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药学院的科研机构,武汉大学药学院的科学研究

2020-11-18 21:29:05 字数 5693 阅读 8351

1楼:奶茶

药物分析与筛选研究所总体目标是在药物分析与筛选领域开展前沿研究工作并培养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及博士后等多层次高级专业人才。

本研究所由4名教师组成,其中珞珈学者特聘教授1名(博导)、教授1名(博导)、副教授2名。

科研方面,本研究所承担国家自然科学**6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和青年**2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近300万元。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2项,晨光计划项目1项,武汉大学引进人才及创新科研项目5项及校企合作项目多项,近年来本研究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6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多项。

教学方面,已完成药物分析专业的基础及专业课程建设,并开设了完备的药物分析相关课程,“药物分析”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承担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1项,武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等共3项,发表教学研究**多篇,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药物分析学》(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人才培养方面,本研究所每年共招收博士生2-4名,硕士生8-10名,指导本科生毕业**及大学生创新科研20余人。本所学生就业形势很好,就业渠道分别为赴美国、日本及国内一流大学及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高校及研究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及中外合资企业及国内大型企业从事药物相关研发与管理工作。

本研究所研究特色是运用微柱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色谱、色谱-质谱联用、激光诱导荧光、生物传感等现代分析技术为手段,研究药物的新的分析方法学及作用机理、集成化微纳流药物分析装置、药物分子识别材料、以及药物有效成分筛选及质量控制。开展的研究方向包括:1.

药物的色谱及电泳分离新方法;2. 药物分子识别材料及其应用;3. 微纳流控药物分析装置及其集成化;4.

荧光探针试剂的合成及其应用;5. 生物传感及药物电分析方法;6.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鉴定及质量控制;7.

药物筛选新方法;8.单细胞分析。 生物药物研究所系是以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其它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基础,借助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化学和物理手段,研究生物技术药物(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天然产物等)、药物在体和体外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大规模筛选的学科。

目前有基因工程药物(常见病相关基因研究、基因工程疫苗、dna疫苗、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剂、多肽类药物)、生物化学制药工程(包括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及相关的药物分析及筛选)、肿瘤组织芯片、分子药理学和环境保护产品开发等六个研究方向,从上述几个研究方向,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

本科生培养以为研究生教育培养合格生源为主要任务,兼顾培养社会上需要的本科应用人才。本研究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现用专业课教材将在五年内逐步用世界著名英文原版教材取代,它们是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制药工艺学、发酵工艺原理、细胞及分子免疫学、生物信息学及基因工程研究方法。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和自主培养师资的规模,使本科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在五年后全部采用双语教学。

研究生课程全部采用英语授课,争取把发酵工艺原理、细胞及分子免疫学、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研究方法建设成学院或学校优质课。五年里引进具有博士以上学位的教师五名。

本研究方向下设如下几个研究室:

(1)基因工程药物学实验室是一所从事基因工程研究与开发的综合性实验室,它主要从事常见病相关基因的研究,寻找疾病相关基因,开发具有临床意义的药物。为开发创新药物提供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发基因工程药物,蛋白质药物,多肽药物,多糖类药物,开发多种疫苗(蛋白质疫苗、dna疫苗),基因工程诊断试剂。**用细胞因子和基因**等。

(2)生物化学制药工程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从事生化药物研究和开发(包括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药物筛选及分离分析),以及基因工程药物下游技术研究工作,包括微生物发酵工程学、药物在体和体外相互作用、药物筛选及药物分析提纯工艺研究。

(3)肿瘤组织芯片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分类、储存和制备各种肿瘤组织切片,并将其制备成芯片,供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以及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材料,如下设备是实验室的必须设备:二氧化碳培养箱、液氮罐、各型切片机、荧光、倒置及常规显微镜、放射性同位素检测仪、以及其他细胞生物学研究用仪器。

(4)环境保护及石油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要从事石油生物降解过程的研究,分离克隆参与烷羟生物降解过程关键酶的基因,用于构建能高效降解烷羟的重组菌株。研究污水处理的微生物学,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化学药物研究所是立足于适应我国医药工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药学人才的培养,为提升我院药物化学专业科研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成立的。

药物化学专业自1994年开始向全国招收全日制本科生,经过14年教学和科研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雄厚的师资力量。本所现有在职教职员工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2004年获得药物化学硕士点授予权,博士点挂靠在武汉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生导师7人,培养了大批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毕业生就业率和本科生考研率一直位居学校前列。所有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7名,在读博士1名),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约占60%。人员构成反映出教学队伍老、中、青相结合,梯队层次好,教师教辅人员配备合理,互相协作。

化学药物研究所充分发挥武汉大学具有较强的化学、生物与医学的综合实力和优势资源,使药物化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专业方向,主要包括抗肿瘤、抗病毒药物研究,手性技术与药物合成研究,药物设计、合成及技术开发,天然药物化学及先导化合物研究,生物模拟天然离子通道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手性药物的电化学催化合成与分子识别,制药反应工程和药厂工艺设计等。

化学药物研究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学科发展。现拥有多名学科带头人,获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30 多项。已发表上百篇研究**,其中多数为sci收录。

申请各项专利 25 项,获批 15 项。化学药物研究所的科研条件正在日益改善。药学院现拥有各类先进设备的实验中心,目前有400 mhz核磁共振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荧光光谱仪和紫外光谱仪等用于药物化学研究的大中型分析仪器。

化学药物研究所决心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从事药学研究的专门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也为实现药学院成为湖北省和全国的药物(新药)研究、开发与评价中心及药学人才培养基地这一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武汉大学药学院的科学研究

2楼:影

1、药物化学

药物设计、合成及技术开发;手性技术与药物合成研究;天然药物化学及先导化合物研究以及新药的发现与开发。

基于类型衍生化(lead generation)与最佳化合物设计(lead optimization)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利用化学合成中的新方法、新技术,例如定向合成,组合合成、生物合成、半合成等进行合成。将药物筛选的过程在计算机上模拟,对化合物可能的活性作出**,进而对比较有可能成为药物的化合物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体筛选。在此基础上积累与建设化合物库,包括虚拟化合物库的建设与收集。

掌握天然药物化学基本技能,包括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的分离和结构分析,在功效筛选基础上进行结构改造,优化与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2、药剂学

将药物制成适合临床需要并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药剂是新药开发和研制的重要一环节。药物剂型对于新药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包括片剂、胶囊剂、溶液剂、乳剂、混悬剂等常规制剂的研究方法;开发和研制化学药物制剂、中药与天然药物制剂以及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在开发传统辅料的基础上,建立具有缓控释作用和靶向作用的辅料系统和载体,采用新技术研究药物与辅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期优化药物辅料的性能,改良药物的性能,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通过调节药物辅料的组分和结构来控制材料的降解速度满足不同药物控制释放的要求。通过适宜的药物载体,大幅度提高了药物在靶向器官中的分布,提高了药物疗效。

尤其是利用靶向基团特异性识别功能可以有效的提高抗癌药物的定向释放能力,同时也极大地降低抗癌药物的毒***。利用对外界变化因素,如光、温度、电场及特定的化学物质等的变化来调节药物的释放,改善药物的临床应用的顺应性,更好服务于患者。

3、生药学

生药学是应用本草学、生物学、化学和药理学等基础学科理论研究生药基原形态、种质资源、品种鉴定、质量评价、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保护利用的一门重要的学科。现代生药学已派生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药源生物dna条码识别与指纹图谱技术、中药材gap种植系统工程与关键技术、药用植物生物技术、药源生物生态适应性及产地变迁规律、濒危药源生物替代品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等。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

生药种质资源及其评价;生药品种鉴定及新资源发掘;生药稀缺基原替代物的功效与毒性;生药基原道地产区变迁规律;生药活性成分及其物质基础;生药有效成分及其质量控制;生药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基原的dna条码识别技术。

4、药物分析学

药物分析学是新药研究与开发中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内容为药物的分离、检测与鉴定相关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仪器装置及分析方法学。主要研究方向有:

基于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色谱等分离技术以及与质谱联用技术的药物分析新方法研究;基于现代仪器分析的药物筛选新模型与方法研究;手性药物色谱柱材料与分析新方法研究;药物分子识别纳米材料与荧光探针试剂研究;药物分离与检测集成化微芯片、微小化药物分析装置的研制;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中药化学成分分析;单个细胞中的化学成分分析;单细胞水平药物动力学研究等。

5、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生物药物包括生物技术药物和天然生物药物,是世界各国现代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本研究方向主要涉及蛋白药物、糖类药物、核酸药物等现代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手段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化学生物学等现代生物学与现代化学方法与技术,具体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生物技术药物设计关键技术、新型成药基因与成药蛋白的鉴定、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糖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规模化细胞培养技术、天然生物药物的部分合成、传统生物药物(如中药)的现代化研究等。

6、药理学

药理学以生理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理论为基础,是一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并为新药研制开发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与实验基础的重要学科。主要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开发新药,发现药物作用新用途,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是目前药学一级学科下最活跃的二级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方向有: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药物的毒性作用及中毒机制;与药物代谢密切相关的细胞色素p450等肝药酶系统的表达及调控机制;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药物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中药与天然药物中有效单体成分的药理作用;药物单体和中药复方多组分的代谢动力学等。

7、中药学

1) 中药资源学:主要围绕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建立,中药材道地性、质量稳定性与临床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中药材鉴定与质量控制,中药药源生物生态适应性及产地变迁规律,濒危中药药源生物替代品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等开展研究。

2) 中药化学:重点聚焦于中药和民族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的分离、结构解析及其构效关系上开展研究。

3) 中药药理学:主要侧重于中药、民族药的新活性功能,中药复方有效物质作用机理及相互关系;中药单方各有效部位中活性成分的作用机理及相互关系;中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转化与调控机理开展研究。

4) 中药药剂学:,主要抓住中药现代新剂型,传统剂型的改造与创新,中药经皮给药系统,中药缓控释制剂等方面开展研究。 基于大肠杆菌-秀丽线虫(ec-ce)系统的cdna文库成药基因筛选技术研究

几种作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多糖类候选药物研究

阿格列汀新药临床前研究

茯苓多糖衍生物冻干粉针研究

手性环丙烷螺环乙内酰脲抗癫痫和抗惊厥药物研究

抗肿瘤天然活性成分微流高通量筛选及分离分析新技术

中药药效物质组学用于抗癌中药药效物质研究

注射用连翘酯苷a抗肿瘤辅助**临床前研究(中药、天然药一类)

甘草酸二铵智能温敏水凝胶灌肠剂研制

抗癌一类新药冬凌草甲素注射液的研究

荒漠微藻生物医药资源化利用 项目名称 完成单位 主要完** 奖励类别及等级 湖北省地道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 药学院2 王有为、吴继洲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