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第六段是什么句

2020-11-28 05:28:46 字数 5211 阅读 5763

1楼:匿名用户

第六段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国报忠为国报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短文有几个过渡句,有什么作用

2楼:门下走狗金牛

第一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作用: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

第二句:“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作用: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3楼:不是苦瓜是什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中间有两次过渡。

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

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创作背景: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在大革命中,他出色领导了国民革命军军政工作、广东地方政权工作、震惊中外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成为我们党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和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之一。

大革命失败后,他领导发动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这期间,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

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楼:匿名用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的问。

“那是外国的租借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借地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地。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的、白**、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借地里,谁又干怎么样呢?

只能劝劝那个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借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将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学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

5楼:超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就为之一震,我想,这一定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伟人说的.

没错,这句话是年仅13岁的周恩来说的.千百年来,对于为什么读书,有许多不同的回答,有的说为了当官,有的说为了发财,也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那么,周恩来为什么会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崇高而又远大的理想呢?

回首过去的岁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鸦片战争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山东半岛的被侵占,东北三省的沦陷,“东亚病夫”的屈辱,“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这耳闻目睹的事实,一桩桩烙在周恩来的心坎.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少年周恩来正是痛心祖国饱受侵略,才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图书馆,他专心致志,如饥似渴;旅行途中,他争分夺秒,不知疲倦.

回到现在,有的学生上学时叫苦连天,放假时游手好闲;有学生一切向钱看,是名副其实的商业头脑;还有的学生读书贪多,并不会把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他们和少年周恩来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志当存高远,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巨大的精神动力,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有恒久的精神动力.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是的,让我们沿着伟人的足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走向新的世界.

6楼:匿名用户

读书很重要.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了祖国.

周恩来才华横溢,让外国人看到了中国人的厉害,所以,读书,读好书,你就是现代周恩来!

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分成几段段意是什么意思

7楼:匿名用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分为四段,段落大意如下: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12岁的周恩来刚回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使他疑惑不解。

第二部分(第7~8自然段):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目睹一位中国妇女被洋人欺负,而围观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第三部分(第9~16自然段):写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四部分(第17自然段):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课文中心思想为:

这篇课文写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可说理的事,从中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8楼:帅气的小宇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分成4段,段意分别是:

第一段:(1~6自然段):写少年周恩来,听到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而感到疑惑。

第二段:(7~9自然段):写少年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中国人受欺凌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体会到伯父的话。

第三段:(10~16自然段):写在修身课,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四段:(17自然段):写周恩来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大志。

9楼:不是苦瓜是什么

这篇课文的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12岁的周刚回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使他疑惑不解。

第二部分(第7~8自然段):写周在租界里亲眼目睹一位中国妇女被洋人欺负,而围观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第三部分(第9~16自然段):写周修身课上,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四部分(第17自然段):写周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

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楼:惊心意

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可以分成4段段意,

具体分段如下:

11楼:匿名用户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分段如下

1~6:写,少年周恩来,听到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而感到疑惑。

7~9:写少年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中国人受欺凌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体会到伯父的话。

10~16: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7:写周恩来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大志。

12楼:匿名用户

第一部分

(第1~6自然段):写12岁的周刚回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使他疑惑不解。

第二部分(第7~8自然段):写周在租界里亲眼目睹一位中国妇女被洋人欺负,而围观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第三部分(第9~16自然段):写周修身课上,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四部分(第17自然段):写周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

13楼:阿拉蠢丁

你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14楼:匿名用户

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