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题目(10分)杂诗无名氏无定河

2020-11-28 22:19:42 字数 5244 阅读 6695

1楼:你大爷

(1)是边塞诗。从诗中的“无定河”“角声”“赫连台”“函关”等地名或事物中可以判断出。

(2)“一夕秋风白发生”用了夸张的手法,这个诗句用白发生长之速来状愁情之重,并且一句之中浓缩了“秋风”“白发”这样两种易引人遐思的典型事物,令人不由思绪悠悠,可谓神来之笔。无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是边塞诗吗?为什么?

2楼:s青莲谪仙

写西北边地羁旅的乡思在唐诗中是大量的,有些诗什么都讲清了:高原的景象多么荒凉啊!河上的暮角声多么凄厉啊!

我的心儿忧伤,多么思念我的故乡啊……等等,可你只觉得它空洞。然而,有的诗——譬如这首《杂诗》,似乎“辞意俱不尽”,你反而被打动了,觉得它真是充实。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这组对起写景的句子,其中没有一个动词,没有一个形容词。到底是什么样的“暮角声”?

到底是何等样的“旅人情”?全没个明白交代。但答案似乎全在句中,不过需要一番吟咏。

“无定河”,就是那“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中的“无定河”,是黄河中游的支流,在今陕西北部,它以“溃沙急流,深浅无定”得名。“赫连台”,又名“髑骼台”,为东晋末年夏国赫连勃勃所筑的“京观”(古代战争中积尸封土其上以表战功的土丘)。据《晋书》及《通鉴》载,台凡二,一在支阳(今甘肃境内)、一在长安附近,然距无定河均甚远。

查《延安府志》,延长县有髑骼山,为赫连勃勃所筑的另一座髑骼台,与无定河相距不远,诗中“赫连台”当即指此。“无定河”和“赫连台”这两个地名,以其所处的地域和所能唤起的对古来战争的联想,就构成一个特殊境界,有助于诗句的抒情。

在那荒寒的无定河流域和古老阴森的赫连台组成的莽莽苍苍的背景上,那向晚吹起的角声,除了凄厉幽怨还能是什么样的呢?那流落在此间的羁旅的心境,除了悲凉哀伤还能是何等样的呢?这是无须明说的。

“暮角声”与“旅人情”也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情”因角声而越发凄苦,“声”因客情而益见悲凉,不明说更显得蕴藉耐味。

从第三句看,这位旅人故乡必在函谷关以东。“函关归路千余里”,从字面看只是说回乡之路迢遥。但路再远再险,总是可以走尽的。

这位旅人是因被迫谋生,或是兵戈阻绝,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流落在外不能归家呢?诗中未说,但此句言外有归不得之意却不难领会。

暮色苍茫,角声哀怨,已使他生愁;加之秋风又起,“大凡时序之凄清,莫过于秋;秋景之凄清,莫过于夜”(朱筠《古诗十九首说》),这就更添其愁,以至“一夕秋风白发生”。李白名句“白发三千丈”,是用白发生长之长来状愁情之长;而“一夕秋风白发生”则是用白发生长之速来状愁情之重,可谓异曲同工。诗人用夸张手法,不直言思乡和愁情,却把思乡的愁情显示得更为浓重。

“词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姜夔《白石道人诗说》),这就是诗歌艺术中的含蓄和蕴藉。诗人虽未显露词意,却创造了一个具体的“意象世界”让人沉浸其中去感受一切。全诗语言清畅,形象鲜明,举措自然,又可见含蓄与晦涩和卖弄决不是同一回事。

中国古代无名氏写的诗有哪些

3楼:小周子

无名氏无定河边暮角声, 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余里, 一夕秋风白发生

无名氏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无名氏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无名氏〖水仙子○失题〗

青山隐隐水茫茫,时节登高却异乡。孤城孤客孤舟上,铁石人也断肠,泪涟涟断送了秋光。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

夕阳西下水东流,一事无成两鬓秋。伤心人比黄花瘦,怯重阳九月九,强登临情思幽幽,望故国三千里,倚秋风十二楼。没来由惹起闲愁。

常记得离筵饮泣饯行时,折尽青青杨柳枝。欲拈斑管书心事,无那可乾坤天样般纸。意悬悬诉不尽相思,谩写下鸳鸯字,空吟就花月词,凭何人付与娇姿。

~·※·~

无名氏〖折桂令○微雪〗

朔风寒吹下银沙,蠹砌穿帘,拂柳惊鸦,轻若鹅毛,娇如柳絮,瘦似梨花。多应是怜贫困天教少洒,止不过庆丰年众与农家。数片琼葩,点缀槎丫。孟浩然容易寻梅,陶学士不彀烹茶。

~·※·~

无名氏〖塞鸿秋○山行警〗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行一步、盼一步、懒一步。霎时间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斜阳满地铺,回首生烟雾。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

~·※·~

无名氏〖塞鸿秋○失题〗

爱他时似爱初生月,喜他时似喜梅梢月,想他时道几首西江月,盼他时似盼辰钩月。当初意儿别,今日相抛撇,要相逄似水底捞明月。

~·※·~

无名氏〖梧叶儿○失题〗

青铜镜,不敢磨,磨着后照人多。一尺水,一尺波,信人唆,那一个心肠似我。

~·※·~

无名氏〖红绣鞋○赠妓〗

长江水流不尽心事,终条山隔不断情思。想着你,夜深沉,人静悄,自来时,来时节三两句话,去时节一篇词,记在你心窝儿里直到死。

~·※·~

无名氏〖普天乐○失题〗

他生得脸儿峥,庞儿正。诸余里耍俏,所事里聪明。忒可憎,没薄幸。行里坐里茶里饭里相随定,恰便似纸幡儿引了人魂灵。想那些个滋滋味味,风风韵韵,老老成成。

一夕秋风千余里,一马平川驰平地。的下一句?

4楼:匿名用户

一朝春雨万物苏,一意孤行孤白发 可行?

5楼:匿名用户

一夜寒冬遍地袭,如何?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8分)杂 诗无名氏近寒食雨草萋萋,著 ① 麦苗风柳映堤。早是 ② 有家归未

6楼:手机用户

小题1:

①主要描写了雨、草、麦苗、风和柳等

景物。②雨、草、柳等意象都能勾起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营造了孤寂凄凉的羁旅思乡氛围。

小题2:

诗人在“有家归未得”之时,偏偏 “不如归去”的杜鹃啼叫声盈耳,这更加令人惆怅,只好说“杜鹃休向耳边啼”。结句极有情味,诗人把有家难归的一腔怨恨发泄到杜鹃身上,语似无理,但这种无理的语言,却表现了诗人沉痛悲伤的羁旅之情。

小题1:

试题分析:

这是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的游子思乡之情的诗;意思是在说寒食、清明将到,客居不能返乡,却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大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慨。前两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

小题2:

试题分析:

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10分)。日长简仲咸 ① 王禹偁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子美集

7楼:飨塐箂

小题1:因为地僻官闲,诗人就借读书来打发时光。所读的是杜甫的诗,老子的《道德经》。这反映出诗人既忧国忧民、难以摆脱仕途坎坷的悲凉,又希望从道家思想中寻求精神解脱的矛盾心理。

小题2:诗人欲排遣闲愁,至庭院赏花,映入眼帘的却只是百花凋零的情景;登楼赏月也只是孑然一身,孤酒一杯。诗人通过这两个场景表现了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诗人没有直接言“愁”,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所写的景物之中透露着深深的愁思。

小题3:实际上透露的是一种孤独、落寞的情绪。诗歌中有的地方是直接表现,有的地方是间接表现——“何计到黄昏”“此心牢落”是直接表现;“昼掩门”、读杜甫诗、老子书、“酒一樽”是间接表现。

小题1:

试题分析:考查对于诗人思想情感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要把握诗句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联诗句以及整首诗的主旨情感进行解读。

颔联是写读书销愁。诗人用“开诗世界”来盛赞杜甫,独具慧眼。但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杜诗中寻觅知音,有所寄托,借杜诗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抒发其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他又从老子《道德经》中寻求精神归宿。

此处用杜甫和老子合联,正暗示出这种复杂心理。

小题2:

试题分析:要求赏析颈联的思想感情与艺术手法。首先结合诗句把握思想感情,然后以此为基础分析艺术手法。

分析颈联可知诗人趁黄昏月出之际,独自登楼以遣心中幽怨,但映入眼帘的是百花飘零的萧瑟景象,意在排遣,却又添了一股伤春之情。诗人孑然一人,抑郁不平的心情无法向人倾诉。“月上”一词表面上无关紧要,实际上交代了流动的时间,又将诗人的感情推进一层,白天难熬盼黄昏,到了黄昏,只有酒杯在手了。

颈联未著一情语,而孤独寂寞之情毕现,寓情于景,十分巧妙。

小题3:

试题分析:考查炼字,要分析“闲”字蕴含的作者的情绪就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情感以及诗后的注释来分析。“闲”字,聚全诗精神,为一篇眼目。

诗人口中说闲,正是心中不肯闲之故。他为官清正,有志改革,然而被贬谪商州。故一“闲”字,凝聚着诗人的不满和惆怅,苦闷和孤独。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题目。 江上赏析 董颖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

8楼:情意绵绵〃葠轷

(1)秋天青色的江水碧波万顷,澄澈明净的天空如同一面镜子,两只白鸥如飞雪般忽高忽低地飞舞,画面静中有动,意境明朗开阔,清新灵动。(意对即可)

(2)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10分)处士卢岵山居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

9楼:胆匕俑

小题1:两联远近角度不同。二联写的是树、石、泉、沙,为一路所见,是近景。

三联写的是雨中的山峰、入云的山路,为远望所见,是远景。(扣住远景、近景,得2分)两联展现了山居景象幽僻清静、阔大深远的特点。(2分)

小题1:追求远离尘世的古朴高洁的生活,表现作者对山居者的生活及人品无限景慕的感情。(扣住古朴、高洁得2分,扣住无限景慕得2分,共4分)

小题1:试题分析:诗歌写景的角度主要有动静、远静、虚实、明暗等方面,结合本诗来看本诗应是远近的角度。

景物的特点要扣主要意象前的修饰词,如第二联的“古树”“清露”“千峰”,“古”“清”给人幽静感,“千”则有空旷感。

点评:考生对写景的角度通常把握不好,适时地考一考有利于学生掌握。第二问是常规题。

小题1:试题分析:“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本诗的景物描写来看,意境是清幽、阔大的。

所以山居者的追求也是远离世俗的高洁、恬淡。古人写诗都讲究含蓄、委婉,赞美别人的生活情趣是为表达自己的情感追求。如陶渊明描写田园生活的美好,实则表达自己的生活追求。

掌握了此规律,这一类题都可迎刃而解。

点评:本题既是对诗歌主题的概括,又是对作者人生追求的分析。学生容易将二者混淆在一起,将二者放在一个题目中考查,有利于检测学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