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李光地其人,康熙大帝关于李光地和周培功的问题?

2020-11-19 11:49:18 字数 5660 阅读 4489

1楼:

历史上的确有周培公此人,名昌,字培公。曾在图海手下任参议道,只不过不象康熙大帝描述的那么神奇而已。 《清史稿·图海传》中有他的记载。

其实历史上的周培公是个小角色,他只是清军里的一个幕僚。周培公长于计谋,曾因功授七品官。图海统领大军进至潼关时,他上《平凉策》,因此被招为幕僚。

清军攻下平凉咽喉虎山墩后,坚不可摧的平凉城已置于清军炮火之下。这时,在王辅臣部下任总兵官的黄九畴及布政使龚荣遇得知自己的同乡周培公在图海大将军帐下做幕僚,于是愿做内应,劝降王辅臣。图海最终没费一枪一弹降服王辅臣。

但剧中说周培公得到重用,任抚远大将军,有兵力20余万等等,皆属虚构。 历史上的李光地比康熙长12岁,生于明末,是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28岁的李光地考中进士,两年后授翰林院编修。

由于在三藩之乱时,他上蜡丸密疏,向清廷提供福建前方情报,受到康熙的赞许,很快升为侍读学士,又由于平定台湾有功,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距宰相辅臣仅一步之遥。 这时的朝廷,既有索额图与明珠满人间的争斗,又有汉人徐乾学、高士奇与明珠等人的角逐,李光地作为康熙十分信赖的汉大臣,自然成为各派争取拉拢的对象,也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政治斗争中。围绕李光地“三案”(“卖友案”、“夺情案”、“外妇之子来归案”)的斗争在当时就格外引人注目。

李光地平时研究《易经》,对变化之理独有见地,同时他又是一个精通权术的人。但再好的千里马也有失蹄的时候。一次,康熙让他推荐精通《易经》的人。

李光地推荐了侍讲学士德格勒,并说德格勒文章辞赋写得好。康熙联想到德格勒曾在自己面前吹捧过李光地,发觉两人互相勾结,心中不快。有一年,天下大旱,康熙令德格勒用《易经》占卜,得到是《?

卦》,德格勒于是解释说:“泽在天上,有雨,但决去小人,甘霖才能立降!”康熙问:

“小人在何处?”德格勒回答说:“阴乘阳势,逼近九五,他就是得时得位的人。

”康熙已明白是指明珠了。康熙与德格勒的占卜对话,很快被明珠得知,他立即把德格勒打入大狱。李光地遂以举荐不实被降职。

晚年的李光地得到了康熙的宠信,出任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康熙每有大事,都将他召入便殿,秘密相商。李光地感到皇帝“眷注深恩”,在“独对”时一般能够据情准理,抒发己见。

所以康熙帝慨叹说:“大臣中每事为我家计万世者,独此一老臣耳!” 另外,我怀疑魏东亭是曹寅的杜撰,穆子煦是李煦的杜撰。

至於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只不过是演义性质的**,千万不可信以为史。即使真有其人,年代,史实也与正史相差甚远。作者的历史观充其量只是村支书记的层次

康熙大帝关于李光地和周培功的问题?

2楼:快乐嘻哈

1.周培公与其推荐的图海劝降了“墙头草”王辅臣,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威信极高。朝廷(康熙)认为,一旦周培公造反,其实力对于虽削藩成功却实力大减的朝廷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将功劳几乎全部归在没有周培公就等于失了军师的图海身上。 2.李光地是墙头草,别人强时倚重哪边,别人一垮台就予以重创,至其于死地,以防其来日东山再起,揭露他,报复他 康熙将蓝齐儿嫁给了葛尔丹。

(李光地其实是康熙的老师,是父辈,不知怎么搞的在这部剧里成了康熙的准女婿)

3楼:剁肉机厂家

周培功是虚构的,李光地确有其人,康熙皇帝不用说了吧

魏承谟、吴启圣、周培功、李光地、伍次友这5位清朝人物尊位更欣赏谁呢?愿听阁下高见。

4楼:琥珀蛋糕

我更欣赏周培公与李光地。

魏承谟:历史上并无此人,是影视剧杜撰,原型是范承谟,范文程的儿子,后来死于三藩之乱。根据这个人的生平,可以看出十分清正刚直,懂得如何抚顺民心,而且能上疏直言奏明禁海政策的恶果,是个直臣,可惜就因为这份正直折损在三藩之乱里,深刻诠释了“刚过易折”。

吴启圣:谁啊?我只知道姚启圣,正直尚可,头脑不错,适合为政一方,但性格有缺陷,说好听点是豪侠义气,不好听就是冲动任性,因为收复台湾时施琅有康熙密旨,生生把自己呕死了……他只适合当亲近百姓的地方官,不适合居于高位。

周培公:这个人的真实生平与影视剧里并不一样,不过形象近似,有勇有谋,逻辑严谨,是真正的聪明人。能立功却又不贪功,能做官却又不想同流合污,必要时就站出来,毫不迟疑,是真正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者,堪为智者典范。

李光地:很难说他到底是怎样的人,只能用一个“伪”字来评价他,如果说周培公是官之道中的白,李光地就是政之势里的黑。在直隶的光辉政绩并不能掩盖他性格中贪婪虚伪的一面。

很多人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人能够深得康熙的欢心,甚至评价他“居官甚好,才品俱优”(康师傅真的很少这么夸人),其实我觉得,康熙重用他,与他君臣相得,是必然的,因为政治就是如此,李光地的污点长眼睛的人都能看到,康熙自然也能,但就是因为有污点,康熙才能放心的重用他,因为李光地有所求,且赤裸而直接,这样把自己的欲望与野心摆在明面上,多疑的皇帝才会放心。如果一位臣子无所求,皇帝会将他树立成为榜样,但绝不会重用。李光地是天生适合政治的人。

伍次友:不想过多评价,康熙王朝把他塑造成光明万丈人见人爱的角色,可是我想说,这样的人当了官基本是死得最快的那种。

5楼:匿名用户

你说的是《康熙王朝》的五位人物.我更欣赏周培公啊,他带着图海为康熙皇帝把三番给平息了,结果最后还因为自己不是满人就贬了盛京去做提督,虽然周培公是有点傻,但是我觉得他的精神太可贵了最后还画了一幅清朝的疆域图,当时演到康熙看完画之后说一定要救活他的时候觉得他这个人真的不容易,很敬仰他。。

6楼:匿名用户

当属李光地。魏承谟,伍次友都是**《康熙王朝》的虚构人物。周培公虽然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是一个小角色。

姚启圣虽然参加了平台战役,但也没立多大军功。然而李光地为官清廉,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深得康熙的信任,为官期间,政绩显著,贡献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

7楼:匿名用户

是不是康熙王朝看多了 ? 我个人倾向于姚启圣 原因,你也知道 平台嘛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李光地、姚启圣、魏东亭。历史上有这些人吗?他们的经历如何?

8楼:后汉皇叔

周培公、李光地、姚启圣这三个人是真是存在的。经历和电视剧中的有些相似,但不尽相同。魏东亭是完全虚构的人物。

9楼:3多哥

周培公、李光地、姚启圣都是汉奸,能力越大,破坏越大

<康熙王朝>里 李光地和周陪公都是谁演的

10楼:快乐嘻哈

廖京生 ·饰演· 李光地 李明 ·饰演· 周培公 http://post.baidu.

***/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139174161&z=16110810&pn=0&rn=50&lm=0&word=%bf%b5%ce%f5%cd%f5%b3%af#139174161

康熙王朝中,是周培公厉害,还是李光地比较厉害

11楼:匿名用户

李光地与周培公不可同日而语也,李光地虽然有才华,但其为人不正,做事风格尤其阴狠。明珠六十大寿上送**奏折,其心之狠毒,可见一斑。他在与蓝齐儿诗书往来之时竟然流连花丛,与娼妓为伍,这让康熙帝勃然大怒。

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周培公幼年丧父,十岁时,李自成进攻荆郢间,其母孙夫人殉难而死,周培公落魄无依。成为州卒小吏,不久依附显赫者进入京城,担任内阁供奉

李光地本是一介书生,因为民请命而进入蓝齐儿的心中,康熙也有意撮合二人。但是李光地在和蓝齐儿通信之时还与娼妓为伍,这焉能不让爱女心切的康熙恨之入骨。

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人,清朝康熙年间大臣、理学名臣。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历任翰林编修、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曾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

著有《历像要义》、《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等书。

所以李光地的下场就早已经注定好了,康熙在借他的手扳倒明珠和索额图之后。以台澎县缺少一个老成持重的县令为由,将李光地贬到了台湾,非奉诏书不得登岸。李光地的下场就是老死台湾,而且在康熙举办千叟宴时并没有邀请李光地来看(反而邀请了明珠与索额图二人)。

可知康熙在心中,他与李光地君臣情分已断。

而周培公虽然也被放逐在冰天雪地之中,授盛京提督之职。但是康熙之所以放逐他,主要是因为满族大臣见汉人周培公掌握兵权,害怕他成为下一个吴三桂,胡而群起而攻之。康熙平衡了局势之后,如满朝文武之愿,贬培公到盛京。

但是康熙是满怀着愧疚的,康熙在面临平台重任的时候,第一个想起来的还是要再度起用周培公。可是周培公的身体却一日不如一日,眼看不起。他还是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并献上了自己穷十年之功绘制的大清全舆图。

12楼:白山黑水浊衣客

以个人成就而言李光地比周培公高不少。李光地做到了内阁大学士这是相当于宰相的**。周培公在武功上出色一些,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出过大力。

他一生都在边疆活动。和李光地这种中枢要臣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比不可同日而语。

13楼:匿名用户

既然说的是《康熙王朝》电视剧,那当然是周培公比李光地厉害。

一、从全局眼光来看,周培公更胜一筹。周培公的主要功绩在于平吴三桂,从初期运筹和平解决吴三桂,到中期吴三桂叛乱后清廷决策应对,再到最后指挥大军平叛,充分体现了周培公的战略眼光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比较精彩的是康熙对吴三桂自觉削藩深信不疑时,突然收到吴三桂叛乱的紧急军情,康熙一下子倍受打击,方寸大乱,朝廷上下更是乱成一锅粥,明珠和索额图等重臣此时也哑口了,只有刚刚进入上书房的周培公立即提出应对办法,迅速得到各位重臣附议,一下子提升了自己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

李光地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表现是与姚启圣等人讨论平台方略时,提出“收台必抚台”,也得到了康熙重视,康熙甚至认为李光地看得比他都远,收台不抚台,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不如不收。

二、从能力方面来讲,周培公比李光地更全面。周培公除了站位较高,有很高的政治水平和谋略外,又有很强的具体实践能力。平三藩前期,周培公作为上书房大臣参与军机,协助康熙统筹全国。

中后期他直接指挥军队对吴三桂叛军作战,硬是把一支由家奴组成的杂牌军训练成虎狼之师,并指挥大军势如破竹,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相对而言,李光地在筹办对台事务时,成为姚启圣得力助手。但他更厉害的地方在于政治权谋,在文韬武略方面不及周培公。所以康熙重用李光地打击明珠和索额图两党势力。

三、在为人处事上,周培公比李光地更加老练。周培公眼光犀利但为人谦和,作为寒门子弟,却对个人进退荣辱看得很开。进入上书房后,面对明珠和索额图、陈敬廷等朝廷重臣,他既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力为国家考虑问题,又不会过于突出自已而得罪他人。

在康熙御前单独召见时,索额图献出要用周培公人头求取吴三桂退兵的歪招,周培公却为索额图求情,最后也让索额图感动不已。周培公率大军平叛就要取胜时,康熙却召回周培公,让图海独自带兵。图海对朝廷的行为感到不平,周培公却看得很开,这种拿得起放得下的心态,早已超越了大多数人。

李光地初入上书房,意气风发,却在安排人事问题上跌了跟头,一边是索额图和太子,一边是明珠和大阿哥,每人交待的人选都不能少,但总的名额又有限,左右为难之下,李光地居然当着康熙和几位重臣以及皇子的面把这事直说了,后果当然可想而知。要不是康熙力保,李光地早就暴死了。

受到教训的李光地从此学乖了,随后他暂时收敛锋芒,成为康熙的宠臣一举扳倒明珠和索额图两党,正当李光地踌躇满志地想更进一步成为重臣时,康熙却把他贬到了台湾。

周培公的结局也不好,但主要是因为康熙对汉人的猜忌而受冷落,康熙自知对不起他,周培公死时为他守灵一夜。李光地被贬却是因为他人刻薄、手段狠毒,康熙担心自已死后,后继之君难以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