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五大取向八大理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中的八大理论

2020-11-19 19:42:18 字数 4966 阅读 6737

1楼:嘿秀嘿秀

理论心理学类

理论心理学的研究是围绕着下面八大主题来进行的,即:心理的生理基础、感觉与知觉的形成机制、个体与环境交感互动中学习的过程、个体的身心变化与年龄增长的关系、个别差异、动机与情绪、个体在团体活动中的行为和心理历程、异常行为和心理**。理论心理学包括:

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青年心理学肯定是很交叉学科的,发展心理学有,教育心理学也有吧。

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中的八大理论

2楼:匿名用户

理论心理学类

理论心理学的研究是围绕着下面八大主题来进行的,即:心理的生理基础、感觉与知觉的形成机制、个体与环境交感互动中学习的过程、个体的身心变化与年龄增长的关系、个别差异、动机与情绪、个体在团体活动中的行为和心理历程、异常行为和心理**。理论心理学包括:

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青年心理学肯定是很交叉学科的,发展心理学有,教育心理学也有吧。

心理学的五大主流观点是什么?

3楼:杰哥的

心理学的五大主流观点一般是指: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派,人本主义,生理心理学等,因为划分的方法有多种。

主流心理学的一个观点是,心理机制具有普遍意义,在不同领域以本质上相同的方式进行操作,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根据一个或几个简单的机制加以解决。

扩展资料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

4楼:匿名用户

1.古典精神分析,在弗洛伊德活着的时候占统治地位,最早在欧洲;

2.美国的自我心理学,是基础于古典精神分析的晚期弗洛伊德观点,由老弗的关门**哈特曼和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开创的派系,主要在美国;

以上两派都称为传统古典精神分析.不过这两派随着临床和理论发展现在已经衰弱了,很少分析家再全部同意这些了.

3.英国和美洲的客体关系理论学派,现在在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最主要来自由奥地利前往英国发展的精神分析家克莱茵的在40——60年的理论贡献.发展主要先在欧洲,后来同时又在美洲;

依恋理论是客体关系学派最杰出的学者包尔比,感慨精神分析的缺乏科学性的研究,所以和许多客体关系的精神分析家走了不同的路.他对客体关系理论中的分离焦虑等等作了许多婴儿科学实证研究,之后离开传统精神分析语境而创立的一种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结合的学派,是当今学院派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虽然依恋理论往往被客体关系理论家所不宵,但1980年之后,随着依恋理论的进展,那些屁话就少了很多.

4.自体心理学是美国前精神分析协会,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副主席科胡特1978年创立的,它的基础是自我心理学,也有部分**于客体关系的概念.它和学院派心理学有很大重叠.

也有许多科学研究的基础.这和传统精神分析风格很不同的.

不过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保守派基本忽视自体心理学的发展.不过自体心理学除了在美国有自己的组织,并且现在整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已经都是自体心理学的天下了.

自体心理学有他们自己的训练学院.而和现在的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不太同路.

5.拉康是法国精神分析协会独立出去的一种观点,大约在1960_70前后吧!他比较重视语言,号称要恢复弗洛伊德的原义,后来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分开独立发展.

他的著作语境完全是拉康自己创立的,所以外人很难读懂这些,只有经过解释才行.这个学派在法国有一定市场,但整体影响不大..拉康

5楼:乐活小豆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

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j.b.watson,1878—1958)。这一学派不同意心理学**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与控制行为的途径。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

行为主义主张客观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曼(e.c.tolman)、赫尔(c.

l.hull)、斯金纳(b.f.

skinner)。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它的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一个目标。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

也就是说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加进一个中介变量(o),使行为主义的模式成为“s—o—r”。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新行为主义强调客观的实验操作,冲击了内省心理学,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开展,但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境地。

(三)格式塔学派或称完形学派

该学派1912年创建于德国,创始人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 (k.koffka,1886—1941)、苛勒(w.kohler,1887—1967),后期代表有勒温(k.lewin,1890—1947)。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此派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感情的元素的总和,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

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该学派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境地。

(四)精神分析学派或心理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

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着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规律,但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遭到许多人的反对。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沙利文(h.s.sullivan)、霍妮(k.horney)、弗洛姆(e.fromm)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

新精神分析学派仍然保留着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尽管在其理论中有不同的概念名称,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起主要作用。

(五)认知学派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还应该包括皮亚杰(j.piaget)的发生认识论,他把人的认识发展看成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并仔细研究这一过程的发展阶段。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此,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这一学派反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一定必须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础后,才能研究心理现象。他们把人看成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脑的工作原则与计算机的工作原则相同,因而可以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比。

他们强调人的已有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力求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发现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规律,达到**人类认知活动规律的目的。他们还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综合分析。

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对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弗洛伊德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有积极的意义,对扩大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促进心理学的现代化、发展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等均有贡献,而且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但他们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加以研究,在心理学界依然存在争论。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rogers,1902—1987)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建的。它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贬低人性、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趋力,又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把意识看作是副现象,认为人不是“较大的白鼠”或“较缓慢的计算机”,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

因为,他们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为此,他们从**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价值角度,认为心理学应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成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展现人的潜能的途径。该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方**不排除传统的科学方法,而是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于发展中的学说,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他们对人的一些研究还停留在关于人性的抽象议论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