与反刍动物持续感染的途径相同,一是免疫后感染,即疫苗免疫后,由于免疫效果不确实,虽然起到一定的临床保护作用,但未能抵御感染,或由于病毒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形成感染但不发病;另一途径是发病后的感染持续。应当指出的是,由于动物免疫状态不同及个体差异问题,不是所有的免疫后动物在面对疫情时都会形成带毒,也不是所有发病后**动物都会带毒相同的时间。

猪各器官带毒往往只在病毒血症期间,**后就很难查到病毒了。病毒血症过后可能存在活病毒的组织包括骨髓、淋巴结和扁桃体,以扁桃体带毒时间最长和最多。oie认为猪带毒不超过28天是对个体而言而非对群体,因为个体在28天带毒过程中还会排出病毒并会感染群体中其他个体,从而在群体中形成新的感染,这种新的感染可能引起群体中新的病例,或同样形成新的健康带毒个体。

这就意味着疫情过后28天群体并非处于口蹄疫病毒洁净状态。如有漏免个体或免疫缺陷的个体存在,则随时可能出现新的疫情。有些猪场疫情过后散发不断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免疫后或**后带毒是否有依据以及免疫后仍然可能带毒还有无必要免疫的问题,世界上多位学者做过研究。2006年塞浦路斯国际口蹄疫会议上多位学者报告了猪的带毒与排毒问题存在,并做出了免疫虽然不能完全提供临床保护和病毒学保护,但可以有效使免疫后感染的猪排毒量大幅减少的结论。笔者用国内疫苗所做的免疫研究同样证明免疫后带毒是确实存在的。

日本2010年暴发口蹄疫,由于法律要求只能扑杀不能免疫,当时易感动物多、感染传播太快,以至于来不及扑杀和处理尸体。但日本紧急改变措施使用疫苗紧急控制了疫情。疫苗起到了减少排毒和传播的作用。

为防止免疫后带毒动物继续排毒传播疾病,日本在控制疫情后将所有免疫动物当作感染动物全部扑杀处理。日本的经验说明免疫控制疫情是有效的,动物带毒与排毒是有风险的。

对个别猪感染后28天仍会有病毒核酸是否存在传播风险的问题,尽管oie手册中认定猪28天后不带毒,但oie动物卫生法典中却认为只要有病毒核酸即认为是一个病例,这似乎又是矛盾。尽管学术界有争议,但笔者认为核酸的存在间接证明病毒的存在,因此在风险评估中应当作为风险因素考虑。

对如何发现猪群中存在带毒现象的问题。疫情发生后猪群存在带毒是肯定的,但对一年以上没有疫情的猪群是否存在带毒问题需要实验室监测数据的支持才能做判断。一般活体只能采集血清做感染抗体的监测,也称非结构蛋白抗体监测。

这种蛋白只有感染活病毒后方能产生,而使用疫苗则不会产生。因此,只要有非结构蛋白抗体阳性即认为是感染过的动物,其有带毒的可能,但不能确认。如需确认则必须要做扁桃体病毒学检测。

由于试剂盒的灵敏度以及感染抗体有间歇式出现的特点,为提高检出率,对种猪每两个月检测一次,连续进行3次检测以提高检出率。对肉猪场的监测,在疫区最好常年在屠宰厂屠宰时抽检血清或抽检扁桃体查毒,这样既经济又方便。这可以比较准确地对某猪场环境的口蹄疫疫情进行整体评价,同时又可以比较准确评价整个地区的疫情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