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杜牧的赤壁的诗词赏析作业,急求越快越好

2020-11-28 09:19:47 字数 5350 阅读 3066

1楼:炎黄蚩

杜牧《赤壁》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

赤壁:赤壁山,在今湖北嘉鱼县东长江南岸。当年曹操渡江攻吴,在赤壁被周瑜打败。这首诗感慨当年获胜是由于正好碰上了一阵东风,否则曹操完全有可能胜利。

折戟:折断了的戟,之战争留下来的残旧兵器。

铁未销:铁还没有完全烂掉。

将:拿。

认前朝:认识到是前朝得遗物,同时也包含着要认识前朝的经验教训的意思。

不与:不给。

周郎:周瑜。当时很年轻,所以称周郎。

铜雀:台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曹操所建,供歌舞宴游的场所。上有楼,曹操置妻妾于其上。楼顶立有高丈五的铜雀,故名。

二乔: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古诗今译】

一把折断了的兵器沉没在泥沙之中还没有腐烂销尽,捡起来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上的战火和刀光剑影。倘若当年天不作美,没有东风相助,周瑜怎么能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恐怕就连大乔和小乔两位东吴美女也将被曹操深锁铜雀楼,春恨无限了。

【赏析】

杜牧(公元803-约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即今属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使,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和李商隐是同时代人,都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杜牧比李商隐的遭遇稍微好一些,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他的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作品有《樊川文集》。

本篇是一首咏史之作。诗人借古战场遗物——沉沙的“折戟”——咏叹历史,抒发现实情怀,感概曹操兵败赤壁实则天不作美。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作开篇以一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在赤壁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把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江底泥沙之中,经历了六百多年水土侵蚀,尽然没有腐烂销蚀掉,经过一番“磨洗”,原来是赤壁战役中留下的遗物,着难免不引起是人的吊古伤怀之情。

周瑜借助东风之势打败曹操八十万水兵的刀光剑影仿佛就在诗人的眼前闪现。这应该是诗人抒发感概之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诗人的议论,也是一种假设,如果天不作美,没有东风相助,那么周瑜就不会战败曹操,“二乔”就会成为曹操的战利品,深锁铜雀楼,供曹操享用。换言之,就是说当时从军事实力方面看,周瑜根本就不是曹操的敌手,之所以胜了曹操,那是因为老天作美,为周瑜提供了风向之便。

是对周瑜的嘲讽,也是借以抒发个人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感慨。

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是本篇的一大特点。

望君采纳 谢谢

求杜牧<赤壁>的翻译越快越好

2楼:匿名用户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期。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

(1)诗题一作《赤壁怀古》。赤壁:赤壁山,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赤壁公社,地处长江南岸,耸立江边,山岩呈赭红色,所以称“赤壁”。

(2)戟:古代兵器,上杆顶端有锐利枪尖,旁有月形利刃,能直刺横击。销:毁坏。

(3)将:拿起。认前朝:辩认出是前朝的遗物。

(4)周郎:三国时吴国大将周瑜。这句所指的史实是: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领兵南下攻吴,北方士兵不惯水战,于是用铁链将占船联结。周瑜部将黄盖以船载浸油枯柴,上盖帷幕,诈降曹操。当船靠近曹操兵船时,吴兵纵火,恰值东南风起,火势猛烈,曹操战船被烧毁,曹军大败。

(5)铜雀:即铜雀台,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建于邺(今河北省临漳县),因楼顶有一大铜雀而得名,为曹操晚年享锭之处。二乔:

即大乔、小乔,江东乔公之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这两句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那么东吴将曹操所灭,二乔也将被虏而藏在铜雀台中了。

其实这时尚未建台,这不过是诗人的想象联系而已

【参考译文】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的刀光剑影。倘若东风不来,周瑜怎么能借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三国大局不定,想必曹操两年后在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建造铜雀台广罗天下名姬的时候,东吴美人大乔(孙策夫人)和小乔(周瑜夫人)可能就深锁铜雀,春恨无限了。

3楼:匿名用户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我把它仔细磨洗,认出是三国的遗迹。

倘若当年,东风不将周瑜助,那么铜雀高台春光深,深锁住,江东二乔大小乔

,沦为曹公妾。

4楼:匿名用户

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的刀光剑影。倘若东风不来,周瑜怎么能借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三国大局不定,想必曹操两年后在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建造铜雀台广罗天下名姬的时候,东吴美人大乔(孙策夫人)和小乔(周瑜夫人)可能就深锁铜雀,春恨无限了。

古诗 杜牧 赤壁 的赏析

5楼:天天天蓝天天悦

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写作背景

这首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鉴赏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

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

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艺术特色

从艺术上看,人杜牧在前两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的常用手法,这就好比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前朝的人或事来写;还有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6楼:湮╈熏绚

杜 牧杜牧 (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杜牧有抱负,善论兵,曾著《孙子兵法》,其诗多指陈时局之作,怀古诗融入史论,对后世影响颇大。其诗风俊爽雄丽,为晚唐杰出的诗人,与李商隐并称“李杜”。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词释译:

【注解】:

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

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韵译】: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诗词赏析: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

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湮╈熏绚说;实际上还反映了--

杜牧本人怀才不遇的想法,对于靠机遇获胜的赤壁之战十分感慨,也希望自己能够有召一日得到朝庭赏识

(我要当最佳答案!!~)

试从以小见大的角度赏析杜牧的《赤壁》一诗。

7楼:何以浮生尽欢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