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八旗军的盔甲是彩色的,绿营军似乎没有盔甲

2020-11-30 05:27:43 字数 4788 阅读 7362

1楼:匿名用户

八旗分为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八旗,自然盔甲是分为八种款式,四种主色调。不过那种彩色盔甲似乎只有高层才有。

绿营兵是汉人部队,以绿旗为标志,没有这样的盔甲,但是普通盔甲肯定还是有的。

2楼:鬼殇赤泪

我也是道听途说,楼主可以了解一下。八旗中的骁骑营是彩色的盔甲,绿营和其他八先锋营,护军营据说是穿石青色(近似黑色),白泡钉有袖的盔甲。军官为白色甲面加黄泡钉。

而骁骑营军官是石青色甲面,黄泡钉。但据说到了中期开始,盔甲式微。一致后来绿营开始穿号服。

骁骑营甲里面没甲片。

清朝的士兵为什么不穿盔甲

3楼:陈mc乐园

1、清军里是有装备盔甲的军队的。但是大部分地方团练、绿营军都没有着甲,八旗有一部分铁甲或清朝棉甲(只是分类命名,并不纯粹是棉花)。

2、因为火器的装备与使用,使得古代盔甲都没用了。前期清朝的棉甲淋上水之后,还能防御早期的明朝火绳枪(仿制于日本铁炮,日本又从葡萄牙人那里学的),到了后期,抬枪出现以后,基本上也就没什么用了,加上装备盔甲,又很贵,所以,干脆不大量装备了。

明朝武备志里总结选择盔甲对抗火器中提到了铁甲对抗铁炮(日本仿制的葡萄牙火绳枪)的情况:“铁甲易生金肃烂,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贼率用火铳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用。

但铅子俱能洞入,且体重难久。”西方人也一样,他们曾经在火器时代发展完善了板甲,在文艺复兴末期甚至三十年战争时期都有一定规模的装备,但是很快他们就放弃给部队装备盔甲了,因为没用,火枪照样能穿透。

3、作战条件问题,明朝武备志:(南方)天雨地湿,铁甲易生金肃烂,必不可用矣。

4、钱的问题,古代的经费也是有限的,大量装备铁甲,那是明朝都不会干的事情。其实西方国家也是一样的,铁甲时代,普通部队都仍是一副皮甲装备,原因就是钱不够,打仗在什么时候都是花钱的。

所以,其实,也许火器时代清朝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但是主要原因还是财政支出的问题。其实历朝历代的古中**队,也是不能统一装备铁甲的,都是有钱有粮的精兵部队才会全身闪亮亮。

4楼:匿名用户

为了表现他们的勇和忠心 就像日本鬼子不带降落伞一样

为什么古代西方人打仗都有盔甲,中国却很少有盔甲?

5楼:哈雷珀特

古代中国和西方打仗都是有盔甲的,但是二者差异性比较明显。

中国人作战讲究阵法,盾牌和长矛的配合产生了数不清的名阵,这如同围棋一般,阵中穿插骑兵和战车,机动力要求十分明显,重铠不适合中国古代作战风格。

而欧洲打仗阵法讲究比较少,讲究单兵作战力,所以步兵着重铠,可以有效避免兵力流失。

这种特点一直到近代都一直存在。因为中国人多,地广,地形众多,所以打仗靠谋略与阵法;欧洲人口少,地下,地貌单一,平原作战多,多数靠蛮力。

其次中国古代也是人人都有盔甲,不过有些士兵着重铠,大部分还是穿皮甲,布甲这种轻便而且便于制造的盔甲,影视剧中为提高视觉效果,往往艺术化,用长袍替代了甲,看起来更美观。

扩展资料

中国盔甲演变:

一、西周盔甲

西周武士身着的“练甲”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

二、战国盔甲

战国时期的盔甲多用牛皮所制,将军的盔甲是用牛皮或青铜做的,士兵的头盔都用牛皮盔,在春秋中后期出现了铁甲和金属盔甲,到了战国时期,开始普遍使用金属盔甲。秦国“士兵”的盔甲是用铁做的,赵国是用铜或铁和金属做的,魏国楚国西周齐国都用金属盔甲,然而韩国和燕国是用牛皮和藤条做的,只有少部分用金属所做。

三、秦代盔甲

将军的盔甲,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

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

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皆为64厘米,其下摆一般多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四、西汉盔甲

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开始普及,并逐渐曾为军中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下穿裤。汉代戎服的颜色为赤、绛等都属红色。

汉代军队里普遍装备了“环首铁刀”。

五、魏晋盔甲

魏晋时期军戎服饰复原图。左侧为铁制筒袖铠,是一种胸背相连、短袖,用鱼鳞性甲片编缀而成,筒袖铠的外形与西汉的铁铠很相似,从头上套穿,这种筒袖铠坚硬无比。

胄基本沿袭东汉的形制,胄顶高高地竖有缨饰。右侧为魏晋时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裤褶服。袍长及膝下,宽袖。褶短至两胯,紧身小袖,袍、褶一般都为交直领,右衽,但也有圆领。

六、南北朝盔甲

南北朝武士复原图。图中前排为两裆铠,长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编缀而成,有的用整块大甲片,甲身分前后两片,肩部及两侧用带系束。图中后排两人所穿铠甲为明光铠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

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护心镜)。

七、隋代盔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

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更为华丽。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

八、唐代盔甲

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沿袭隋代的样式和形制。

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

直则天武周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

“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

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九、五代盔甲

五代时期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

十、宋代盔甲

以重量而言,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

12世纪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宋代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

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传说,宋太祖穿的镀金甲有60公斤重。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没有达到如此的重量。

绍兴十年左右,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女真族金朝骑兵。

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祏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此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十一、元代盔甲

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

戎服只有一种本民族的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

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

十二、明代盔甲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

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

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十三、清代盔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

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

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

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