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描述一下戏曲的影响力,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什么的尽量详

2020-11-28 05:00:16 字数 5371 阅读 8735

1楼:今亦心

戏剧怎样影响生活?

宣泄 无论是演员也罢,观众也罢,走出剧场都是普通人,所有的普通人都需要宣泄。如果没有戏剧,我们最重要的、最主要的宣泄渠道将被堵死。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人类社会的无数精神导师都会殚精竭虑地研究戏剧,推举戏剧,首先就是因为他们知道人类的精神生活需要宣泄,而宣泄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戏剧。

如果说古代的人需要宣泄的话,那么现代人会百倍地需要宣泄。生存空间的日趋狭小,生活节奏的日趋加快,信息量的无限膨胀,物质世界对心灵世界的压迫,文明进程中精神积垢日益加深,生存焦虑、生命焦虑的问题,无人能够幸免。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面世不久即震动了西方戏剧界,但是也有人说

不好懂,看不下去。而美国圣昆丁监狱的囚犯却看得津津有味,手舞足蹈——他们迅速在剧中发现了自己,并与剧中人产生了深度沟通。实际上,这部剧作就是因为一次刑事犯罪而触发了灵感:

当贝克特走在深夜的巴黎街道的时候,有个粗鲁的人迎面一刀将他刺翻在地。当痊愈后的贝克特大惑不解地去监狱询问罪犯为何杀他的时候,这个罪犯茫然地望着贝克特说,他自己也不知道。

毫无疑问,这个罪犯的精神积垢之深,非比寻常,如果他之前看过《等待戈多》,相信他拔刀出鞘的手会颤抖,如果他是个经常出入剧场的人,相信他会找到其他解决途径。

观望 戏剧,永远是在讲“故事”,所谓故事,就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就算是在讲杀人越货的事情,讲世界末日的事情,讲任何悲欢离合的事情,也都是过去完成时态。而现在,此时此刻的演员和观众,是安全的。

戏剧进行的过程,是人类回望历史的过程,咀嚼自己人生体验的过程,戏剧的过程,就是人类自己观望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责任、没有义务,没有利害、没有风险。

那些最精粹的戏剧,最能体察人类精神的最基本需要,所以它总是在不断提醒观众:你是在看戏。现在你看见的一切都与你无关,少安毋躁。

比如中国的传统戏剧,比如民间那些装扮离奇而演出古怪的戏剧,有些演出,比如说西北的血社火,甚至不惜以最极致的方式让观众看见:面前的一切都是扮演,不必害怕。它会以极其可怕的方式提示你:

并不可怕。而观望对于个人而言,观望对象不在他人而在自己。当一个能于大祸临头之时睁开第三只眼睛观望自身处境,观望自己的时候,他必然能找到最有智慧的应对之策。

角色 很少有人具有角色意识。所以我们会有“医不自治”、“当老师的教不了自己的孩子”的共识。更少有人能意识到,他的个人生活与角色扮演、角色的分离与转换密切相关。

所以我们周围充斥着很“轴”的人,脑子不会转弯的人,充斥着撞破南墙也不知道回头的人。

人的一生要担负很多角色,无一例外。很多人生悲剧与不能及时地、流畅地完成角色转换有关,是由于角色错位造成的。而角色错位的问题大部分人难以幸免,包括一些非常优秀的个体——或者可以进一步说,优秀的个体更难以幸免。

比如维多利亚女王敲门的故事。有一天晚上,皇宫举行盛大宴会,女王忙于接见贵族王公,无意中冷落了丈夫阿尔贝托。阿尔贝托负气回到卧室。

不久,女王回来敲门,房门却不开,里面的人很冷静地问:“谁?”女王回答:

“我是女王。”门没有开,房间里没动静了。女王悻悻地离开了一会儿,再回来敲门。

房内又问:“谁?”女王这会儿和气地说:

“维多利亚。”可是,门依然紧闭。女王这会儿真生气了,可转眼有些觉悟了,她重新敲门,里面仍然冷静地问:

“谁?”女王有些委屈但是温柔地说:“你的妻子。

”这一次,门开了。

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共同的核心问题是:角色意识。戏剧,就是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一个人的角色扮演、角色分离和角色转换意识和能力。

当一个人具有充分的角色意识和强健的转换能力的时候,在丈夫面前她自然是温柔的妻子,而不再是威仪天下的女皇,在儿子面前他自然是慈祥的父亲,而不再是严厉的法官。

交流 戏剧与人生的本质联系,是一种精神联系。它的核心就是让人动心、让人动情。有的戏剧是以动情为主、中国古代戏剧普遍是让人动情为主,比如《牡丹亭》、《西厢记》、《赵氏孤儿》。

中国的戏曲也讲理,但是这个理常常局限在伦理,或者道、或者理、或者道理、或者道德,比如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到此为之,感觉一切都水落石出,没有什么思考的余地了。中国哲学中对天地人,对生命本源的追述,在戏曲里很少体现。

西方戏剧普遍是让人动心为主。比如《俄狄浦斯王》和《哈姆雷特》,它会把人放在一个精神困境中加以考察。

20世纪,世界文学的一个基本主题是交流的问题。交流障碍的最极端体会是:他人即地狱。

互相都觉得对方是地狱,其实就是互相根本不了解,互相隔膜。孤独感、寂寞感弥漫开来的时候,整个世界自然就成了一个荒原。而解除交流障碍,正是戏剧的精神要义之一。

舞台上,演员与角色之间要交流,演员与演员要交流,舞台上下,观演之间要交流。戏剧,在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人类探索交流的有效途径,交流的多种多样的方式。戏剧进行的过程,也是观众与演员双方共同提高交流能力的过程。

参与 对观众而言,如果没有参与,我们将得不到完整的、完美的戏剧。戏剧是动态艺术,是活体的互动艺术。只有演而没有观,不成其为戏剧。

而这“观”,不但是指看,还指精神参与,就是说,要动情、动心。20世纪以来,在动情、动心之外,戏剧家一直在探索观众的身体参与的各种可能性。也即是说,观众也参与“演”。

观众和演员之间也产生角色互换的问题。演员反过来“看”观众的反应,观众与观众之间也可能互相“看”。

指导 戏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生活的教科书,但它不是教你怎样洗脸刷牙,而是教你怎样处理生活中的危机。戏剧基本上不处理正常的事情。它要处理的是生活中的异常事情。

它是变形的生活或者艺术抽象之后的生活。有人说,**是渐变的艺术而戏剧是突变的艺术。生活的常态,一般人不假思索就可应对,但是生活的**,却往往让人措手不及。

戏剧是对人生种种可能发生的遭遇的预演。

实际上,戏剧本身的潜力也在不断被开发,比如以戏剧的方式进行精神**的“戏剧**”正在风靡世界,以戏剧化的教学方式来教授枯燥的学科知识,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已经初见端倪,比如广西民族学院文学院进行的“读、研、写、演”戏剧教学体系;比如拓展训练中的人际交往训练、演讲训练、论辩训练、即兴发挥训练、扮演训练等等,戏剧与日常生活将越来越趋于融合。

人的戏剧生存

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戏剧性元素、因此当我们在舞台上看到剧情的时候会有亲切感,产生共鸣。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戏剧性元素,戏剧艺术就无从生根。我们对自己生活中的戏剧性元素不敏感,那么在看戏的时候可能就会无动于衷。

所谓戏剧,从精神层面上讲,就是人与人的交流与对话。戏剧,就是让我们活得更从容、更自在、更超然、更积极。

更从容,因为我们会游戏,我们知道生活中需要游戏,也就是说再严重的事情也可以被抽象出来,被讲述,再现,传说,也有可能被形式化、程式化、格式化。

更自在,因为与戏剧在一起的日子里,我们的心境更宁静、安定,我们不再躁动、焦虑、纠结,我们可能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

更和谐,我们知道个体生命存在于结构之中,系统之中,团体之中,人的自身是一个整体,世界是一个整体,人与世界也是一个整体,我们知道人生在世,有问必有答,有问则有答,有呼必有应,有刺激就有反应,反应会激发新的刺激,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我们知道个人是生存在关系之中,人与人互相依存,他人与自我,相互生发,对自我的最深刻认识是以对他人和社会的深刻认识为前提,对自我的深刻认识又是认识他人与社会的前提。

更积极,我们知道我们生存的地球一直在转动之中,我们的世界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这就是戏剧的精髓——行动(action)。

戏剧与每个人密切相关,戏剧与人的全部生活有关,所不同的是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处在戏剧状态而不知道。开启对戏剧的觉悟是身心健康的高级境界。在发达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指标是戏剧素养。

西方的戏剧教育在专业教育之外,基础教育中的戏剧教育也很正规,宗教活动中的戏剧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他们的戏剧扮演与戏剧观赏活动早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这个指标来衡量,我们还需要走很漫长的一段路。

戏剧欣赏与生活体验融为一体。

戏曲的影响力

2楼:匿名用户

1、对文化本身的影响:宣传、传播、传承古代文化传统。比如忠孝节义观念,代表剧目《岳母刺字》《三娘教子》《赵氏孤儿》《周仁献嫂》《文昭关》《古城会》等;古代礼仪宗法制度爱情婚姻,代表剧目《打龙袍》《孔雀东南飞》《钗头凤》《凤还巢》《龙凤呈祥》《红鬃烈马》;爱国爱民民族气节,代表剧目《苏武牧羊》《文姬归汉》《穆桂英挂帅》《梁红玉》《谢瑶环》《铡美案》……。

2、对国家民族精神的影响:抗战时期,很多戏剧大师上演爱国剧目振奋民族精神,像《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解放后新编剧目的上演,反映时代风貌,鼓舞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戏曲在潜移默化的从不同角度启发教育着中国人民,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精神

3楼:匿名用户

你好:请参考以下三点,希望可以帮到你~1、戏剧的特性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主要指在假定情境中人物心理的直观外现。

从广义角度讲,它是美学的一般范畴。 2、戏剧性是把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感情、意志及其他心理因素)通过外部动作、台词、表情等直观外现出来,直接诉诸观众的感官。在戏剧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受情境的规定和制约,而作为心理直观外现的手段──动作,也都以情境为前提条件。

特定的情境──特定的心理内容──特定的动作,这是体现在戏剧作品中的一个因果性链条。同时,在戏剧作品中,每一个情境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假定性。据此,“假定情境”也应该成为戏剧性的内涵。

3、人们在谈到戏剧性的时候,还常常涉及偶然性、巧合、骤变等等现象,特别是当人们把这一概念作为生活用语时,往往取这种含义,这是戏剧性的原始的、外在的含义。。。

中国现代戏曲的发展历程是什么?详细点介绍一下,谢谢!注意,不是现代戏剧,是现代戏曲。 20

4楼:の红尘摆渡人

中国戏曲史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时称捻兰卧泳鐢。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

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