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与地理环境的适应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0-11-18 12:23:28 字数 5875 阅读 2280

1楼:匿名用户

1.易于搬迁,蒙古草原属于游牧区,常常要根据草地搬迁,蒙古包易于拆装2.圆顶,不易被风吹到,蒙古草原空旷,风大,圆形更适合3.

结构合理,蒙古草原冬季寒冷,降雪量大,蒙古包的结构(圆形)不会积雪,避免被雪压垮

呵呵,我知道的就这些了

蒙古包与地理环境的适应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2楼:匿名用户

我国内蒙古地区气候干旱,草原面积大,主要发展畜牧业。这里的畜牧业过去以游牧业为主,牛羊把这片草地吃光了就要转场。蒙古包便于拆卸、安装,适宜这种生产方式。

蒙古包 吊脚楼 窑洞与地理环境的适应体现在哪

3楼:度娘菜园和厨房

蒙古包、吊脚楼、窑洞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体现如下:

1、蒙古包主要在内蒙古高原地区,该地区降水少,高原的地形平坦,牧草丰富,适宜放牧牛羊,该地居民是游牧的生活方式,蒙古包搭建拆卸方便。

2、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这些地区夏季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这种建筑通风防潮,避暑御寒。

3、窑洞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的年降水量少,气候比较干旱,黄土较多且黄土直立性强,并且该地区森林较少,盖房子缺乏木材,就地取材打窑洞可以节约木材等建筑材料,窑洞坚固耐用更有冬暖夏凉的作用。

4楼:匿名用户

蒙古包:蒙古人以游牧生活为主,蒙古包搭建与拆卸方便,适合并且满足牧民的生活习惯。

吊脚楼:这是重庆、贵州、湖南、湖北等地的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的物色民族建筑。依山靠河,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具有一定的传统。

窑洞:主要在黄土高源地区,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黄土直立性强,该地区的年降水量也少,土壤干燥,为挖窑洞提供了土壤与水文特征的必要条件。

而且有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更有冬暖夏凉的作用。

5楼:匿名用户

吊脚楼依山而建,可以节省空间,另外它高出水面,可以防潮防洪,且通风干燥,蛇竭难侵

蒙古包所在地区的气候与地理条件是怎样的

6楼:水云间

蒙古包主要在内蒙古高原,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年降水少,气候干旱。

窑洞与地理环境的适应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7楼:匿名用户

黄土高原地区冬冷夏热,请问年较差大,窑洞冬暖夏凉;黄土高原地区气候比较干旱,森林较少,盖房子缺乏木材,打窑洞可以节约木材等建筑材料。

蒙古包怎么能反映出当地气候干旱,地表环境以草原为主

8楼:靳延斌

蒙古包里有牧民,牧民以放牧为生。当然地表环境以草原为主,否则牛羊吃啥。如当地气候不干旱,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就不必放牧了。

9楼:兰烟牧场

蒙古包结构密闭,与外界接触少,减少屋内水分蒸发,且保持室内温度。(干旱)

蒙古包造型独特,像蘑菇,在空旷的地方更为醒目。蒙古包还可以拆卸,随牧民迁移选择合适的位置。(草原)

蒙古包的发明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怎样的关系

10楼:黄顺那颜

保护环境啊,如果用砖啊水泥什么的都是污染,还有我想说说一个重要的看法,很多人认为草原沙化是过度放牧的原因,其实这是一个**才说的,放牧又不是揪住一个地方啃,啃到沙子才撤走,放牧恰恰有助于防沙,羊啃草有助于根部的蔓延生长,现在专家说禁牧好,无非他们是看见了草原下面的煤炭,他们考虑的都是gdp,为什么长调快消失了?很简单,长调**游牧,你都不让游牧了没有那个环境了,怎么会不濒危呢!!!

11楼:匿名用户

天啊 ! 这个问题如果让我用蒙语说 我可以做的到可是汉语。。。有点难度

蒙古包具体有什么特点

12楼:我是你男神

1、易拆易装,便于搬迁,符合游牧经济生活。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制造,民间手工艺人就能制作。

还有,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和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很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2、蒙古包是东南向而设的。这与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阳,有朝日之俗有关。但这种东南向习惯不仅是一种信仰,更多的是为抵御严寒和风雪,包含着草原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和创造,因为他们居住在高寒地带,冬季又多西北风。

3、蒙古包通体呈现白色.

4、蒙古包独特的造型,具有计时功能。这是蒙古包与其他居室相区别的一大特点。

5、蒙古包是完全生态和环保的居室。

蒙古包的构成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 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 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架好,再架上顶部的“ 乌尼”将“哈纳”和 “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 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 安家落户了。

13楼:幻梦

蒙古包简介:

蒙古包(mongolian 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特点:蒙古包以圆形为总风格,无棱无角,呈流线形。包顶为拱形,其承受力最强,包身近似圆柱形,上下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

因此,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不会使蒙古包陷于灭顶之灾。搭盖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受冬春的十级大风,由于包顶是圆的存不住水,下雨落雪的时候,把蒙古包的顶毡盖上,它就形成了一个球状封闭体。因此它还能经得住草原上的大雨。

连续几天几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却安然无恙,再大的雨也不会漏进包里。

14楼:牧马人蒙古包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5百多人多人 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 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 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 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 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 “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 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 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 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 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 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 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 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15楼:匿名用户

适合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

蒙古人用羊胃形容自己的毡包,因为十三世纪的蒙古包其形如此。蒙古包顶上圆中有尖,中间宽大浑圆,下面可以算作"准圆"这种形式特点,使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受到蒙古包的缓冲以后,会在它后面适当的距离,形成一个新月形的缓坡堆积下来。这是因为蒙古包没有菱角,光滑溜圆,呈流线型形状。

包顶是拱形的,承受力最强(如桥梁之拱形)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大风来了,承受巨大的反作用力。上面的沙子流走了,下面的沙子在后面堆积起来。

搭盖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受冬春的十级大风。

蒙古包还能经得住草原上的大雨,这归功于它的形态构造。雨季蒙古包的架木要相对搭得“陡”一些,再把顶毡盖上,雨雪很难侵入。包顶又是圆的,雨水只能从顶毡上顺着流走。

但是,雨天蒙古包的压力会增加,而且蒙古包承受二千---三千斤的压力,是很寻常的事。蒙古包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蒙古人很懂得力学知识,架木制造的十分科学,把压力都分担了。

蒙古地方自古奇寒,然而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蒙古包,没听说一个冻坏的。因为其一,包内有火,牛羊的粪就是最好的燃料。其二,冬天毡包外面加厚,里面又绑毡子一层,隔风性能较好。

其三,还可以在包内盘暖炕,加上皮褥皮被怎么会冷呢?

蒙古包冬暖夏凉。因为它系球体,通体发白,有较好的反光作用。其背面还可以开风窗,还可把围毡边撩起来。

适应游牧生活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从事游牧生产,蒙古包的应运而生,给千万里长距离的自由迁徙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1)搭盖迅速 : 搭盖蒙古包,什么季节,什么地方都行。只要地面平整一些,周围水草好就行。

蒙古包因为是一种组合式的房屋,各个部件都是单独的,一个女人都可以搭起来。到一个新的地方,把它从车上或骆驼乘上卸下来,等人生着火熬好茶的时间,一座蒙古包就搭起来了。

(2)拆卸容易 : 拆卸蒙古包,比搭盖还容易几倍。围绳、带子都是活叩,很容易解开。

带子一解开,毡子和架木就自动分离。哈那、乌尼、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拆卸开并折叠起来。紧急情况下,一个人很快能卸完。

(3)装载方便 : 蒙古包的架木--哈那、乌尼、套瑙、门、都是分开的。外面覆盖的顶毡、围毡都是单个的,任何一件,一个女人都可以举起来放在车上。

蒙古包用骆驼驮运,用车装载,都特别适合。千百年来已经形成固定程式,想也不想就装载完了。

(4)搬迁轻便 : 除了套瑙以外,架木全用轻木头做成,以便搬迁是轻便易行。蒙古包自古以来就是为游牧经济服务的,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没有多余的东西。

如果是有钱人家,就把东西放在轿车里,去什么地方都很方便。一般的人家,有两三峰骆驼或两三辆勒勒车就行了。

放牧也好,打仗也好,都是连家一起走的。所以蒙古语有一个习惯的说法,把"家园"称为---格日特日格(家车)。

修造方便

蒙古民族一直自己制造蒙古包。蒙古高原有的是山林,木料不用发愁。剪下羊毛擀毡子,外面搭的东西就有了。剪下驼马鬃、尾,就可以搓成围绳和带子。所用的料全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蒙古包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可以拆卸。哪个部件坏了、旧了,就可以把它换掉。蒙古包可以扩大,可以缩小。

但是习惯上,蒙古人不喜欢缩小。儿子成家的时候,都要盖一座小巧的新包。以备今后生儿育女,扩大毡包。

扩大毡包的时候,把套瑙换掉,增加乌尼、哈那就行了。蒙古包这种制作容易,修理简便的特点,使蒙古人使用它到现在。

16楼:晴云茶烟

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与高超的技能。蒙古包有着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

蒙古包的包门开向东南,既可避开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也沿袭着以日出方向为吉祥的古老传统。而帐内的**部位,安放着高约二尺的火炉。火炉的东侧放着堆放炊具的碗橱,火炉上方的帐顶开有一个天窗。

火炉西边铺着地毡,地毡上摆放矮腿的雕花木桌。包门的两侧悬挂着牧人的马鞭、弓箭、猎枪以及嚼辔之类的用具。帐内的西侧摆放着红漆彩绘木柜,木柜的北角上敬放着佛龛和佛像,佛像前供放着香炉及祭品。

普通的蒙古包,高约十尺至十五尺之间。包的周围用柳条交叉编成五尺高、七尺长的菱形网眼的内壁,蒙古语把它叫作“哈那”。蒙古包的大小,主要根据主人的经济状况和地位而定。

普通小包只有四扇“哈那”,适于游牧,通称四合包。大包可达十二扇“哈那”。包顶是用七尺左右的木棍,绑在包的顶部交叉架上,成为伞形支架。

包顶和侧壁都覆以羊毛毡。包顶有天窗。包门向南或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