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突出的互动形式包括多选

2020-11-19 19:46:42 字数 5008 阅读 5788

1楼:我是鲁班尺

abcd

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突出的互动形式有: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和强制

2楼:匿名用户

人类只能学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存在。

3楼:匿名用户

推荐答案不正确,正确答案是:abcde

见下面链接中第十一页

http://wenku.baidu.***/view/743e5bf67c1cfad6195fa7d2.html

社会互动分为哪几项基本要素?

4楼:司马铸剑

社会互动没有一个统一的互动理论。

在欧洲,德国的齐美尔被认为是欧洲第一位互动理论家。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社会互动对象应是与互动内容相对应的互动形式,并对社交、统治与服从、冲突与凝聚等具体互动形式做了详细的分析。他的研究也影响了美国社会学家。

在美国,作为早期人类互动的研究者和代表人物,乔治.h.米德的研究重点是行动--某个人在某种情境下的全部反应。

按照米德的观点,人类反应与动物反应不同,我们在作出反应之前要进行有意识的思考。而且人类拥有自我--一个我们与之交流的内在的"人",就像我们与别人说话一样。米德把与我们自己交流的行动看做人类意识的最重要的特征。

他强调人类互动是以为文化所定义的符号的意义为中介的。人类互动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一种行动过程。

符号互动论折叠

是指强调符号和意义在人类互动中之重要性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由米德创始。h.布鲁默,米德的学生,总结了互动论的三个原则:

(1)根据我们对于事物所赋予的意义,我们对之采取行动(2)我们对于事物所赋予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3)在任何情境下,这一解释过程通常包括米德所说的角色借用,即假定承担别人的角色并试图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情感--内在阐释过程,我们与我们自己交流。

许多活动是常规性的,并涉及我们无意识中获得的且想当然的许多定义。我们的共享定义指导着人类活动,甚至当这些定义与客观现实不一样时也是如此。

有时,社会情境的定义并不很清楚,通过互动,一个人可以领会期待和被期待。

有时,习惯性行为发生变动,人们对某种情境的定义也有可能变化,这些变化常常在实质性问题上为社会价值观的未来重大转换奠定了基础。

批评者认为,该理论仅仅关注个体互动方式,造成一种个人拥有无限自由的错误印象,忽视了社会结构、社会历史、社会经济对我们的约束。

后来布鲁默、库恩等人发展了米德的思想,分别建立了芝加哥学派和衣阿华学派。(1)芝加哥学派:人文科学方法,人的行为无法**、非决定性的,互动是一个角色创造的过程,主张用生活史、自传、日记、信件等,进行个案研究、非结构访问。

(2)衣阿华学派:实证主义方法,人的行为是被其地位、角色所决定的,根据个体的参照群体,可以**其自我评价,并进而**其行为。互动是一个角色扮演的过程,用问卷或态度量表来测量人们的自我概念,试图将互动理论操作化。

本土方**折叠

(又称常人方法学、民族方**)是分析人们在日常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一系列规则的一种社会学方法。按照本土方**者的观点,所有日常社会互动都遵循着某些背景假定或"规则" ,这些假定或规则形成了有序沟通的基础。违规试验已经表明了各种背景假定在人类互动中的重要性。

在这种实验中,实验者假装并不明白谈话背后没有明说的一些假定。

许多主流社会学家认为,对于社会学的一些主要(宏观)问题--如社会设置的特性以及社会中的权利运用等--而言,本土方**差很远。但本土方**正是把揭示社会交往的各种规则作为其中心目标的。

角色理论折叠

角色和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互动双方都需遵循一定的角色规范进行交往,一方角色失调,就可能中断或改变互动的方向。互动还有赖于人们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这使人们能够辨别和理解他人,预知他人的反应。

另一方面,没有另一方来互动,角色就失去了依存的条件。

实际上,角色理论和符号互动论的联系非常紧密。

拟剧论折叠

艾文.戈夫曼关于人类互动的研究被称为拟剧论,这种理论把人们看成是戏剧中的演员,它宣称人们是在按照社会剧本的要求扮演各种角色,并且人们的表演要接受观众的评判,观众对于可能解释演员真实性格的某些过失非常警惕。这种角色表演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社会互动即向别人表现我们自己,以便他们能够按照我们的愿望看待我们,诱导他们做出我们期望的行为。

人们的行为既包括"前台"行为,又包括"后台"行为。前台行为针对的是他们并不熟悉的一般观众,后台行为则是针对亲密朋友的。在有些情况下,人们组成剧班以表现某种印象。

当印象或形象遭遇别人挑战时,通常会导致尴尬,表演者的尴尬也伴随着观众的尴尬,观众通常"有意忽视"表演中的过失,为表演者保全脸面。

批评者认为,1)该理论过于静态地考察自我,有时,和不同的他人在一起的自我也不一样,所以不可能在所有互动中尽可能制造出最好印象,2)人们并不总在操纵社会,演戏,有时人们也努力诚实、真实地表白自己。对此戈夫曼也乐意承认印象管理只是社会现实的一方面。

参照群体理论折叠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个体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一个人的参照群体与他在行政上、组织上或地位上所从属的群体可以使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该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应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对个体来说,参照群体一是规范-对内化价值标准,形成社会态度有重要影响(和某群体认同-熟悉该群体规范-强化或削弱与其他群体的认同),二是比较-群体是个体对自我、他人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比较性标准。

该理论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具,是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工具。

社会交换论折叠

着眼于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代价和报酬。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交换行为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中。

涉及内容非常丰富,介绍几个有关命题:

(1) 成功命题:一个人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越愿意从事。

(2) 刺激命题:若某特定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的相同,越可能采取此类似行动。

(3) 价值命题:一种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4) 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随后同样的酬赏对他越没价值。

(5) 侵犯-赞同命题:a.当某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酬赏或得到未估计的惩罚时,他将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所预期的酬赏变得更有价值。

b.当某人的行为获得了预期的酬赏甚或大于预期的酬赏,或未获预期的惩罚时,他会很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行为。该行为的结果变的更有价值。

酬赏: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中所得到的收获,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价值依次增高。

该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尽量避免痛苦和增进快乐。忽略了人类行为社会的前提,带有浓厚的心理还原主义色彩。

人际互动理论折叠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并不都是按照社会规范进行的。社会生活中有大量互动是在与陌生人相遇时发生的;个体在同他人互动时常常带有情感等个人特点。由于人际互动涉及态度、动机等影响互动的心理特征,所以对人际互动的心理机制有大量的深入研究。

⑴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社会互动的重要推动因素,个人性格等心理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

⑵非语言沟通。65%的互动意义都是通过非语言沟通方式表达的,对身体语言的理解,是跨文化人际互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⑶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我们对于事物或人们是什么样子的假设及观念。我们获取人或物的某一特征时,将其转化为刻板印象,并希望这个人有特定行动。

⑷人际空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会在自己周围建立一种保护自己的"个人外泡"空间,选择性开放。这种空间距离有重要社会学意义,用以反映互动者之间的关系。

自我实现预言论折叠

如果人们认为情境是真的,这些情境就会变成真实的。该定理表明,人们不只对情境的客观方面有反应,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情境所具有的意义也有反应,一旦人们赋予情境某种意义,其随后的行为以及这一行为的结果将受这一意义的影响。虽然自我实现预言理论与符号互动论的解释有很大的一致性,但如"托马斯命题"被夸大时,会导致极端主义的悲剧。

互动的类型

互动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根据互动情境、互动维度、互动方式等标准,如

按情感关系,友好互动/敌意互动/情感无涉互动

按利益关系,合作互动/竞争互动/冲突互动

按地位关系,强制互动/服从互动/平等协商互动

按互动广度,单一角色互动/多重角色互动

按互动媒介,言语性互动/非言语性互动

按互动单位,人际互动/群体互动

按互动途径,直接互动/间接互动

其他还有,正式互动/有组织互动/非正式互动/无组织互动

传统互动/习惯方式互动/现代、创新方式互动。传统的互动基本上是直接的、面对面的初级群体的互动,现代社会的互动已日益超越时空界限,形成以大规模的现代化传输手段为媒介的间接互动。

从"过程"与"结构"的角度来划分互动方式,是互动论者取得的主要成果,也是他们研究的主要目标。他们力图从日常司空见惯的交往活动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建立并完善一种互动理论。早期的互动论者,着眼于互动是一个过程。

在他们看来,"社会互动"和"社会过程"是一个意思。美国芝加哥学派的r.e.

帕克和e.w.伯吉斯主张把"互动过程"分为 4个阶段:

竞争、冲突、顺应、同化。它们也适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两种文化体系之间交流、冲突、认同和融合的过程,与上述互动过程是基本吻合的。

帕克的"互动过程"论,带有明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色彩,它基本上是属于西方社会学早期的理论。虽然在帕克之后,还出现过许多类似的更详细更繁琐的互动方式的分类标准,但意义和影响甚微。

现代西方社会学的互动理论,正在从过程理论向结构理论转化。帕克和克鲁默是这一转化的倡导者。"过程理论"强调的是"自我",是"主客互动",而"结构理论"强调的则是"角色",是"角色互动"。

所谓"角色互动",就是由复杂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角色之间和角色之内的互动。原来心理学意义上的"理解"概念,已被社会学意义上的"期望"概念所代替。角色关系所带来的互动,是一种更固定化、更社会化的互动。

主体的地位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受到了更多、更大的限制,从而有可能导致丧失主体性的"过分社会化"现象的出现。以角色互动为中心的结构性互动研究,主要是在人际关系,特别是在非正式群体或小群体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