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本平京城的布局与唐长安城有什么相似之处

2020-11-27 09:21:58 字数 5432 阅读 1903

1楼:匿名用户

晕 是平城京

来吧 日本先后在奈良、京自都建起了藤原京、平城京和平安京。虽然它们占地面积不等,但都是仿照唐朝长安城的规模修筑的。其中,奈良的平城京最为典型。

“面积有长安的四分之一,东西三十二町,南北三十六町”,宫城位于城的中轴线北部,棋盘式的街道划出方块形的坊里,街巷中线都直对一个城门,设东市、西市。中轴线大街亦称“朱雀大街”,青瓦、红柱、粉墙、各宫均挂扁额,建筑壮观。日本史家称之为“富有国际性的小长安”〔11〕,是符合实际的。

唐代的长安城原貌已不复存在,平城京却成为今天研究唐代城市建筑的一座珍贵的实物模型了。

日本平金城的布局与唐长安城有什么相似之处

2楼:飛鳥**師

呃……是平城京吧……也就是古奈良,公元710-794年间曾为日本首都。平城京建造设计起源于日本本土但有吸收唐朝都城长安(西安),东西约4.2km(32町),南北约4.

7km(36町),面积大约相当于长安城的四分之一。

日本平成京的布局与唐长安城有什么相似之处

3楼:水木美婴

平成京是按照中国隋唐时期的长安的布局设计出来的城市。市中心和当时的长安一样设计成长方形。即使是现在,主干道路也都基本成棋盘状。

4楼:匿名用户

城区中间由一条大道形成,公殿建筑极相似。

日本平城京的布局与唐长安城有什么相似之处?

5楼:匿名用户

护城河、高城壁、易守难攻。

相似的原因是引进了中国戦争経験。及与当时中日已从文化宗教和物质上开始有很多的交流。

6楼:冻一起

护城河、高城壁、易守难攻。

日本平城京的布局与唐长安城有什么相似之处? 请说明这种相似的原因及当时中日文化交流的情况~

7楼:乳山人中国

平安京即现在的日本京都,他就是长安的微缩版

日本平城京平面图和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有什么相同之处?

8楼:岚琠絔韵

都有宫城,东西市和朱雀大街,市坊分开,格局像围棋

9楼:蓝糖大人

受到**的影响,但是在宋朝的时候(日本平安时代),日本文化建筑等等,开始独立发展起来,说相同,又不同。既有唐朝建筑的柔美,又有日本民族自己的特色。

10楼:皑皑

有宫城,分东西市,有朱雀大街,市坊分开,格局长方形或正方形

11楼:

日本平城京是长安的山寨版。

12楼:匿名用户

是完全把长安城复制过去的

平城京与唐长安城在城市布局上的共同点,两者为何如此相似

13楼:苦味精味苦

唐朝长安城与日本平城京在地理位置选择、里坊设计、整体布局、罗城配备、街道和绿化、里坊区划、东市和西市的安排、寺院建筑风格、池塘和园林等方面有着相似的地方。[1]通过分析研究,唐朝长安城与日本平城京建筑风格相似的原因主要有:

(1)中日之间比较优越的地理位置。中国和日本隔海相望,因交通的便利,促使两国之间交流的频繁。加上日本和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不少人文条件比较相似,使得中国的建筑文化和艺术能够被日本民族广泛的接受。

中日两国之间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一定程度上为中日两国之间科技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平城京的建筑风格和长安城建筑风格的相似。

(2)唐朝时期频繁的科技文化交流。唐朝时期频繁的科技文化交流是唐代长安城与日本平城京建筑风格相似的主要原因。从唐太宗李世民即位4年后,日本**就开始派遣遣唐使来中国。

根据中国学者胡锡年的推算,真正携带留学生人员的遣唐使团大概有12次,其总数估计在200余人或300人左右。遣唐使到达长安以后,积极学习了解唐朝文化。有的遣唐使请求参谒孔子庙堂、礼拜寺观、参观唐的府库及三教殿;有的遣唐使拜唐儒为师,向他们学习儒学经典;还有不少遣唐使的随员向唐的有关人士学习各种技艺。

遣唐使在唐期间,还尽量搜罗中国的书籍文物,或雇人抄写,或接受唐人赠送,或自己出资购买。[2]在来中国交流学习的过程中,遣唐使们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儒家道家文化、绘画、艺术等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当遣唐使回日本后,充分借鉴吸收中国的文化艺术,其中包含了中国的建筑文化。

所以,在日本平城京的建造过程中,其建筑风格和唐朝长安城建筑风格有不少相似之处也就不足为奇了。

(3)受中国儒家道家文化的影响。早在6世纪初,日本统治阶级中的少数上层分子对儒学开始有了初步的领会。[2] 此后,日本统治阶级对儒家文化越来越挚爱。

儒家文化大大丰富了日本本土的文化,并渗透到日本政治、社会意识、社会生活、文学等各个领域。在平城京的建造过程中体现了一些儒家思想,如宫城居正北,显现王者居中的思想,是儒家等级制度的表现之一。显然,日本在平城京的建造中受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唐朝长安城在建筑风格上也处处渗透着儒家的文化。

中国道家的阴阳五行学说在6世纪中期传入日本,由于受到统治者的重视,道家的阴阳五行学说在7世纪盛行于日本。在那时期,上自天皇宫城和国家规模的祭祀,下至百姓的祭祀都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如平城京的选址上,采用的“四禽叶图,三山作镇”思想也是依照阴阳五行的思想来设计的。

据说从藤原京向平城京迁都时,在四神的方向也不应对着形状不好的山,后来就连平城京药师寺本尊的须弥座上也绘有四神的图案。[3]由此可见,日本统治者在平城京的选址建造上,无不表现出受到中国道家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而唐朝长安城在建筑风格上也显示出道家阴阳五行的思想。

(4)受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由于受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举凡飞鸟奈良时代大型寺院宏观建筑中的佛像雕塑、佛画以及使用的各种工艺品,都是卓越的艺术品。日本历史记载这样的描述:

“制作者巧妙的吸收中国技术的能力是惊人的,他们将中国的形式几乎原原本本地抄袭过来。他们制造出来的艺术品已超出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这种艺术与其说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还不如说是中国佛教艺术的一个流派。

”[4]日本在佛教建筑上模仿中国佛教建筑,已经达到了照搬照抄的程度。由于受到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平城京大型寺院在建筑风格上和唐朝长安城寺院建筑风格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长安城平面图和平安京平面图布局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14楼:匿名用户

都是四方形

道路都有东西向和南北向

都有皇宫,都有东市和西市,都有寺庙

15楼:有酒有故事吗

两者相比,唐朝长安城更为宏大,功能也更为系统、全面,这种变化说明了唐朝政治经济繁荣,海纳百川,万国来朝。 1、唐长安在汉长安的东南,以龙首原为参考点,汉长安城在其北,唐长安城在其南。另外唐长安城的面积几乎是汉长安城的两倍。

比较唐长安城与明清北京城在布局方面的异同

16楼:奶思呀呀

相同点:都是当时的首都,想在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同点:

1、建造历史不一样

唐长安城兴建于隋朝,唐朝易名为长安城。

明清北京城,明朝朱棣选定北京为都城开始建设。

2、组成不一样

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

北京城,构成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的基本轮廓。

3、背景不一样

唐长安城,公元581年2月,杨坚受禅代周称帝,国号大隋。由于杨坚是以北周旧臣取而代之建立的新王朝,故隋初仍以汉长安城为都。然而这只是权宜之计,这座自汉兴以来已历780年之久的旧都城已不再适合新的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元朝建国,元大都堪选在此。元大都由规划家、天文学家、水利家刘秉忠、郭守敬师徒二人会集风水名家共同规划。风水学对城市的选址讲究山和水。

北京山势既定,唯一的缺憾就是水流不够。二人于是引地上、地下两条水脉入京城。

地上水,引自号称“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泉水。人工引泉渠流经太平桥--甘水桥--周桥,直入通惠河,因水来自西方的八卦“金”位,故名“金水河”。元大都地下水脉,也是来自玉泉山。

此井水甘甜,旱季水位也恒定,后来成为皇宫祭祀“龙泉井神”的圣地。

17楼:匿名用户

第一:唐长安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

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另详城市建设篇),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明清北京城的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传统。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前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型体不同的广场,辅以两边的殿堂,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显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

第二:隋唐长安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明清北京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整饬)布局.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在雕刻,绘画,文学等其它的艺术手段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第三:长安道路为严整的方格网系统,共有东西11条,南北大街14条,互相直角。长安城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西市有许多外国“胡商”和各种行店,是国际**的集中点。

东市则有120行商店和作坊。长安城采用严格的里坊制,全城划分为108个坊,里坊大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和传统尺度相似;大坊则成倍于小坊。

坊的四周筑高厚的坊墙,有的坊设2门,有的设4门。坊内有宽约15米的东西横街或十字街,再以十字小巷将全坊分成

16个地块,由此通向各户,坊里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明清北京城内的街道,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街道规划很整齐。街道的分布基本形式是通向各城门的街道组成城市的干道。

但是,由于城市中间有海子相隔,及南北城门不对应,有些干道不能相同,故许多干道是丁字形。在南北的主干道两侧,等距离的平列着许多东西向的胡,以胡同划分为长条行的居住地带,间距约70米,中间一般为三进四合院,大多为南进口。中轴线的大街最宽为28米,其他干道25米,胡同宽为5~6米。

明代化为5城37坊。这些坊只是城市管理上的划分,没有坊墙坊门严格管理的坊里制。

无论是隋唐都城长安、元明清都城北京,还是中小城市,都留下了《考工记》王城规划的痕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