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在小学和初中哪些课文里出现的啊

2020-11-30 22:10:57 字数 3313 阅读 5639

1楼:王玺加油

小学《吃井不忘挖井人》《百里长街送周总理》

2楼:小疯子

没明白你主要指的事哪方面的啊

情感是在小学和初中哪些课文里出现的啊??

3楼:叉米思

多数课文都是跟情感有关的,像背影就是描述了父亲的怎么高大伟岸,还有描写社会,自然的,都是以不同的角度抒发作者的感情。

体现初中感情的文章!! 5

4楼:qpal豪

诗中别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白《送友人》)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6.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9.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诗中亲情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2.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辞》)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5.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5楼:匿名用户

啊!我多么爱,我的香米粑粑。

再不,介绍一篇鲁迅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看看小时的鲁迅,会发哪些感慨。

高尔基有部**,我的童年。狄更斯有部**,雾都孤儿。

勃朗特:简爱。

反正都有部分写小孩的,你可以看看这些孩子的感情都给怎么表达的。

初中课文 春 用一句话概括作者在文中蕴含什么感情

6楼:哈哈

感情破裂不一定非有什么理由,可能只是因为:岁月在变迁,彼此在成长..一生有许多日夜并不欢愉, 有人为我们沏了一碗感情深挚的热茶, 我们却总说来日方长,来日方长, 于是将茶碗搁置, 待花间一游再回,或他处小酌而归, 以为她仍旧会热香扑鼻的等在那里, 殊不知这世上回首之间, 便是人走茶凉。

小学课文里,人们怀着什么的心情登上了什么的山峰

7楼:小小紫罗兰天使

人们怀着忐忑的心情,登上了地势险峻的山峰。

希望能够帮到你

求文章《如何解决小学儿童情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请发至604810235@**.*** 谢谢

8楼:钻石小新

小学阶段都是很朦胧的,正确引导就好了

9楼:匿名用户

引导个人爱好 分散注意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哪些类型的情感

10楼:匿名用户

在教学中进**感教育是贯彻“文道统一”,教好语文课的重要一环。列宁在强调情感教育的意义时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的确,情感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动力,积极的情感会激励人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文章的情感是固有的、客观存在的,学生通常在阅读前却是无动于衷的,教师只有在备课中深入钻研,善于体察作者的情感并受其感染,才能继而感染学生。一般来说,作品的感情和学生之间是有差距的。

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知识浅薄,二是理解能力差,三是社会经验少。为此,教师只有想方设法地缩短这些差距,才能使学生动之以情,受到熏陶。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感教育呢?

一、咬文嚼字,揣摩感情小学语文要加强字词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脱离语言环境去抠字解词,而是应该在弄懂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咬字嚼字的工夫,不是机械地理解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的修辞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归纳、多比较、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词都不能轻易放过,没有一点含糊。

也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养成用字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至于有失误。

请问初中七年级上下册中【人教版】是**的课文有哪些? 5

11楼:匿名用户

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件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卓绝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目睹故土沦陷,依然无家可归。作者面对已失去的家园,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应该说,这篇课文的语言富有激情,主题也很有深度。

而它要面对的学生,都是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由于时代和生活环境的原因,他们根本就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就是对教材上记述的那段历史,也知之甚少。因此,情感领悟能力不强,导致他们对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难以理解,对课文的主题进行深度的把握也会有相当的困难。

不过,他们有朴素热烈的爱国情感和丰富诚挚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中应加以很好的引导、利用。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

正是他们,开创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合为一体,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东北作家群里,还有《憎恨》集的作者端木蕻良(生于1912年)。其中,《鴜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这是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像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

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件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卓绝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目睹故土沦陷,依然无家可归.作者面对已失去的家园,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