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与费洛依德的观点区别在于

2020-11-29 12:46:37 字数 5572 阅读 4529

1楼:匿名用户

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最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新的心理发展观。这个发展观将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人们都需要克服一定的危机,这样才能够健康的发展。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最典型的不同点在于承认心理的毕生发展,而不是发展到青春期就停止了。当然,他降低了性本能在心理发展过程当中的作用,承认生物与社会因素的作用。

a答案是正确的,b答案错误,因为两者都强调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c答案也是错误的,两者都不属于环境决定论,那是行为主义的一套观点。

综上所述,选a。

2楼:眩晕瞬间

a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的“八段论”又叫社会心理渐成理论或社会性心理发展理论

心理学问题?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区别在于?

3楼:匿名用户

答案:a

解释:主要要从弗洛

伊德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观点入手,弗洛伊德的最重大贡献是其发展的精神分析学说,此学说主要基于1.精神层次理论2.人格发展理论3.自由联想理论

在此3个理论基础里,精神层次理论主要观点是“意识与潜意识”;人格发展理论主要观点是“泛性欲说”;自由联想理论主要观点是“梦的解析”,从以上3个理论基础来看,弗洛伊德始终没有提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作用”有相关联系。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区别

4楼:疏雨已有人使用

最重要也是导致他们**的无疑还是关于性在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埃里克森的八阶段更强调了社会因素的作用,而弗洛伊德,尽管他也看到了这一点(从他早期著作中有相当部分讨论着经验对人的影响),但毫无疑问尽管最后他吧性扩展到了广义程度上,但仍一直坚持着生物本能论,包括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另外,无论是他们两个中的谁,都看到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只不过埃里克森不仅从纵向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而且从横向的角度也赋予了新的内容,比如各个阶段所要发展的任务以及形成的相应品质。这是floyd所没做到的。

关于是否环境决定论,我想现在已经没多少人会持这种两极观点了,问题只不过是到底环境和遗传谁占的比例多以及他们之间如何相应影响。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楼:匿名用户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的和整合的作用。每个人在生长过程中,都普遍体验着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展顺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

在《儿童期与社会》这本书里,他提出了“人的八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建立了自己的发展理论。

第一阶段为婴儿期,是从出生到2岁。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婴儿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着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于是对其周围环境产生了一种基本信任感;反之,婴儿便对周围环境产生了 不信任感,即怀疑感。

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约从2岁到4岁。

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艾里克森认为这时幼儿除了养成适宜的大小便习惯外,他主要已不满足于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而渴望着探索新的世界。这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解决,对于个人今后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理想的态度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未来的秩序和法制生活作好了准备。

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从4岁到7岁左右。

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弗洛伊德认为这个阶段是产生俄底普斯情结的时期,对此,艾里克森的看法不同于弗洛伊德。他认为,男女儿童虽对自己的异性父母产生了罗曼谛克的爱慕之情,但能从现实关系中逐渐认识到这种情绪的不现实性,遂产生对同性的自居作用,逐渐从异性同伴中找到了代替自己异性父母的对象,使俄底普斯情结在发展中获得最终的解决。

本阶段也称为游戏期,游戏执行着自我的功能,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体现出自我**和自我教育的作用。艾里克森认为,个人未来在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儿童在本阶段主动性发展的程度有关。

第四阶段为学龄期,从7岁到12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学龄期儿童的社会活动范围扩大了,儿童依赖重心已由家庭转移到学校、教室、少年组织等社会机构方面。艾里克森认为,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习惯都可溯源于本阶段的勤奋感。

第五阶段为青年期,从12岁到18岁。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这一阶段艾里克森提出了“合法延缓期”的概念,他认为这时的青年承继儿童期之后,自觉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义务,感到要作出的决断未免太多太快。因此,在作出最后决断以前要进入一种“暂停”的时期,用以千方百计地延缓承担的义务,以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

虽然对同一性寻求的拖延可能是痛苦的,但它最后是能导致个人整合的一种更高级形式和真正的社会创新。

如果说以上五个时期是针对弗洛伊德的五个阶段提出的,那么以下的三个阶段就是艾里克森的独创。由于这三个阶段,使他的发展理论更加完善。

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从18岁到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艾里克森认为这时青年男女已具备能力并自愿准备着去分担相互信任、工作调节、生儿育女和文化娱乐等生活,以期最充分而满意地进入社会。这时,需要在自我同一性的巩固基础上获得共享的同一性,才能导致美满的婚姻而得到亲密感,但由于寻找配偶包含着偶然因素,所以也孕育着害怕独身生活的孤独之感。艾里克森认为,发展亲密感对是否能满意地进入社会有重要作用。

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约至50岁,主要为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这时男女建立家庭,他们的兴趣扩展到下一代。这里的繁殖不仅指个人的生殖力,主要是指关心建立和指导下一代成长的需要,因此,有人即使没有自己的孩子,也能达到一种繁殖感。缺乏这种体验的人会倒退到一种假亲密的需要,沉浸于自己的天地之中,只一心专注自己而产生停滞之感。

第八阶段为老年期(成年晚期),直至死亡,主要为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这时人生进入了最后阶段,如果对自己的一生周期获得了最充分的前景,则产生一种完善感,这种完善感包括一种长期锻炼出来的智慧感和人生哲学,伸延到自己的生命周期以外,与新的一代的生命周期融合而为一体的感觉。一个人达不到这一感觉,就不免恐惧死亡,觉得人生短促,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

艾里克森的发展渐成说有着自己的特色而不同于别人,可以说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维性的纵向发展观——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维性的,每一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的。

6楼:精医英雄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把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了若干阶段并命名总结特征,具体可以看地4版精神病学

7楼:残楼迟雨后

人格发展阶段轮,林崇德版发展心理学的38页

简述费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8楼:天风海雨楼主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性的发展在人的一生中经历五个主要时期:

从婴儿到5岁。

这是最重要的时期,因为它为一切性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方向。他说婴儿性欲的特征有两个:1、它在自己身上寻找性对象,如吮吸大拇指等。

2、它的每一个部分冲动,通常各自为政,互不相干,但都致力于快感的获得。

第一时期的性本能,最重要的是两种:口部的本能和**的本能。

口和与口唇相连的部分形成所谓的口部性快感区。儿童以吮吸拇指、咬东西或吞的动作来寻求快乐。一个小孩啃指头,表示他正在追寻某一种记忆犹新的愉快体验。

吮吸母亲的奶(或其代用品)原是孩童生活里最早体验的一种愉快的动作,也是最重要的动作。我们可以说孩子的嘴唇便是快感区。母亲奶汁的暖流,确能带来刺激,造成快感。

**附近地带构成**欲快感区。这一种部分本能是与排粪的行为相联系,他们的发展方式与将来性格的构成大有关系。小孩的粪便是他给这个世界带来的第一种东西。

他后来对金钱、他人、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大多受他在婴儿时期对排粪过程和粪便本身的态度的影响。这种说法初听起来似乎非常牵强附会,但应当看到,对待两岁的小孩,父母们总是不断训练他们,让他们不要随地大小便,而是到厕所里去排泄。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受到的训诫、称赞和恐吓大部分与他的大小便有关,所以,他对排粪功能的反映必然对他后来的性格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他慢慢地学会忍大便来对母亲表示轻蔑,并学会通过这种延迟动作来增加后来的快乐。在后来的生活中,忍大便的倾向对于积钱、固执和吝啬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另外,这时的儿童也把排大便的意愿作为对父母表示爱的手段;并且,由于这一行为所获得的感官上的快乐,这种意愿会转变成慷慨、奢侈等性格。

第一时期又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所谓的自恋期,开始于婴儿降生后的最初几个星期。这时,儿童还分不清自己和外面的世界的区别,还不知道什么是“自己”。

在这一时期,因为需要吮吸母亲的乳汁,所以,口部的性本能占了主导地位。将近两岁时,儿童开始有了自我这个概念,性本能开始向着自己,把自己当**的对象。因此,弗洛伊德把这一时期又称为那西瑟斯期。

那西瑟斯是希腊神话中著名的充满自恋的美少年。他用那西瑟斯的比喻来形容这一时期小孩自己对自己的爱恋。

第二阶段是两岁左右。这时,母亲发挥了权威,要求儿童控制便溺,这就造成**快感区的自我满足。这时,儿童往往以残暴和喧吵的行为和**奔走来炫示身体的嗜好。

第三阶段就是俄狄浦斯情节期(又称恋母情节期)。这是幼儿性欲发展中最危险的阶段,儿童开始向外界寻求爱的对象,首先不可避免地把爱的感情发泄到自己最亲近的人----父母或保姆身上。这时候,男孩的性要求要由自己的母亲来满足,对父亲则怀有对立的情绪。

女孩则正好相反。为了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前途,必须对幼儿的这种潜意识情意综实行压制、改造。这时,儿童的心理逐渐地发展了“自我”,形成了“超自我”。

强迫破坏这种情意综的心理因素是所谓的“阉割错综”。弗洛伊德说“对于一个开始玩弄自己的***而又不感到羞耻的男孩,他的父母或保姆总是用割掉他的***或割掉他的手来恐吓、威胁”阉割错综是为伊底帕斯情意综的解体开路的。

从5岁12岁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性欲进入潜伏期。原先粗野的、赤裸裸的性行为开始长时间地沉寂下来,停止发展。这时候,儿童的“自我”继续显著地发展起来,并开始学会以“自我”控制“本我”,使之慢慢地适应周围世界的客观条件。

从12岁到18岁期间

这一时期又叫生殖期。这时,幼年时期的性冲动全面地复活了,性生活的新流沿着早期发展的途径向前推进。青春期的开始带来了新的变化,幼儿的性生活改头换面,终于成为习见的常态形式。

在此以前,性冲动多半是自体享乐,如今则开始寻找性对象。从前每一种部分冲动都单独作战,各快感区各自在其特定的性目的上寻求快感。现在,一个崭新的性目的出现了,所有的部分冲动一起合作以求得该目标,而各快感区则明显地隶属于***这个主要区域。

以上是个人性的发展的全部历程即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一般地说,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都顺利地完成,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实现性成熟。但有时,在性的发展中,也会遇到阻力,因而,性发展就发生不协调甚至**。

例如,某一部分冲动会越过其他的部分冲动,变得过于强烈,导致性发展的不协调,这就会影响性的正常发展。又比如,在一个阶段上的失望会造成一种退却,形成所谓退化现象,性的发展退缩到较早的、较满意的阶段。一个失望的爱人会回到他幼年时代的母爱回忆中,陶醉于母爱中,或纵情于自恋的行为等。

弗洛伊德把性发展在某一阶段上的停止叫作“固着”。所有这些阻力、退化、执著等力量,隐藏着**后发生性**、神经质的危险因素。当然,这些因素的比例不同,影响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