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认为什么是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的好方法

2020-11-29 11:41:43 字数 4635 阅读 8319

1楼:课文你来说

鲁迅认为,知事论人是“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的好方法。

“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鲁迅的**创作对中国**现代化有什么贡献

2楼:匿名用户

鲁迅是中国现代**及现代**理论的开创者。鲁迅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在**。他以《呐喊》、《彷徨》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开创了现代**的先河。

现代**在他手里开创,也在他手里成熟。他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他不仅是现代**的开创者,而且也是现代**的理论开创者。

他的**理论,**于他丰厚的文学理论观念,更得源于他的创作经验,比那些纯粹的**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和指导性。首先,鲁迅先生创作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为中国**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普通民众,写出了"人的觉醒";他用白话创作,用截取生活片断的方法来显示生活的全貌;他用种种方法揭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他吸收和借鉴了现代西方**的经验,使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多样化;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优秀旗手。

从中国**发展史来看,鲁迅确是现代**的开山鼻祖。1918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 发表于《新青年》,以“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成为中国现代**的伟大开端。其次,鲁迅的**作品既使人感受到一种沁人心脾、回味无穷的感性美,又揭示着催人奋进、闪烁着时代光辉的理性美。

鲁迅是第一个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深刻的反映农民问题的伟大作家。当述及1922年至1925年北京文坛成了“寂寞荒凉的古战场”之后,鲁迅又发现其间从四处乡间跑来北京“侨寓”的一代年轻作者,所写**往往“隐现着乡愁”,鲁迅称之为“乡土文学”。这一命名也成为经典之论,被后起的研究者所广为采纳。

鲁迅“命名”不同于生硬地照搬某些洋概念,更不同于简单的拿文坛的事例去“证实”某种概念的存在,而是把构成文学史现象的最有特征的表现,上升为一种理论的概述与定位。类似的“命名”在鲁迅的其它论述中都有表现,如论述莽原社为“聊以快意”的一群,狂飙社对恶浊社会的讥刺搏击以及“虚无的反抗”,“未名社”在将“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等等。鲁迅寻找这种种不同创作倾向之间的转换或对立的关系,实际上这几个社团又都环环紧扣,此起彼伏地装点了20年代中期的文坛。

他站在人民本位的立场上,把中国人的主题—— 连同他们的破衣衫、悲哀的命运和痛苦灵魂带领了长期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盘踞的文学殿堂。在以往的作品中看到了太多的虚幻的民生,人民还是在水深火热之中煎熬,鲁迅以作品将人民从精神上解脱,这是一种从理论上的改观。在鲁迅的笔下,我们既看到了被兵匪官僚折磨得成为木偶人一般的中年闰土,也看到了像双喜、阿发一样机智能干、纯朴无私的农村少年。

鲁迅这些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奠定了雄厚的基石。在鲁迅反映下层人物的作品中,他的着意描写并非是那些惺惺相惜般的无病呻吟,总是把活生生的现实同残酷的封建制度以及国人所具有的劣根性紧密相连,以现实中的小事刻画出重大的社会问题。比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既是被科举制度愚弄乃至毁灭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又是一个不能清醒遭人耻笑的的可怜人物,给人留下一个可悲、可叹的鲜活人物形象,令读者无不深深思索。

同样《一件小事》中,启示知识分子正视自己的阴暗面,向满身尘垢却正值无私的“卑贱者”学习,从他们身上寻求希望和力量。第三,鲁迅在新文学所采取的不同思路让我们看清了新知识者在资源建构上的不足。鲁迅在师承上,他支持钱玄同,肯定文学革命的白话文文言,“白话在生长,总当笃信进化论,相信“文学救国”的思想伦理意义,而且在白话文问题上以《新青年》主张以后为大关键”。

在他的文学思想上,他承章太炎而来追慕魏晋文学的事实也早为论家所注意了。鲁迅通过发掘提炼特定的文学现象来把握文学进程,并在解释这些现象时,充分注意其与社会思潮的联系,注意形成典型文学现象的创作心态与情感表达方式。这样,所谓“历史的联系”就是很具体可感。

鲁迅通过文学现象的提炼去展示文学发展过程的方法,能做到抓住要点总揽全局,抓环节体现过程,这是文学史研究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至今仍不失其方**上的启示意义。他的作品是现实与理想紧密相连的完美整体,他秉承了诸家的众才之长,既深刻鞭挞黑暗封建社会的残酷,又把人类美好理想深情寄托出来,但绝不是虚幻的乌托邦式的超现实理想。譬如,他在《灯下漫笔》中写道“……这人肉的宴席现在还排着,有很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

扫荡这些使人者,掀掉这宴席,毁坏这厨房,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人如其人,文为心声。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通过自己的作品把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起来。

鲁迅宛如滚滚长江之上的一颗熠熠闪光的指路航标,鲁迅的作品永远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珍贵瑰宝。

3楼:匿名用户

创作了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

为什么说鲁迅先生是一个纯粹彻底的文学家

4楼:惜别彼岸的蔷薇

鲁迅是纯粹彻底的文学家,因其文章犀利伸展到一切可能的地方,至死都在拼命伸展抵抗。

他的文学创造的价值并非止于文学自身领域,鲁迅从根本上就是带着一种鲜明的文化目的去从事文学活动的。鲁迅在各具体文化领域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反省时也好,在提出建设性主张时也好,他的出发点都在于整体的中国文化的革新和发展,为创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新文化的方向。

5楼:一粒红尘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做过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他的**《摩罗诗力说》是中国最早系统地介绍西欧的文学**之一,他的译著《域外**集》(与周作人合译)是中国最早翻译的外国**集,作于1918年的《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他的《说镭》是中国现代第一篇科学小品文;此外,他参与编辑《新青年》杂志,与孙伏园、钱玄同等组成语丝社,出版《语丝》周刊,他还主持组织未名社,出版《莽原》、《未名》等刊物,与郁达夫合编《奔流》月刊,与柔石等组织朝花社,编译《近代世界短篇**集》,出版《朝花周刊》和《朝花旬刊》,印行《艺苑朝华》,介绍苏联和欧洲各国的版画。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列名发起人,并参加了“左联”的领导工作。在此期间,先后编辑了《萌芽》、《前哨》、《十字街头》和《译文》等公开的或秘密的刊物,并参加了《文学》、《太白》的编辑工作,领导了新兴木刻运动。鲁迅写了大量的杂文,在他的影响下,许多作家继起写作杂文,蔚然成风。

他支持和指导进步文学社团,关怀和培养青年作者,在译介世界进步文学,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遗产方面贡献巨大。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无论是**,还是散文、杂文,其成就都是举世瞩目的,它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鲁迅的文学创作不仅最先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而且在中国整个20世纪文学发展史中具有崇高地位。首先,他在**创作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他是我国现代**的开拓者。他的《呐喊》《彷徨》,在我国现代**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在五四时期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尖锐对垒中,他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白话文创作的**《狂人日记》,揭开了五四以后现代**创作的序幕。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杰出创造,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他的**塑造了阿q、孔乙己、闰土、七斤等著名的文学典型形象,这一系列的艺术形象,包含了巨大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揭示社会病痛,以引起疗效的注意,促进国民性的改造的巨大作用。在鲁迅之前,还没有一个作家像鲁迅那样以平等的态度描写过农民,还没有一篇描写农民的作品像鲁迅的作品那样,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展示了如此深广的历史的图景。

在**的形式上,鲁迅敢于打破传统的史传性的叙述方式,进行大胆创造,将民族化与现代化结合起来,创造了多种形式。他的**对我国现代**的形成、发展起到了奠基和样板的作用。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他的**都达到了登封造极的地步,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其次,他的杂文也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他以杂文为**,直接解剖社会、抨击敌人,直接地表现了烈火一样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广泛地接触了为**创作所没有或者不可能接触的问题。他的杂文是中国现代杂文成熟的标志,鲁迅杂文的创作笔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杂文作者,使杂文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种蔚为壮观的文学体裁,对后世杂文的蓬勃发展影响深刻。

第三,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散文《朝花夕拾》,均为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精品。《野草》采用的是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的“小感触”的形式,具有哲理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开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另有一组散文诗《自言自语》开“独语体”散文开河。

《朝花夕拾》是回忆散文集,开创“闲话风”散文的传统。

6楼:匿名用户

因为他有一颗纯粹爱国的心

求答案好心人 我没有分了 鲁迅先生说:“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若有取舍,即非全人”

7楼:匿名用户

所谓“猛志固常在”就是不变心中雄伟的志向。这“悠然见南山”出自陶渊明的诗句,是寄情于山水。鲁迅先生认为这两个是一个人,也就是说虽寄情山水不问世事,但胸中仍有远大抱负。

先生意在表明为人就应是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结合,若在其中有取舍,便降低了自己的人格。如李白,虽远离朝政,纵情于山水,但并为改心中之志向。又如陆游,久居他乡,也算是半个田园人,却到死还要鸣“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何等的心志,又是何等的志向!再看钱学森,名利于他如浮云,这何尝不是在利益上“归去来兮”?虽拒绝褒奖,但始终在科学上志向不改。

李白如此,陆游如此,钱学森亦这样。能说出此句话的鲁迅先生又何尝不是这类人呢?而现今生活中这样的人的确是少见,难怪先生要这样感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