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今名人在青少年时期立志成才,勤勉努力的故事

2020-11-30 05:47:31 字数 5566 阅读 5412

1楼:匿名用户

1、凿壁偷光

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

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2、战胜残疾的巴雷尼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

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 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3、萤囊映雪

车胤(公元333-401),字武子,东晋时期南平郡离县人(今临澧县柏枝乡)。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其囊萤夜读 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他功名仕途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先后曾任:中书侍郎、待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两次进爵后,被朝廷封为关内侯与临湘候。

职守功勋,颇极一时之盛。

4、海伦·凯勒为梦想坚持不懈

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却努力的从一个让人同情默默无闻的小女孩变成让全世界尊敬的女强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么,生活对她的不公平可谓到了极致。

她完全可以放弃她的梦想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声痛哭,没有人会责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像一个植物人一样由人服侍。

可是这一切,她都没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盲语,触摸着事物,仅仅凭着她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涂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5、米勒学画

米勒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他生于农家,年轻时跟人学画,因为不满其老师浮华的艺术风格,便离开了他的老师。后来,他在巴黎以画**画糊口,渐渐地他对此种艺术感到厌倦,但其他题材的画也卖不出去,因此,一度陷于贫困、苦恼和绝望的深渊。

为生活所迫,他只好离开巴黎,住到乡下。在农村,他依然未能摆脱贫困,但美丽的大自然、淳朴的农民和农家生活,激起了画家的创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艰难,坚持创作,创作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种者》等。

从古到今名人在青少年时期立志成才,勤勉努力的故事!

2楼:王鹏霖

立志造桥

1937 年,在浩浩荡荡的钱塘江上,一座由中国人主持修建的我国第

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巍然屹立在江上。它向全世界宣告:

中国人不能造现代化大桥的神话彻底破产了。

主持和设计修建这座钱塘江大桥的,就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桥梁专

家茅以升。

他是怎样走上造桥之路呢?这要从茅以升的童年时说起了。

1896 年,茅以升出生于江苏镇江一个“寒士”家庭里,他从小在南

京长大。父亲茅乃登当时在江南官书编译局任编辑,对孩子的教育很重

视,当以升七八岁时就把他送进了新学堂——南京思益学堂念书。上新

学堂,要比过去在私塾读《四书》有意思多了,茅以升如饥似渴地学习

算术、国文、历史、地理等新课程,幻想着长大后当个数学家、工程师

可是,童年时遇到的一件事,却使他与造桥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是 1906 年端午节的事了。每年端午节,在南京市的秦淮河上,总

要举行热闹的划龙船比赛。这年端午节的前一天,茅以升就同小伙伴们

约好,第二天去秦淮河看龙船比赛。不料端午节清晨,他胃病犯了,疼

得额头直冒虚汗,妈妈说什么也不让他去。

茅以升只好呆在家里,可他的心早飞到秦淮河上去了。他盼望着小

伙伴们早些回来向自己介绍赛龙船的盛况。

傍晚,一位小伙伴看完赛龙船,气喘吁吁地来到茅以升的床前:“不

好了,秦淮河出事了!看赛龙船的人太多,把文德桥压塌了!”

茅以升细一打听,才知道这天在文德桥上,挤满了黑压压的观众,

因为人太多,把桥挤塌了,不少人落下水去,思益学堂有个同学就差点

淹死在那里。

“幸亏你没去,要是去了,说不定也掉到河里去了!”这位小伙伴

庆幸地说。

这不幸的消息,在茅以升心里激起千层巨浪,他的眼前出现了文德

桥下人们落水呼救的惨景。

10 岁的茅以升两眼含满了泪花,激动地说:“我长大了一定要学会

造桥,为大家造最结实的桥,决不像文德桥这样!”

父样在一旁听后,走过来称赞他说:“好啊,小小年纪就有不凡之

志!”从此,茅以升十分留心各种桥梁。他跟大人外出,只要见到桥,总

要注意观察桥面、桥桩,久久不肯离去。他在读诗文时,读到有关桥的

句子或介绍,就立即摘抄在本子上,见到有桥的画面就剪贴起来。

有一天,爷爷茅谦给茅以升讲“神笔”的故事:古代有一位白发老

人,他有一支神奇的笔。用它画鸟,鸟能在天上飞;用它画鱼,鱼会在

水中游;用它画楼呢,高楼就平地而起;

“用它画桥呢?”茅以升打断了爷爷的话,急切地问。

“桥就能飞架在江河上!”爷爷笑着回答。

“爷爷,上哪儿能找到这支神笔?”茅以升仰着小脸,睁大眼睛问。

他想如果自己要有这支神笔,要造桥就不难了。

“哈哈,许多人都渴望得到这支神笔,可谁也没得到过它,因为不

知道它的‘秘诀’!”爷爷说。

茅以升缠着爷爷,央求他公开神笔的“秘诀”。爷爷用毛笔在孙子

的手心里写了“勤奋”二字,语重心长地说:“这就是神笔的‘秘诀’。

掌握了它,什么样的高楼大厦,铁路桥梁,都会在你的笔下出现”

这以后,“勤奋”二字深深地铭刻在茅以升幼小的心灵里,把它看

作是自己渴望得到的神笔。

他下苦功背诵古诗、古文,在不长的时间里,就能背诵上百首古诗

和十几篇上千字的古文。一天,爷爷用毛笔抄写《东都赋》,茅以升站

在旁边暗诵,等爷爷抄完后,他竟能从头到尾背诵出来。爷爷惊喜地说:

“好!熟能生巧,巧能出快!”

为了进一步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他背诵圆周率的精确数值,

“3.14159”能把π值小数点后面的一百位数都熟练地背写下来,经

久不忘。

11 岁那年,勤奋好学的茅以升小学还没毕业,就考进了南京“江南

中等商业学堂”。他是班上年龄最小的,但是每次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

茅。15 岁那年,茅以升从江南中等学堂毕业。为了实现造大桥的理想,

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唐山路矿学堂,并选学了桥梁专业课。

1912 年秋天,孙中山先生视察唐山路矿学堂,茅以升聆听了孙中山

鼓舞人心的演说:中国要富强,离不开交通运输,仅交通开发一项就要

修十万英里铁路,一百万英里公路。希望大家努力学习筑路、造桥,承

担起历史重任!从此茅以升进一步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1916 年,他

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在唐山路矿学堂毕业了;不久又以第一名的考试成

绩,考取了清华学堂留美官费研究生;为了实现童年时的理想,他远渡

重洋,赴美学习。

茅以升童年时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担任过武汉

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主持修建了雄伟的武汉长江大桥,还撰

写了桥梁方面的许多著作,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建桥人才。

(雷风行)

事在人为

1955 年暑假,19 岁的丁肇中,在台湾的高中毕业了。学校要保送他

进成功大学,同学们纷纷向他贺喜。可是,他却有点闷闷不乐。因为,

他从小立下志向,要读第一流的大学,将来做出第一流的成绩来!他决

定,放弃保送资格,参加统一考试,要考台湾省最好的学府——台湾大

学。可惜,因为文科成绩不大好,他没能考上台大。这时,当大学教授

的父亲鼓励他说:“人生总不免会有挫折,只要不断发奋向前,将来还

可以转到台湾大学去,甚至出国留学。事在人为嘛!”父亲的一番话,

增强了他的信心。

丁肇中在成功大学,勤奋攻读,一有空就上图书馆看书。物理学的

奇妙世界,深深吸引了他,一批著名物理学家的事迹,尤其是铁匠的儿

子法拉第,靠自学而成为伟大物理学家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他。他下

定决心,要加倍努力,取得科学成就。

丁肇中在大学是学机械工程的,可他感到学这门专业提不起劲来。

读了一年之后,他便打算转学物理。他向父母说了自己的想法。

父亲说:“学工程,好坏都有饭吃,学物理却需要上等的才能。你

认为,你有能力跨入物理界吗?”

“只要埋头苦干,我想我会的!事在人为,您不是说过吗?”

丁肇中回答说。

母亲说:“不管你学哪一行,一定要成为那一行的佼佼者!”

“我一定努力!”丁肇中说。

恰好在这时,父亲和同窗好友、美国密执安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布朗

见面了。布朗教授十分欣赏这个胸怀大志的青年,决定帮助丁肇中去美

国留学深造。

这年 8 月底,他仅仅带着100 美元,独自来到美国。他决心自食其

力,用奖学金来养活自己,完成学业,并且要攀登物理学的高峰。

1960 年暑假,一位教授请他去现代化的“加速器中心”,协助实验

工作。在这临时性工作结束的时候,教授提出建议:“你就留在我们这

里工作吧,你很快会出成果,因为你有精细的工作作风和坚韧的毅力”。

丁肇中又经过另一位教授的指点,便决定留在这个实验中心工作。

1972 年,丁肇中已经是教授了。他向有关部门提出一项重要建议:

建造一个投资巨大、更加高明的探测器,用来看那些肉眼看不见,而且

又变化莫测的东西——“基本粒子”。他不顾一些人的怀疑、反对,亲

自动手,主持建造这个探测器。这可是个巨大而又精密的东西呀,光水

泥就要用上万吨,还要100 吨铝、5 吨铀、50 吨肥皂其中一个关键

的东西,内面装有8000 根极细的金丝,只要有一根出了毛病,那就得敲

掉上千吨水泥才能修理。建造这样的探测器,主持这样的复杂实验,真

像打大仗一般。而“司令官”就是丁肇中。

1974 年4 月初,这个庞然大物开动了。丁肇中和他的合作者们,日

夜奋战3 个多月,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每个实验都要做两次,还要再检

查两次。直到10 月底,他们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粒子”。这可是个了不

起的发现。当这个消息传遍美国后,物理学界的学者们立即集会,给丁

肇中他们打电报祝贺。两年以后,丁肇中获得诺贝尔奖。1976 年12 月

10 日下午4 时30 分,丁肇中在发奖仪式上,用中国话作演讲。从诺贝尔

奖开奖75 年以来,在500 多位获奖者当中,这是第一次有人用中国话作

演讲,全场2000 多人,一下子便轰动起来了。丁肇中终于实现了自己早

年的理想,为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